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5|回复: 0

[心情点滴] 难得一见的鞶囊实物就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这个特展上

[复制链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2-10-8 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查看更多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203502gvqq6kibff66fx6n.jpg


鞶囊,又称鞶,一般来说是古人系在腰带悬在腰间的“小包包”,用来装一些随身的印章、手巾之类的“小零碎”。
鞶囊在我国最早出现于周代,在汉代作为舆服制度确定下来,唐代佩戴的人群达到了历史顶峰,辽代以后鞶囊从舆服制度中取消,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宋以后就仅凭个人喜好来佩戴了,元明清就演变成更加轻巧方便的荷包(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内)。
我们看到的鞶囊形象大多是在壁画、画像石、石雕像上,实物鞶囊非常稀少
203503u4wwo4os1w14wzaw.jpg


203503p6c7otrvts7ao71t.jpg


近期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特展《跨越两国的审美——日本与中国汉唐时期的文化交流》中,有一件来自日本飞鸟时代(7世纪末)的展品——展板介绍为“髹漆皮袋“(奈良县立橿原考古研究所藏),但无论从出土年代到形制特征都应该是我国《旧唐书舆服志》中所记载的“鞶囊”。
这件髹漆皮袋出土于日本奈良县七世纪末期的三塚古坟群。它是在鹿革上髹漆,整体呈马蹄形袋状,前鼓后平,盖子和袋身分开,扣盖开合,带纽本身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包上用于穿戴的金属零件和搭扣都保存的比较完整。
203503ih7yjgjtyjibgjj7.jpg


203503e9888f9469mpfzu8.jpg


203503f1hfpwfpsc3c2l1m.jpg


由上图可见这个皮袋和唐高宗与武后的乾陵前宾王像上佩戴的鞶囊(见下图)非常相似,推测应该就是难得一见的鞶囊实物。
203503slboce3cccolqlce.jpg


203503uwwjgd04llj0380f.jpg


鞶囊产生于周代,鞶最早的功能其实是腰带,《仪礼·士昏礼》中记载到:“夙夜无愆, 视诸衿鞶。”郑玄注:“鞶,鞶囊也。男鞶革,女鞶丝,所以盛帨巾之属。 ”这说明在周代鞶的功能可能就已经从腰带转变为装东西用的袋子了。
到了汉代,鞶囊作为一种代表官员身份等级的制度确立下来,用于盛放绶带。 《晋书·舆服志》中记载:“汉世著鞶囊者,侧在腰间,或谓之傍囊,或谓之绶囊,然则以紫囊盛绶也。 或盛或散,各有其时。 ”
203504higzovol9y5tbg9b.jpg


《太平御览》中曾记载曹操“自佩小鞶囊,以盛手巾细物”。《晋书·礼志》对曹魏时期的丧服制度有所记载,其中在国家大丧时,官员需佩戴以帛为材料的绶囊。
203504oypvvmap5ha01hok.jpg


隋代时官员会根据品级不同,将鞶囊的材质分为金缕、银缕和彩缕。 二品以上用金缕编织;三品用金银缕;四品用银缕;五、六品用彩缕,七、 八、 九品也用彩缕编织。 鞶囊表面织有兽爪的为高品级官员,一般民众只能佩戴无爪鞶囊。
203504w6u6rndaaaum25ry.jpg


203504xq8gbu1kk087b41q.jpg


唐代时,鞶囊变得非常流行,除了章服制度中的官员可以按规定佩戴(五品以上),侍卫、男吏、女吏、胡人等都可以佩戴,具有了一定得广泛性和普遍性。这让唐代的鞶囊种类繁多,形制多样,更被用来赐予一些来唐的使臣,并随着丝绸之路传到了中亚。
203504hg5nxg12gan5v15z.jpg


203505wfbym4vqv3qkyatj.jpg


203505wtitzbai3ayh2uq9.jpg


唐之后的宋代,逐渐取消了唐代佩戴鞶囊的公服制度,而采取唐代佩戴鱼袋的制度,但在契丹人建立的政权里,服饰有“国服”及“汉服”之别,在汉服制度中,继续沿用唐代的制度,规定中有皇太子的远游冠及五品以上官员的公服中需佩戴鞶囊的记录。
此后,鞶囊便逐渐从章服制度中消失,鞶囊这个名词也很少使用了。元代,出现了“荷包”一词,男人女人都可以佩戴,既可以装盛细物,又可以起到装饰作用,在中原和周边的少数民族中普遍使用并且流传至今。
203505p05k7ehl0a5578dy.jpg


无独有偶,在中亚塔吉克斯坦共和国境内的片治肯特东南1.5公里的一处约7-8世纪的片治肯特古城遗址的壁画上也发现了同样形制的鞶囊(见下图),这都说明在鞶囊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媒介之一,在唐代鞶囊不仅向西随着丝绸之路传播到了中亚,更有可能向东漂洋过海到了日本。这件来自日本的鞶囊到底是不是中国流传过去的不得而知,但至少可以证明中国唐代的制度与审美对日本有着深刻的影响。
203505jg6g3fkq3swdj283.jpg


无论如何,这件鞶囊实物虽然不是在中国发现,但是对于唐代鞶囊以及鞶囊制度的研究乃至中日文化交流都是有利的实物印证,大家在看展的时候千万不要错过这件“又丑又不起眼的”珍贵文物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字版|手机版|小黑屋|RSS|举报不良信息|精睿论坛 ( 鄂ICP备07005250号-1 )|网站地图

GMT+8, 2025-9-13 05:56 , Processed in 0.154972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