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戗行一般叫「跨界」:汽车商造手机,手机商造汽车。
苹果公司的造车计划,似乎又遇到了麻烦。
据 The Information Tech 的报道,八年来 Apple Car 项目停滞不前,测试车在硅谷的街道上差点撞人,高管纷纷跳槽,连软件工程主管 Craig Federighi 都对项目「特别怀疑」。
上一次 Apple Car 进入人们的视野,还是去年年底——它没有方向盘和踏板,内饰完全围绕自动驾驶设计,跟特斯拉的「自动驾驶出租车」异曲同工。或者说,它俩更像火车,不像汽车。
八年光阴,恍如隔世。竞争对手特斯拉、Waymo 的发展日新月异,而 Apple Car 还在苦苦寻找「一鸣惊人」的契机。
鼠标也能开?
Apple Car 最大的特点,是保密。苹果发布的都是「官方说辞」——信息量很小。因此,综合各路非官方消息,大概能「拼凑」出这样一辆 Apple Car。
从外形看,车身像个光滑的大鼠标,「鼠标」的弧度部分就是车顶。行李箱可以在需要时升起,不使用时降下。前设计主管 Jony Ive 作为顾问参与了该项目,他认为 Apple Car 团队要关注车辆设计的大胆之处,而不是刻意隐藏它的「不同」。
没有车窗,靠 VR 行驶的苹果概念车型。很像把 Canoo 的 LIFEstyle Vehicle 纵向压缩了一下……
Jony Ive 已经于 2019 年离开苹果,他与苹果设计团队的分歧,也暗示了 Apple Car 设计思路的「难产」。
从车内看,引起热议的是 Apple Car 没有方向盘和油门/刹车踏板,完全专注于「自动驾驶」。该设计类似 Canoo 的 Lifestyle Vehicle,驾驶员不需要坐在方向盘后面。当然,这一设计必须要得到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的许可。
中控台配备 iPad 大触屏,集成苹果的硬件设备和服务,用户靠屏幕进行交互。这一点和特斯拉区别不大。
Canoo 的 Lifestyle Vehicle 外观,该公司和苹果合作未遂
芯片不求人。苹果的芯片工程组已经开发了 M1、M2 芯片,而为 Apple Car 打造的芯片,有可能是苹果公司最先进的硬件之一。它能够以人工智能的运算方式处理自动驾驶需求,但是如何设计复杂的内部冷却系统来散热,还没有消息解释。据业内分析师猜测,该芯片可能叫「 C1 」,在 A12 仿生处理器的基础上改造而成。
传感器方面,苹果已经和四家光学雷达供应商进行了沟通,苹果瞄准的是更小、更便宜、更容易量产的「革命性」传感器。
Lifestyle Vehicle 内部,Apple Car 车内可能也是类似的样子 电池技术被描述为「跨时代」的设计,据说问世时人们会跟第一次看到 iPhone 那样「大吃一惊」。电池上有可替换的模块,以便给电池扩容,并进一步释放电池组内部的空间。这就要求封装的尺寸更小,使用的活性材料更多。
成本,也是大家关心的一件事。想想苹果其他硬件的价格就知道了,反正 Apple Car 走的是「非常高端」的定位路线,准备以「显著高于标准电动汽车」的价格出售。
八年里,能搜集到的 Apple Car 的「画像」给大家「按图索骥」的,真的不多。
八年辛酸史
Ulrich Kranz 就是 Canoo 的创始人,宝马前高管,也加入了苹果造车团队
Apple Car 命途多舛。领导层已经多次大换血。去年,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主管 John Giannandrea 接手「泰坦计划」,来自特斯拉的高管 Doug Field 于 2021 年 9 月离职后,负责 Apple Watch 的 Kevin Lynch 加入进来。
此外,苹果也聘请过保时捷高管 Manfred Harrer,大众集团最优秀的工程师之一。苹果还招募了前宝马高管 Ulrich Kranz,他就是 Canoo 的创始人,给宝马开发了 i3 和 i8。还有两位来自梅赛德斯-奔驰的工程师,均擅长车辆动力学。
然而,苹果分析师郭明錤在 3 月份表示,苹果的汽车团队已经「解散一段时间了」,未来三至六个月内重组,2025 年的量产目标怕是够呛了。
最新的消息是,今年 5 月,长期担任福特工程师的 Desi Ujkashevic 加入 Apple Car 团队。她参与过福特 Escape、 Explorer、Fiesta 和 Focus 的开发,拥有丰富的电动车制造经验。
谁是朋友?
苹果公司财大气粗,富可敌国,但造车也不是那么容易。
今年年初苹果市值一度飙上 3 万亿美元,按 2021 年各国 GDP 排名算,苹果公司的财富体量超过法国,接近印度,为世界第八大经济体。春季以来,美国科技股暴跌,苹果市值下降不少,现在接近 2.4 万亿美元,也比意大利的 GDP 高。
对于有钱的苹果而言,每年要使用来自世界各地数以亿计的零件,制造高端电子消费产品,但从未造出过一辆汽车。马斯克的特斯拉,花了 17 年才开始持续盈利。
苹果喜欢假装 Apple Car 不存在。在苹果前总部门前,停着一辆梅赛德斯-奔驰 ML
就算是造手机,苹果的供应「经历」也不是一帆风顺。其和高通从 2017 年开始,就围绕「专利授权费」展开了「全球巡回」诉讼大战,打了两年才和解。
就在 7 月初,有消息称苹果自研 iPhone 5G 基带芯片可能「开发失败」,高通将继续成为 2023 年新 iPhone 的 5G 芯片独家供应商,供应份额 100 %。
为了打造被寄予厚望的 Apple Car,苹果先后接触过很多供应商,在这些非官方曝光的「接触轨迹」里,苹果造车的思路依稀可辨。
苹果曾考虑与韩国现代合作,倒不用跑到韩国,而是直接用现代集团旗下起亚汽车的美国佐治亚生产线。苹果计划向起亚汽车投资约 36 亿美元,打造一款完整的苹果品牌汽车,而不是包含苹果软件的起亚汽车。 苹果有自己的「算盘」。起亚是在北美有生产能力的老牌汽车制造商,而且还愿意让自己控制 Apple Car 的软件和硬件。
据郭明錤的说法,苹果最初的汽车底盘基于现代的 E-GMP 电动汽车的平台打造,前后两个电机,五连杆后悬架,一个集成驱动桥,充满电后可续航 500 多公里,高速充电状态下 18 分钟可以充至八成。
E-GMP 的高性能模型,能够在 3.5 秒内加速到 100 公里每小时,最高时速可达 260 公里。
E-GMP 2020 年面世,具有模块化、标准化的特点,兼容多种充电基础设施
苹果和起亚的合作似乎已经搁置,没有下文。
苹果也看中了 LG。据《韩国时报》报道,苹果「非常接近」与 LG Magna e-Powertrain 签合同,后者的制造「小而精」,可见如果该合同签署,证明 Apple Car 没打算大规模量产,只是小部分生产投放,试试水。
苹果和日本日产汽车进行过短暂接触,对 Apple Car 细节的讨论,都没能上达高管层。日产担心苹果把自己当成简单的硬件供应商,苹果则希望完全控制 Apple Car 的设计。日产曾公开表示,它没打算改变制造汽车的方式。
苹果也打富士康的「主意」。富士康是 iPhone 主要零件供应商,推出过电动汽车底盘和软件平台,和老朋友合作轻车熟路,但是用平台还是买电池,尚未明确。
LG Magna e-Powertrain 平台,融合了 LG 的电机、逆变器、车载充电组件经验和 Magna 的电动动力系统、造车经验
苹果也曾与制造电池的中国公司——宁德时代和比亚迪进行过「早期谈判」。宁德时代和比亚迪,拒绝在美国成立专门负责苹果造车计划的团队,谈判以失败告终。
日本三电公司的零部件,苹果也「聊」过。三电空调部主管证实了这一消息,但因为 Covid-19 持续,公司面临重大财务问题,合作遥遥无期。
今年 3 月,德国汽车制造商保时捷的首席执行官 Oliver Blume 表示,和苹果讨论了「令人兴奋的共同项目」,不知道他说的是与 Apple Car 相关,还是与 CarPlay 相关。
同样,7 月 12 日,据知情人士透露,苹果要求韩国三星电子旗下显示器制造商 Samsung Display,加快开发可用于 AR 设备的微型 OLED 面板。
革特斯拉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