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87|回复: 2

[转载] 对号入座:你在哪个阶层?

[复制链接]
  • 打卡等级:渐入佳境
  • 打卡总天数:38
发表于 2021-3-12 08: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查看更多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转载] 对号入座:你在哪个阶层?





  电视剧《大江大河2》在年初完美收官。延续第一季的剧情,底层年轻人靠着自己的努力和奋斗,身份、地位和财富不断爬升,上演了一部电视剧版的《激荡四十年》。在大时代下普通人逆天改命的故事,正是这部剧大火的内在核心。
  改革开放40年以来,以前近乎静止的社会突然加速变迁。现代化和体制变革双重转型让中国社会经历了从计划到市场、从集中到分散、从一元到多元、从固定到流动和从封闭到开放的变革。
  而这些变革,打破了此前单一的两个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一个阶层(知识分子阶层)的格局。曾经简单的社会格子,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融。格子里有人扶摇直上、有人原地踏步、有人则被卷入滚滚泥沙,又凝结成新的层级,且愈发复杂。
  对社会中人们的分层,我们有一个更加温和的词,称之为“阶层”。
  一
  40年的高速发展,如同一把梳子,把中国社会划成不同的阶层。梳齿的划动,可能始于1978年的小岗村、老三届大学生、80年代的乡镇企业、1992年的下海潮、1999年的互联网创业或者2012年的移动互联网兴起[1]。但无论社会如何变迁、产业如何升级、分层如何复杂,那把梳子却始终如一,即一个人拥有多少组织(权力)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技术)资源[2]。
  1978年以前,人们还生活在大锅饭模式中,平均主义如石磨般碾平了人们的经济资源。组织资源和文化资源虽然沉寂,却在默默集聚力量。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经济资源改变阶层的能力迅速展现,它和前两种资源一起,成为撬动板结社会结构的巨大力量。
  1999年,中国社会的结构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社科院的陆学艺教授带领团队开始了“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三年后形成了《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按照占有三种资源的多少,陆教授团队提出了“十大社会阶层”,这一成果至今仍是许多研究的基础,具体如下: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从陆老先生的排序能发现两个问题:第一,分层基本是按职业划分的;第二,三种资源也有层次。
  职业对阶层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再细分,就是行业带来的差异。十年前的金融,三、四年前的互联网,如今的集成电路,哪一个都妥妥地碾压机械、生物行业,更不用提那些连名字都被遗忘的行业。“入错行”可能是一个人踏入社会后影响阶层的第一步。
  对于资源的排序,从表中可以很容易看出:组织资源排第一,文化资源和经济资源并列第二。组织资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文化资源涉及教育、技能、知识等环节,是几乎唯一通过个人努力能够把握的资源。经济既是三种资源之一,也可以看做前二者资源拥有程度的结果之一。
  因此,若做粗略的划分,通过经济资源占有程度,可以相对定量划分每个人所处的阶层。
  二
  一个人的经济资源,主要看资产和收入。资产可以简单看做收入长时间的积分结果,对于特定的短时间段,收入则更好衡量每个人的经济水平。
  统计口径上,收入的衡量标准就是人均可支配收入,它包括了工资、房租、股票、理财等等所有可自由支配的收入,是衡量一个居民占有经济资源水平比较权威的数据。
  《大江大河2》收官的时候,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20年的全国居民五等份可支配收入分组数据。2020年,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0294元,中间偏高收入组为41172元,中间收入组为26249元,中间偏下收入组为16443元,低收入组为7869元。整体中位数为27540元,比2019年增长3.8%。
  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以家庭为单位计入的,按一个标准的3口之家,夫妻二人工作养育一个没有收入的孩子,那么国人的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为41310元。这意味着,月收入超过3443元,就能超过50%的国人。
  按此划分,虽然一目了然,但显然颗粒度不够细。比高收入高的,有资源巨富,也有互联网新贵;比低收入低的,有现实版《山海情》里的老少边穷,也有城镇里被忽略的UP主。
  先来看低收入群体。2020年5月28日,总理在接受媒体采访中表示,“有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仅1000元”,惊掉了大家的下巴。数据怎么来的呢?6月15日,国家统计局给出了官方解答:低收入组和中间偏下收入组共40%家庭户对应的人口为6.1亿人,年人均收入为11485元,月人均收入近1000元。根据当年五等分分组数据的低40%收入组数据,这里的月人均收入1000元应该仍是可支配收入。值得注意的是,40%的人口应该是5.6亿人,说明40%的低收入家庭人口偏多,而收入偏低。
  清华大学李强教授曾分析,我国的社会经济地位结构是底层占总量绝大多数的倒丁字形[3]。这丁字的一横,占比63%,其中超过90%都是农民。他在书中写道:“倒丁字形社会结构反映的是中国城乡分野的现实,也就是说,农村人口构成倒丁字形结构的一横,是巨大的处在下面的社会阶层,而城市人口更多是构成倒丁字形结构的一竖的社会阶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19年底,网络上开始流传一张收入统计表,把人们分为了9个大阶层,36个小阶层。按照著名社会学家Mr. Fachai的认知,基本靠谱,并按照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4.7%)做了调整,结果如下。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按照先前计算的月收入中位数3443元,对应到表里,在此线下,大约占了劳动人口的70%,和统计局中位数有出入,但这基本和李强教授的63%人口构成的“一横”基本吻合。
  城市也不只有诗和远方,还有眼前的苟且。这根又细又长的“竖”,恰恰说明了分层之多。城市发展就业岗位多、职业划分细、各类资源齐备,因此更具多样性,人们有更多的机会去改变自己的阶层。然而,Mr. Fachai发现,城市里人们的收入并不如人们想象中的多。
  2020年,北京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全国第二,为69434元,是全国均值的2.5倍。即便如此,算到个人头上,月收入也仅为8680元。事实上,截止2019年,全国农村常住人口为5.5亿人,占人口比例约40%,与70%和63%的低收入人群比例有较大的断层。这意味着低收入人群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城市。北京不止有后厂村码农和金融街精英,还有城市里的产业工人、小商贩、看守人员与三和大神。
  根据德勤2019年的调查[4],该年中国3607家A股上市企业的CXO级高管的薪酬中位数是47-70万元。这可比广大人民群众的想象低了不少。如果加上股权激励,收入中位数大约在100-150万元。即便如此,也不过处在中产的中层。
  话说回来,你在哪个阶层,在表中一目了然。
  三
  过去的40年,是一个不断上升奋进的时代。制度、思想的转轨,让曾经一穷二白的简单社会出现了诸多空白。从家庭联产承包、恢复高考、市场经济复苏、价格双轨制到互联网经济、房产增值,无一不是产生了许多断层和空档。而填补这些空白,就意味着人生的跃迁。而如今,随着社会的成熟和信息的流通,这样的机会显然越来越少。
  表中9个阶层,每跨越一个阶层,收入水平基本要翻一番。对于低收入群体,看似绝对值较低,收入翻番相对容易。但由于其占有的资源少,翻番并非易事。在高处的阶层,收入翻番似乎更难。但由于其资源占有丰富,实际增长反倒相对容易。
  处在顶尖的“资产阶级”人群,不超过全部人口的0.8%。根据招商银行的统计,到2019年月日均总资产在50万元及以上的客户有264.77万,在招行所有客户里的比例大约是1.84%,但他们的存款占了所有客户的81.2%。“二八定律”中的“二”已经不是20%,而是2%。这种趋势在如今货币放水,资产增值的时代只会加剧。胡润在今年的财富报告中指出:亿元人民币资产“超高净值家庭”由75%的企业主、15%的炒房者和10%的职业股民构成[5]。
  相比向上承担的风险,多数人更追求稳定,即保持现有的阶层。而保持则更多的要求确定性。普通家庭为什么在教育上投入巨大,甚至造成了严重的内卷,就是因为教育是相对投入和回报成正比的确定事件。但如今教育也在分层,这并不是很多人说的造成社会分层的原因,而是结果。
  跨越和保持,是千百年来人们对于阶层的根本追求,每个人都希望在维持现有阶层不滑落的情况下,尽可能向上跨越阶层的河流。
  可这又谈何容易。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到流水线工人,从系统里的外卖小哥到写字楼里的搬砖白领,即便收入增加,很难说服自己跨越了阶层。而城市里的中产,每天活在晋级、医疗、养老、教育中的焦虑中,看着手里的现金不断贬值,也很难说自己保持了阶层。
  阶层,意味着分化。分化不单单是收入,也有组织和文化。收入最直观且易量化,但其他资源的地位显然在阶层中更加隐性和重要。弥合分化,显然不仅仅是缩小收入差距。
  对于普通人,认清自己的位置、认识自己、努力向上很重要。但全社会认可、理解和尊重显得更加不可或缺。在这条路上,每一个人,都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资料:
  [1]《时代浪潮下的青年》,伐柴商心事,2020。
  [2]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2002。
  [3] 李强,《社会分层十讲》第二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4]《2018-2019年中国A股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及长期激励调研报告》,德勤,2020。
  [5] 胡润,《2020方太·胡润财富报告》,2020。
来源:伐柴商心事(ID:Fachai_story)
  作者:大帅去伐柴



发表于 2021-3-12 08:14 | 显示全部楼层
对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打卡等级:渐入佳境
  • 打卡总天数:38
 楼主| 发表于 2021-3-12 08: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李 强:我国正在形成“土字型社会结构”
李 强
2015年05月25日08:26   来源:北京日报
原标题:我国正在形成“土字型社会结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六普数据ISEI值百分比显示社会结构

  前些年,笔者曾采用定量的范式,使用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 简称: 五普) 数据,提出中国社会是“倒丁字型社会结构”,即社会中下层或下层比例、数量巨大,工人、农民、农民工占据了社会群体的主要比例,中间层弱小,中产明显缺失。那么,今天发生了什么变化呢?笔者采用ISEI方法测量,分析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发现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这里将社会结构的变化概述为四大群体的变化。

  农民群体:10年间减少了 16.71%,预测还会发生巨大的社会结构变迁

  主要是农民、农业从业人口、农业户籍人口、外出打工群体以及农村所发生的变化。用 ISEI测量,23分值群体是典型的传统农业劳动者,2010年占比46.49%,与2000年的63.20%相比,2010年六普减少了16.71%,十年就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这是一种巨大的社会进步,由此可以预测到七普的时候,还会发生同一方向的巨大的社会结构变迁。此种变迁体现了工业化、城镇化的一般趋势,根据社会学的现代化指标,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例低于30%是社会结构实现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指标。

  如果具体分析中国农民人数大幅减少的原因,可以发现主要有三种情况: 一种是农转非,起因于城市发展向农村扩张,该农村土地被征用,转为城镇建设用地,于是,农民转为市民。第二种是农民外出打工,这部分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外出打工农民的情况更为复杂,一方面,循环流动的现象依然存在,即一部分中年以上的打工农民又返回家乡; 另一方面,年轻农民返乡的可能性明显降低。六普数据显示的种田农民的比例下降是真实的,是不可逆转的。第三种是就地城镇化。调研发现,中国即使是留在农村没有外出的农民,有很高比例也不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了。这部分农民既没有转变户籍身份,也没有到城里打工,因而也不是城市流动人口或城镇常住人口。但是,他们早已不从事农业劳动,住房形态也发生根本变化,农民“上楼”已经成为普遍现象。这些村庄以及村庄周边非农产业十分发达,多数农民从事了工商业、服务业劳动。这些村庄已经与城镇没有差异。

  此外,还有多种原因转入城市户籍的,比如上大学进城; 也不排除有少数富裕起来的农民在城镇买房,为使孩子受到更好教育或老人享受更好的医疗而转入城镇的。清华数据显示,中国农业户籍的人口,已经在城镇购买了住房的比例为21.6%。

  体力劳动工人群体:10年间上升了 3.78%,但随着后工业社会来临,该群体会由于产业转型而减少

  主要是指工业、制造业体力劳动群体,ISEI分值集中在29-32分组,2010年占比13.58%,2000年为9.8%,上升了3.78%。这个群体属于最为典型的体力劳动工人群体,是生产一线的直接操作工人。

  从职业地位看,体力劳动、直接操作型工人,归属蓝领群体,确实不属于中产阶层。但是,在世界各国的就业群体中都是最重要的劳动群体,即使在完成现代化转型的经济发达国家,一般也占到全体劳动者的10%-20%多之间。所以,在中国未来社会结构中,仍然会占有重要地位,仍然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群体。对于蓝领工人,我们同样要尊重他们的社会地位。其中的绝大多数目前被称为“农民工”,这种称谓有问题,他们是最为典型的产业工人、是工人阶级中最为基本的群体。体力劳动工人的工作特点是劳动强度大、劳动艰苦、劳动危险性大、劳动环境差,而目前待遇较低,所以,应该提高该群体的劳动工资、经济收入。从国际比较看,在完成现代化转型的国家,这个阶层的收入不亚于普通中产阶级的收入,而且由于工会力量强大,他们的收入甚至会高于一般中产阶级的收入。

  该群体在中国未来的几十年里,还会占据比较稳定的比例。从数据分析看,五普到六普上升了3.78%,但随着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该群体会由于产业转型而有所减少。所以,预计未来不会有太大变化,会保持稳定。

  技术工人群体:10年间下降了1.4%,技术工人群体比例没有增加反而下降,值得深思

  在ISEI中,技术工人主要是集中在 33-40分值群体。令人吃惊的是,中国技术工人在劳动者中所占比例,不升反降!2010年占比为9.8%,而2000年为11.2%,2010年反而下降了1.4%。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让我们先看看这个群体的职业构成状况,即主要是公路、道路、铁路、水上运输人员和其他运输服务人员、商业服务业普通营业人员、餐饮业服务人员、机电产品和电子产品装备人员和装配人员等等。这个阶层介乎于中产阶层与蓝领阶层之间的位置上,可以称作白领下层,或蓝领上层。

  技术工人群体比例没有增加,反而下降,值得深思。技术工人亦称作中产过渡层,是中产阶层形成的重要来源。与上面体力劳动工人比较,最明显的差异是占有技术技能,体力劳动工人也可以通过提升技术而进入到中产阶层。笔者曾提出,中国技术认证的体制上的障碍,阻碍了广大有技术的农民工社会地位的上升途径。

  此次五普、六普数据的比较再次印证了技术地位上升受到阻碍的论断。目前,此方面矛盾比较尖锐。一方面,中国技术工人队伍严重短缺,就业市场上对于技术工人的需求十分强烈; 另一方面,社会上对于技术工人没有给予尊重,技术认证、地位认证、地位准入、职业培训等均存在严重轻视,甚至歧视。

  其他白领群体:管理人员、专业人员变化微小,经营销售群体和普通办公室人员增速惊人

  在社会学研究中,白领阶层与中产阶层几乎是同义语。白领职业通常指四个职业群体: 管理者群体、专业技术群体、经营销售人员群体和普通办公室职员群体。其中两个群体,即管理人员、专业人员,往往有较高学历,来自大学生的比例较高,但此次ISEI测量显示,中国这两个群体变化微小。六普数据显示,白领群体中增长最为迅速的是经营销售群体和普通办公室人员,十年来,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仅ISEI 的43-45分值群体就增加了10.44%,即2010年占比13.34%,而2000年仅为 2.9%,其增速惊人! 这是中国中产阶层变化最大的群体,该群体主要从事哪些工作呢? 包括购销人员、营业人员、推销和展销人员、各类销售人员、办事员、普通办公室职员、普通行政办公人员、普通行政业务员、护理人员、幼儿教师、裁剪缝纫人员、环境监测人员等等,多属于白领中下层。

  六普数据显示,这个群体的大部分人,即58.2%是农村户籍,即出身于农民家庭。农民或农民工,通过奋斗积累了小资本,从事小本经营,或者受雇处于经营者的位置。所以,该群体为农民地位上升开创了新渠道。该群体受教育程度不是很高,从全国情况看,主要是初中、高中毕业生,高中及以下受教育的占全部经营者群体的83.1%。所以,这个群体进入中产的主渠道不是教育渠道。该群体的开放性最强,接纳了社会的各个阶层。从实践上看,很多受到户籍阻碍或难以通过教育渠道上升的人群,都希望通过做小买卖或经商运营改变社会地位。这也是今天在中国城镇中颇具进取心而积极奋斗、努力打拼、希冀向上流动的群体,是中国经济社会活力最重要的来源之一。然而,目前大城市的社会管理和户籍政策却往往排斥这些人。

  对比五普和六普的 ISEI 社会结构,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社会结构变化的总体特征是,得分值较低的底层群体出现了明显的向上流动的趋势。中间层的某些群体主要是中下群体,有所扩大。但是,从总的社会结构图形看,大体上还是属于底层比较大的社会结构特征,基本上可以说还是类似于一种“倒丁字型社会结构”,当然,如果说形状是“土字型社会结构”也可以。总之,中产阶层的某些群体有所扩大,但是,整体社会结构还没有根本改观,中产阶层在全社会中仍然比例较小。

  (作者为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教授)

  调查样本

  本文使用了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 简称: 六普) 抽样数据,选取其中16~64岁有职业的人口,总样本数为683291人。另一数据是,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中心于2012-2013年完成的“城镇化问卷调查”,该调查采用严格的PPS抽样方法,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具有全国代表性,完成有效样本12540个,正文中凡提到清华大学调查均指此数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字版|手机版|小黑屋|RSS|举报不良信息|精睿论坛 ( 鄂ICP备07005250号-1 )|网站地图

GMT+8, 2025-7-8 20:45 , Processed in 0.284050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