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回复: 0

[资讯] 让冰雪运动健康成长在中国大地

[复制链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608
发表于 2021-12-14 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查看更多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让冰雪运动健康成长在中国大地

  袁晓毅,80后,教育学博士,北京体育大学副教授。曾执教冰雪运动多支国家队,培养多名运动健将、国际级裁判。率先在国内科普冬奥知识,探究多个项目制胜规律,增补相关理论空白,为国产雪车“从无到有”贡献了智慧和方案。

  【青春之我】 

  这些年,每当在冰雪运动科研和教学上获得进步,我的思绪都会回到2017年那个令人难忘的傍晚:北美洲一条冰雪赛道上,一辆4人雪车在欢呼和掌声中,终于冲到了终点。这是第一次,中国的雪车抵达终点。“今天,我通过雪车认识了中国人。”一位当地的老人用钦佩的语气向我们祝贺道。

  作为中方教练,我的心里却很复杂,我在片刻兴奋后便陷入沉思:装备是外国生产的,训练模式是外国人创立的,外籍教练走后,我们还剩什么?

  哦!我还是一名教育工作者、一名科研工作者,我的任务不只是带队参赛这么简单,只要这项运动还没有在我们国家真正生根发芽、散叶开花,我的使命就还没有完成!在那时,我已下定决心,要钻研理论、培养更多复合型人才,与体育科研同仁一道,为冰雪运动这株幼苗更健康地生长在中国土地,贡献自己的力量。

  为了这个目标,我不怕一切困难。2017年回国后,我一头扎进了雪车项目的研究和研发工作,同时开启了雪车、钢架雪车、雪橇等运动项目的科普。

  万事开头难啊,冰雪项目在我们国家处于起步阶段,很多工作要从零做起。不要说大众很陌生,就连一些运动员都不知雪车为何物。起初我们从国外引进雪车时,甚至交通托运都是难题。

  但是,我和科研团队没有丝毫退缩,因为我们时刻不忘“三亿人上冰雪”号召背后的殷殷嘱托,不忘祖国人民对于冰雪项目繁荣发展的愿望。

  外国设备不适合中国运动员身体特性,我们就邀请3D打印企业采集运动员数据,为中国运动员量身定制适合的设备;理论基础薄弱,我们便从过去备战夏季奥运的经验中探索共性规律,系统深入地梳理知识体系,在访学活动中争分夺秒地汲取冰雪强国的经验;交叉学科知识欠缺,我们一边“跨界”钻研材料学、动力学等学科,一边与多领域的专家组成联合团队,向雪车研发等难题坚定迈进。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在学校科研工作统筹布局指引下,我累计参与了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重点专项工作。搭乘国家举办冬奥的快车,很多项目得到了社会各界支持,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更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体育科研工作者加入进来,一起为国家的冰雪运动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

  这些年,我带领多个国家队取得了好成绩,培养了国家级运动健将5人、国际级裁判2人,科研成果填补了雪车、钢架雪车等项目在竞技能力特征与制胜规律上的理论空白。但我更自豪于出版的学术专著《科学训练手册—雪车、钢架雪车、雪橇》入选“北京冬奥主题书单”,直接服务于更多体育院校和普通冰雪爱好者,成为他们了解冰雪运动的一扇窗口。

  因为我深知,冰雪体育的竞技是经济、科技、人才等多方面国家综合实力的竞技,离不开理论、科研与体育技术的共同进步;因为我深知,冰雪运动这株幼苗,需要千千万万的运动员、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大众共同提供阳光和雨露。

  (作者:袁晓毅 本报见习记者殷泽昊采访整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字版|手机版|小黑屋|RSS|举报不良信息|精睿论坛 ( 鄂ICP备07005250号-1 )|网站地图

GMT+8, 2025-10-27 16:30 , Processed in 0.134159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