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77|回复: 0

[心情点滴] 【客家文脉·五华·创想】琴江流雅韵,双戏展乾坤

[复制链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2-10-26 13: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查看更多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危健峰 通讯员 张炳锋 陈瑞成
143501mtv0g6to7jj48j7j.jpg


羊城晚报《客家文脉》10月26日版面图
悬丝线、指尖捻、百态生,唱念做打舞,木偶戏里演千军万马、气吞山河。矮子步、单袖筒、扇子花,生旦净末丑,采茶戏中唱悲欢离合、人间冷暖。
国家级非遗五华提线木偶戏,省级非遗五华采茶戏,两种戏剧、两种表演形式都深植于五华,既展示当地深厚的戏剧文化底蕴,也体现了五华人“硬气铁汉”背后的“似水柔情”。
近年来,梅州五华县以采茶戏传承保护中心和提线木偶传习所这两个专业剧团为主阵地,其他49个业余剧团为补充,扎实开展戏剧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创新,深入推进戏剧进农村、进学校、进社区、进景区,积极组织对外文艺交流,创建“广东省戏剧之乡”取得了丰硕成果。
143501vzta3jjat3ch3jej.jpg


采茶歌舞《茶韵茶情》剧照
源远流长,五华戏剧底蕴深厚
琴江悠悠,客韵绵长。五华戏剧资源非常丰富,除了提线木偶戏、采茶戏外,还有汉剧、山歌剧、花潮戏、五句板、快板等,这些戏剧艺术资源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发展,至今展现着独特的文化魅力。
据介绍,五华县现有2个专业剧团,即五华采茶戏传承保护中心和五华提线木偶传习所;业余剧团(文艺队)49个,遍布全县各镇,有安流星光演出艺术团、剑清鸿兴艺术剧团、新茂艺术剧团、梅州市客声音艺术传媒有限公司、梅州市美好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安流镇永华兴剧团、梅州市邹运桂艺术剧团、斌歌婚礼庆典有限公司、宝记文化演艺中心,以及林华堂、新华堂、江东剧社等,从事戏剧的演职人员约800多人。
五华戏剧文化底蕴深厚,群众基础扎实。在诸多戏剧类别之中,最具艺术价值的无疑是国家级非遗五华提线木偶戏和省级非遗五华采茶戏。五华提线木偶戏,民间又称“悬丝戏”,明初由福建辗转传入,已有600多年历史,现主要分布于县内的安流、转水、梅林、棉洋、周江等10余个乡镇。明清时期,五华提线木偶戏的演出已经十分兴盛,全县有20多个木偶戏班,足迹遍及粤东大片地区。1930年更有戏班远涉重洋,以精湛高超的表演技艺,在东南亚多国的客家籍华侨华人中深受赞誉,影响巨大。因此,五华素有“木偶之乡”的美称。
五华采茶戏,大约在清代中期从江西赣南传入,至今也有300余年,是客家地方流传的地方剧种,也是老百姓最为喜闻乐见的地方戏剧之一。其唱词和道白皆用地方方言客家话,通俗易懂,幽默诙谐,表演的动作来源于茶农采茶、制茶、上山、下山等劳动和模仿动物的动作创作的艺术动作,角色形象生动,故“三脚戏”被改称为采茶戏(亦称粤东采茶戏),俗称“大茶戏”,采茶戏载歌载舞,歌、舞、戏相随,被誉为“南国戏剧百花园中的一朵艳丽奇葩”。
传承有道,佳作频出广受欢迎
“木偶做完这个动作之后,要驻足回首一下,难点是要注意动作和神态。”在五华县提线木偶戏传习所,来自福建泉州的木偶戏表演艺术家傅端凤正在指导该所的新学员编排新戏《智取大名府》。五华县提线木偶传习所所长李浩告诉记者,为了让新学员尽快掌握技艺,每年都会不定期邀请业内专家到五华上课指导,并通过编排和打磨新戏让学员边学边练边演。
143501mjwjdoj43s0jfwpo.jpg


新学员在排演新木偶戏
人才是戏剧事业繁荣发展的最核心要素。近年来,五华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邀请上级专家来华举办培训班4期,参加学习培训280多人次;选送戏剧骨干到外地学习培训19人次。同时,采取老一辈戏剧艺术家“传帮带”的形式,培养一批青年演员为主体的生力军,推动形成五华采茶戏、木偶戏保护传承的生动局面,促进五华戏剧艺术薪火相传。
有好的底蕴和学员,就要有好的剧目作品。为了推动五华戏剧出佳作、出精品,五华县重点扶持采茶、木偶2个专业剧团创排打造大戏,广大戏剧工作者潜心创作、勤奋耕耘,创作出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戏剧作品。例如五华采茶戏传承保护中心就挖掘整理被遗忘的表演动作、音乐唱腔、整理出传统采茶戏曲,如《睄妹子》《试妻》《钓拐》《吹鼓手招亲》《补皮鞋》等,新编创作演出了现代戏《乌云下的歌声》《竹山路弯弯》《茶山雾蒙蒙》,古装戏《涂来贵当官记》《天子奇遇》等几十个优秀剧目,创作排练演出3部原创采茶大戏《月照城乡》《春来南粤》《红土百姓》,歌舞《赵佗归汉》《茶韵茶情》《好一朵山茶花》等,到各地巡回展演。
143501w9wcyj99pptzxzpl.jpg


采茶传统戏《补皮鞋》剧照
为了让“戏剧艺术之花”开得更艳,五华县发动省级传承人魏远芳、李新贤、陈翠媚等带领学员徒弟,深入革命老区、军营学校、厂矿车间、村镇社区,开展“非遗进校园演出”“戏曲进农村”“文化志愿者走基层惠民演出”“文化进万家活动”“五华提线木偶惠民云展播”等演出达400多场次。同时,该县文化馆经常组织业余剧团(文艺队)开展学习交流,引导他们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紧紧围绕各地民俗节日和农村红白好事,创排了一大批主题鲜明,昂扬向上,贴近生活,反映农村变化、乡村爱情、社会伦理题材的剧目,走村串寨为群众演出,演出节目丰富,有采茶戏、汉剧、山歌剧、花潮戏、五句板、快板等,每年演出800场次以上,把戏剧艺术送到千家万户,受到广大百姓的热烈欢迎和赞誉。
多措并举,创建广东戏剧之乡
创建“广东省戏剧之乡”是五华县推动和擦亮戏剧文化品牌,弘扬和发展客家传统优秀文化的一项重要工作。近年来,五华县成立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凝聚各方力量加快创建工作。2017年以来,五华切实加大重点题材和原创大戏的资金投入,共投入763万元,完成了3部采茶原创大戏和3部经典红色木偶剧的排演;投入文化惠民专项经费220万元,用于戏剧人才培养、剧本创作和开展五华提线木偶戏和五华采茶戏进校园、进农村、进社区、进景区活动。
“非遗传承最重要的是要有青年人才,而要留住人才就要有一定的保障机制。”在五华提线木偶传习所和采茶戏传承保护中心,当记者问到如何吸引年轻人加入非遗传承工作中时,上述两个单位的负责人都给出了同样的答案。五华县为了推动剧团发展,结合机构改革,将五华县采茶剧团转制为“五华县采茶戏传承保护中心”,属公益性一类的正股级事业单位,核定事业编制40名。同样,也为五华提线木偶传习所设立编制,彻底解决了戏剧传承人员的编制问题,为五华采茶戏和提线木偶戏的传承、保护、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此外,五华县政府还制订出台了《五华县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方案》,为创建广东省戏剧之乡工作提供了长效保障机制。
在一系列强有力措施的推动下,五华的戏剧频繁活跃在国内外客家地区,并荣获诸多荣誉,其中获得省级以上的奖项就有18项。采茶戏传承保护中心曾4次赴省调演并屡获大奖,其中原创采茶戏《月照城乡》2021年参加广东省第十届中青年戏剧演艺大赛,获得了一金一银五铜的好成绩。2010年,上海世博会广东活动周期间,五华提线木偶传习所代表客家文化参与展演每天演出6至8场,技惊四座;2020年,木偶戏《沙家浜·智斗》参加第十四届广东省艺术节,获评“优秀小型舞台艺术作品”。
勤练内功,推广形式与时俱进
在五华提线木偶传习所,记者看到周鹏润时,他正站在新搭建的舞台上排演新戏。只见他跟搭档配合默契,指尖飞舞,线端一只金黄色的木偶狮子做出的动作维妙维肖。
“我爷爷以前也在木偶剧团工作过,打小就看他的表演,觉得木偶很好玩,渐渐就喜欢上了。”周鹏润告诉记者,2009年他通过招考进入传习所至今已有13年,“木偶表演就是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要苦练,一天不练手指都会生疏。”
周鹏润认为,非遗传承要吸引年轻人的目光,让他们感兴趣,“有兴趣才会关注,才会慢慢喜欢,才会有年轻人加入传承的行列。”因此,周鹏润时常将自己或同事表演木偶的视频在短视频平台传播,偶尔也在外出表演时进行直播。
在周鹏润看来,要扩大提线木偶戏的影响力一定要创作出一批适合年轻人的轻松活泼且正能量的作品,同时要利用好现代的传播渠道去宣传推广,这样才能占据年轻人的市场。
在五华县采茶戏传承保护中心三楼,省级非遗传承人陈翠媚正给徒弟们讲述采茶戏的动作要领。有着30年舞台经验的陈翠媚说起采茶戏可谓“如数家珍”。
采茶戏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立足?陈翠媚认为,不能满足于现状,必须要继承、交融、发展,“我认为传承发展五华采茶戏必须做好‘三打’:在传承上打好传统功底,在发展上打造创新剧目,在市场上打量年轻观众。”
黄小丽是陈翠媚的徒弟之一,2003年就加入采茶戏传承保护中心。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她很快就成长起来,成为了青年一代演员中的佼佼者。“我以前性格偏内向,表演采茶戏之后自己更加活泼开朗了,也越来越喜欢采茶戏。”黄小丽说,非遗的传承既要学习前辈吃苦的精神、练好内功,也要在创作、宣传、推广上跟上时尚的潮流。同时,她今年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彩排已久的新采茶戏《红土百姓》可以早日上演,早日跟观众见面。
同样是采茶戏演员的李鹏辉看起来却有点“少年老成”,16岁就进入传承保护中心的他对采茶戏非常热爱,“在戏里可以演绎不同的角色,体验人生百态,这种体验非常难得。”
李鹏辉说,自己在很小的年纪就接触到了采茶戏这门古老而底蕴深厚的艺术,在感受和传承艺术的同时,个人的内心和精神世界也不断地充实和丰富。“我希望自己在采茶戏演绎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表演水平,同时也做一个推广者,让这门艺术走得更远。”
【链接】
五华提线木偶戏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危健峰 通讯员 张炳锋 陈瑞成
据传,五华提线木偶戏起源于公元前180年。当时汉高祖刘邦被围困在白登城,他的军师陈平出谋划策,用木头制作成人的模样,在东、西、南城门唱木偶戏。敌方全部集中在东、西、南城门看戏,只有北门空虚,没有防守,所以汉高祖从北门逃脱了,便有“陈平先师做傀儡,汉旨天下保万民”之说。
2006年5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五华提线木偶戏列入广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7年8月,被省委宣传部列为广东省9个稀有剧种之一;200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五华提线木偶艺术在主题方面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喜闻乐见,且具有队伍小,舞台小,剧具少,便于深入山区演出的特点。在艺术特质方面,五华提线木偶戏的木偶造型精美,形体高大,而且表演生动、奇特传神。一个简单的木偶基本线就有13条,多的有50多条,操作者站在两米多高的舞台上,靠臂力和手指的灵活度演绎出不同角色的动作和神态。
近年来,五华提线木偶戏在保存传统剧目的基础上加大创新创作力度,创新剧目有《沙家浜·智斗》《木偶书法》《木偶茶艺》《偶舞兰亭》《金鳞记》《少年李惠堂》《武状元李威光》等。
143501optszge42et5lffo.jpg


五华提线木偶戏《金鳞记》剧照
五华采茶戏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危健峰 通讯员 张炳锋 陈瑞成
据《五华县志》记载,五华采茶戏大约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从江西赣南流传过来。最初被称为“三脚戏”,仅有一旦一丑或二旦一丑,经五华老艺人的传承、开掘,逐步发展成为生、旦、净、末、丑齐全,以“步子、袖子、扇子”和“手巾花”为主表演风格的五华采茶戏。由于它表演的动作来源于茶农采茶、制茶、上山、下山等劳动中创作的艺术动作,故“三脚戏”被改称为采茶戏,亦被誉为粤东采茶戏。
据 《岭山笔记》载:“粤俗岁之正月,饰儿童为彩女,为队12人,手持花篮,篮中燃一宝灯,絮如绛纱,以组为大圈缘之,踏歌,歌十月采茶,俗称‘茶篮灯’、‘灯子戏’。”可见采茶戏很早就在粤东客家地区流行。2009年10月,五华采茶戏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五华采茶戏表演中主要有扇花、手巾花、花篮,并根据角色需要而制定。表演时,演员头戴“一把抓(罗帽)”,身穿“三花衣”,腰系“白堂裙”,下穿“灯笼裤”,右手舞“扇子花”,左手甩“长袖筒”,迈着“矮子步”,把观众逗得捧腹大笑。采茶戏的动作有高步、矮步、蹲步、碎步、云手、搓手等等。
五华采茶戏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在吸收其他地区采茶戏精华的同时,又融入了客家文化。节目多表现劳动人民的劳动生活,内容多是反映男女爱情、悲欢离合、伦理道德和善恶报应的故事。五华采茶戏采用民间小调,还融入了一些花朝、山歌的元素;音乐在原有基础上,适当加入西洋乐器,并与当地民间小调有机结合。表演方面,既保持了传统的采茶风格,又借鉴花朝戏、山歌剧、歌舞剧等剧种的表现手法;唱词和念白以纯正的客家话为语言标准,通俗易懂。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朱光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字版|手机版|小黑屋|RSS|举报不良信息|精睿论坛 ( 鄂ICP备07005250号-1 )|网站地图

GMT+8, 2025-9-12 22:26 , Processed in 0.159777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