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老无所依》(2007)剧照。
有趣的是,麦卡锡本人似乎对这些荣誉天生“过敏”。作为文坛有名的“隐士”,他素来不愿对作品进行过多阐释,也很少接受媒体采访,常常在出版一部作品后隐匿。1992年,《纽约时报》的那次采访是他为数不多的几次公开露面,也是在那一次,麦卡锡直言:“在我感兴趣的所有科目里,写作排在最后一位。”据说,近25年来,麦卡锡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一个研究所,他还是多位物理学家与数学家的座上宾。
不过,麦卡锡的沉默并没有阻碍文学界对其作品的研究热潮。早在《乘客》放出付梓风声以前,不少麦卡锡作品研究者称,这部小说早在20年前就应该与读者见面了。2006年,他们兴冲冲等来了麦卡锡的新作,却没想到是《长路》,当时坊间一度传言麦卡锡已经放弃了《乘客》。幸好,2015年的一次研讨会冲淡了外部的质疑。知情人士称,麦卡锡正在概念的编织方面挣扎,“他花了很长时间把那些极具挑战性的材料处理成美学对象”。
文学学者瑞克·瓦拉赫(Rick Wallach)认为,总体而言,这两部作品仍然带有鲜明的麦卡锡式烙印。“他的写作内容丰富,手法多样,同时依然能够保有自我。”瓦拉赫称,甚至单从隽永的语言,和故事本身对人性的洞察中,就能一眼认出这肯定是麦卡锡的作品。
参考链接:
1. In His New Books, Cormac McCarthy Gets Real.
https://www.nytimes.com/2022/10/14/books/cormac-mccarthy-passenger-stella-maris.html
2. 'The Passenger' is Cormac McCarthy's first novel in 16 years.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books/2022/10/18/cormac-mccarthy-novel-passenger/
编译/申璐
编辑/青青子
校对/陈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