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4|回复: 0

[心情点滴] 东山岛公园!公园已随岁月去,空留记忆慰乡愁

[复制链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2-4-26 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查看更多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东山县铜陵镇有个“公园社区”,而社区名称的由来却令如今很多年轻人感到不解。铜陵的很多社区都是以本辖区代表性的地名冠名,如下田池所在的下田社区、桥雅头所在的桥雅社区、澳雅头所在的码头社区、顶街路所在的顶街社区、演武亭所在的演武社区、大沃渔港所在的大沃社区……取名“公园社区”的公园在哪里呢?年轻人感到茫然,甚至有的外地游客竟误认为“公园”是指风动石景区。为此,觉得应该尽自己所知,并根据一些采访所获,叙叙旧。
01
“公园”指的是旧“东山岛公园”。其位置北至铜陵城隍庙前,南至旧城墙(今渔人码头北边渔业二公司两排职工宿舍楼处),东至尖石仔路(通往关帝庙的通道),西至石仔路(今“茵茵小筑”民宿前)。南北长103、7米,东西宽56、6米,面积8、8亩。
142501in6ntkprzlbla5b6.jpg
该公园建立时不叫“东山岛公园”,它建于1941年,系时任县长楼胜利所建。其时正值东山岛三次抗击日寇侵犯取得重大胜利,又是民国时期,而楼胜利是蒋介石的学生加同乡,便采用蒋介石的学名“中正”,取名“中正公园”。
1950年5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东山岛,蒋介石的军队仓皇逃离东山,败退到台湾。于是,跑了“中正”,留下公园。新政权自然绝不允许“中正公园”名字存在,遂改名为“东山岛公园”。这是历史的痕迹,不妨留下记忆。
然而此地的历史还可以追溯更加遥远。民国版《东山县志·废署·故守备衙署》记载:据《铜山志》:“明洪武二十一年,初建为‘永聚仓’,分天、地、元、黄四厂,后仅存一厂,曰‘预备仓’。崇祯间参将赵庭以参将府为海寇焚毁,乃支府银三百,改仓厂为总兵府署。仓移他所。清乾隆三年播迁焚圮。雍正十二年任文龙修葺之,并增建三间于衙左,后守备官住焉。”民国七年地震后,孔知事宪洛修葺为东山县公署(注)。二十八年七月十四日全部为敌机炸毁。三十年楼县长胜利以遗址改建为中正公园。
据这段记载可知,此地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变迁,新中国建立之前回溯到明清时期,曾经作为仓厂、总兵府署、守备衙署、东山县公署、中正公园。所有这些变迁,都深刻反映了每一个阶段的历史沧桑,成为东山历史沿革的缩影,而后的变迁同样都沉淀着东山厚重的历史文化,印证政权的更替,承载东山岛的一场场岁月风霜,记录东山命运的沉浮。
02
如上述,中正公园建于民国三十年(1941年)。这一年正是在东山三次击退日寇侵犯取得辉煌胜利的历史背景下,县长楼胜利似乎感到“政通人和,百废俱兴”,踌躇满志。他在这一年领导全县军民一举办了好几件大事。举其要者,一是整肃战后秩序,举办三次抗战胜利庆祝活动,建立抗日纪念文物;二是编纂《东山县志》;三是开办东山第一家公办中学——东山初级中学。可谓效率颇高、政绩不凡。为此,东山人虽对楼胜利“破除迷信”废除寺庙有些微词,总体还是赞扬有加的。
在三次抗战胜利庆祝活动中,有一项东山人民节约捐款购买一架飞机“东山号”投入抗日的壮举,拟建纪念碑。纪念碑建在什么地方呢?楼县长经过筹划,终于想到了被日机炸毁的东山县公署(称为“本厅”)遗址,决定把县公署搬到九仙山“恩波寺”,原公署遗址用来建设公园,顺势把献机纪念碑立于公园内,纪念碑四面镌刻省市县官员所题石刻和捐款建纪念碑者芳名,甚为壮观。因此民众编歌谣曰“楼胜利面黄黄,本厅起公园”。
142501nz32de85ebkkk1ky.jpg
献机纪念碑
国内各地上世纪所建的无数公园,绝大多数都称为“中山公园”,而毕业于黄埔军校的楼胜利出于对老校长、又是老乡又是“领袖”蒋介石的崇拜,偏起名为“中正公园”,全国罕见。此也可见楼胜利独立思考独立行事的风格,也为我们东山又留下了一点独具历史特色的旧事。
“中正公园”规模可观,背靠龙脊,面鉴南溟天池,地理优越。靠近古城东门内、风动石景区、关帝庙、黄道周故居,周边环境和园内格局相当优美。
可以说这个公园的建设采用了江南园林风格。院内筑“建国”“胜利”两座凉亭,寓意抗战胜利重建家园;中间靠前建设一个戏台;戏台前栽种很多刺桐树,刺桐开红花,十分艳丽,每年农历五月,一树一树灿烂,一片红火,海风摇曳,落英遍地;公园边角种植各种花草和榕树,配以金鱼池和假山;其间点缀建筑小品,园内小道纵横交错,格局不大却很精巧;公园四周浆砌仿竹节、波浪形、敞开式栏杆围墙,围墙外绘制抗日救亡宣传画。从这里透过古城南城墙眺望南溟天池,正对苏峰,如临与宋范仲俺《岳阳楼记》所描述“春和景明”类似的胜景,令人心旷神怡。这样的建设格局充分表明了楼胜利县长的良苦用心。(参阅陈炳文《东山民众集资献机抗日纪实》:《毅魄长存——东山抗战胜利纪念文集》)
春夏季节,花蝴蝶群舞,蜻蜓展翅,金龟子乱飞,榕树和刺桐树上蝉鸣不断,真是一派和美、生态成趣的气象。小时候我因家住“菜园底”,有幸常到此玩耍,见东中的学生们三五成群或在凉亭里闲坐对弈、或抑扬朗读、或俯仰花木、或瞻仰抗日献机纪念碑,抚摸一方方纪念碑上的碑刻;或引吭高歌,抒发性情。见邻居大哥哥们搭人梯攀上献机纪念碑二层嬉闹,颇感情趣盎然。戏台上偶尔上演社戏,吸引了众多观众。抗日战争期间,由中小学教师组成的县“抗日后援会”经常在戏台上演讲,开展抗日宣传。
公园自然成为古城居民休闲游玩的好处所,途经此地往关帝庙朝拜的香客也顺便到此歇息。还见过海钓人士在此挖土抓蚯蚓作为钓鱼饵料。
142501m8vpoty4ocss2pvg.jpg
旧公园
旧“中正公园”昔日的情景交融每为广大铜陵人津津乐道,如今七八十岁的老年人回忆往事总是抹不去这份乡愁。
现年80多岁的汉剧传人杨坤仁回忆一段往事,他童年在汉剧戏班“赛成堂”学习打击乐器。他听沙江水、黄目等上一辈汉剧爱好者说,铜陵演社戏,大都在关帝庙前,公园里的戏台刚建立时,演戏不多,以后才渐渐多了起来。有一次“赛成堂”联手诏安的戏班受邀到云霄陈岱演出,回来时立即被楼县长叫去“训话”,说是我们东山自己有戏台,为什么要去云霄演出?事后,他们经过积极排练,动手制作或从诏安借来道具和行头,合力凑齐“文武后台”(管弦乐器和打击乐器),很快在公园戏台演出三场,剧目为《杨家将》《孔明拜斗》等,观众爆满。此后,还曾有“御乐轩”南音社来这里演唱南音大曲《陈三五娘》。
此即是“中正公园”之概略。
03
东山刚解放时,县城设在铜陵。我小时候经过更名后的东山岛公园,经常看到县领导、区领导频繁在公园里召开各种会议,在戏台上作报告。十一二岁的孩子,看到台上慷慨激昂的演讲,虽不太懂内容,却似乎受到了无形的感染。那时群众文化水平很低,普遍听不懂北方南下干部开会所说的普通话,每次开会都由本地知识分子担任口头翻译。记得充任翻译的有我长大后才认识的李德纬、游垣等解放初期的行政干部。
142501en5prnrpnvfmnzvf.jpg
东山岛公园
街道居委会(那时叫做“街政府”)在公园里不时召开群众大会,举行代表选举仪式。
公园毗邻“东中”。记得此时公园里还有一些体育设施,是东中附设的,有供跳高、跳远运动的沙堀,还有简易的单杠双杠等,靠近尖石脚的位置曾经有一个篮球场。
戏台上经常放映电影。遇到节庆,各中小学经常选送节目到此戏台汇演。东中的学长回忆说,学校曾在这戏台上举办了几场朗诵会、歌咏会。记得1955年间,笔者在东中读初二年,曾参加由李英老师辅导的六位同学到这戏台上表演小合唱《喀秋莎》。所有这些演出,老百姓都觉得十分新鲜、有趣、开心、获益。刚刚解放,老百姓一下子接受这么多从未遇见过的新事物,自然兴趣大增,热情高涨,油然增进热爱新中国的感情。
1953年东山保卫战胜利之后的一段时间,中央、省市不断组织慰问团前来慰问东山岛军民。我从此懂得什么“文工团”“歌舞团”等等新词,第一次观赏相声、快板、素来宝、双簧等曲艺表演。放映电影的夜晚更加密集,隔三差五就有得看。记得50年代就在这里看过《白毛女》》《五更寒》《扑不灭的火焰》等早期红色电影。
外地大型马戏团也几次来此表演,与解放前那种“舞拳卖膏药”的往事截然不同,观众如潮。
而最值得重墨一书的,莫过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文艺繁荣以及这个戏台上上演的多部方言歌剧!
刚解放的东山岛,告别了国民党的黑暗统治,社会风气焕然一新,各界人士群情欢愉踊跃,为新社会的到来欢欣鼓舞。以东中师生和小学老师为主体的文艺爱好者,在李英、方耀铿、朱必学、许扬烈等德艺双馨的一代英才带动下,戏剧和各种文艺活动达到空前热潮,并具备相当高的水平。他们不仅在学校引领音乐戏剧活动,还承接抗日时期开展抗日救亡宣传的传统,自发组织全县教育系统师生,让文艺活动走向市井。文艺活动的主要内容是歌颂新社会、新生活,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反映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一代文艺才俊以敏锐的艺术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迅速开展了秧歌、腰鼓、舞蹈、说唱、歌咏、戏剧等形式的文艺活动,“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呀呵嘿嘿咿哟呀嘿”歌声唱遍全城。这与原来本地十分活跃的潮剧、汉剧交替表演,互相附丽,一时间在东山城乡营造了非常繁盛的新社会文艺氛围。
于是,公园里的戏台派上了大用场。
在公园戏台上演出的剧目大多是配合新政权的中心工作,如抗美援朝时期,上演歌剧《宝山参军》;破除迷信宣传时,演出歌剧《一贯害人道》;政府号召大生产时,演出歌颂劳动模范的《王秀鸾》;贯彻新婚姻法时,演出《小女婿》《王贵与李香香》;更有几部反映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大型歌剧《刘胡兰》《三世愁》《九件衣》《赤叶河》以及反映对敌斗争的经典歌剧《红珊瑚》等等。
以上戏剧基本上都在公园戏台上演出,观众场场爆满,观众或自带小板凳赶早到台前占领位置,或站立,迟来的就在最后一排搬一只板凳站着观看。这些往事留给东山民众的印象十分深刻,至今还为七八十岁老人茶余酒后津津乐道,甚至经常哼唱歌剧里耳熟能详的唱段,听者也跟着附和。
一座小城,有能力在短时间内演出这么多大型歌剧,显示了东山县文艺人才荟萃。而这些歌剧的对话和唱词则全都翻译成东山方言,翻译得非常通俗、顺口、流畅,适应了刚解放时民众文化水平较低听不懂普通话的现实,使妇孺皆晓。(参阅拙作《上世纪四十年代以来东山现代音乐戏剧活动概述》:东山文史资料第25辑)
东山岛公园,不仅成为城里居民的休闲歇息场所,也成为民众参与政治生活、充实社会生活、生产、学习、瞻仰抗日文物和文化艺术活动的不可多得处所。
04
令人扼腕的是,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因为无政府主义的社会状态,东山岛公园这么美好的一个地方竟被少数民众逐步“蚕食”,占地建私房。那些让广大民众钟情的绿树、草埔、亭榭、鱼池、假山、戏台,统统不复存在;蝴蝶、鸣蝉、蜻蜓、金龟子也不再光临。公园南边建起了两座小高楼(渔业二队宿舍),把古城墙也掩盖了。1973年,北边建起了一座公园小学(后改名顶街学校,1985年升格为铜陵中学)。
1973年,时任东山县委书记巩鸣鹏,有心整治社会秩序,决定拆除园中占土地乱建的民房,并亲自带领干部,带头亲手操起洋鎬、锄头,拆了居民吴斗没有批准手续建于园内的住房。同时巩书记在另一地点批给吴斗一块建房用地,妥善安置,有理有节。可惜不久巩书记他调,拆迁公园里民房的工作就此搁置,不再继续。
所幸公园里巍巍竖立的“抗日献机纪念碑”如今得以完好保存!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纪念碑能保存下来,还经历过一番周折呢。建小学校舍时,有人主张把纪念碑拆掉,扩大操场面积。该校校长林木生立即站出来极力阻挡,他说“这是有纪念意义的历史文物,千万不能拆!”于是得以保存,真是万幸之至!1986年献机纪念碑被公布为县级文保单位,2017年提升为省级文保单位,2020年,中共东山县委组织部、县委党校确定献机纪念碑为“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献机纪念碑的诸多石刻,在文革中也曾被用壳灰抹平(其用意也许是忌讳国民党的痕迹,也许是处于保护深意),后经城里的有心人慢慢清洗,才得以重现。
直至2016年,景区管委会为了发展旅游业,拆掉学校旧校舍,在献机纪念碑北面建起一座楼,据说准备用作旅游服务设施,但空置两三年,后被油画院租用至今。去年,东山县古城保护发展领导小组已经决定收回这座楼房,可望用作合适的设施。
“东山岛公园”经历了70多年的沧桑,在一个个阶段不断经受历史波折,以至于如今“公园已随岁月去,空留记忆慰乡愁”,不禁让人唏嘘。无怪乎年轻人和外地游客看到公园社区徒有其名而不知“公园”究为何往了。
05
多年来,恢复旧东山岛公园成为东山民众一致的心结,共同的热切期望。为此我们呼吁:在铜山古城保护发展推进工作中,尽快整合旧公园遗址,恢复重建东山岛公园。园内该拆除的民房户数不多,难度并不太大。
恢复该公园意义重大:一是优化生态环境,尤其是铜城风貌。二是与风动石景区配合,提升旅游资源。三是一项保护文物的重要举措,提升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的献机纪念碑环境,便于游客在游览中瞻仰文物。四是让老百姓有个调节生活、休闲歇息、开展文艺活动的场所。五是为美丽铜陵建设添彩增光。
最后,回到本文开头,如能实现,公园社区也就实之所至,名之所归了。
(注)民国五年(1916年)东山设立县治,以“故总镇衙”(即后来的武圣行宫、中山纪念堂、图书馆)作为县公署,民国七年(1918年)地震坍塌。县知事孔宪洛即修葺清时守备官所住地址(即后来的中正公园)为东山县公署。
来源 - 铜山古城
文 - 孙用川
图 - 陈炳文提供、许培斌 吴顺江制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字版|手机版|小黑屋|RSS|举报不良信息|精睿论坛 ( 鄂ICP备07005250号-1 )|网站地图

GMT+8, 2025-9-15 16:02 , Processed in 0.151462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