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86|回复: 0

[心情点滴] 自驾游跋山涉水造访贵州格凸河,寻找传说中最后的“穴居部落”

[复制链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1-3-6 00: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查看更多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在我国贵州,有这样一处洞穴,被冠以“亚洲最后的人类穴居部落”的名号,居住在那里的苗人亦被比喻为“现代山顶洞人”。
012002flyid1e12jds2c55.jpg
这处神奇的洞穴位于贵州省安顺市紫云县水塘镇格凸村,隐藏在海拔约1800多米的崇山峻岭之间。因有人居住的洞穴刚好位于当地山脉上中下三个洞的中间位置,故被当地人俗称“中洞”,据说当地人穴居的历史已有150多年,至今仍然有不少人在此居住。此行贵州,我们想去实地拜访一下这个古老又神秘的洞穴部落,看一看他们的生活有何不同。
012002wrmumfxzxr5o6nmu.jpg
对于来贵州旅游的人来说,省会贵阳是个功能齐全的“中转站”,大多数游客来到贵阳后只是匆匆休整,然后便会去往黔西南或者黔东南等其他旅游目的地。我们寻访往格凸河的旅程也是从贵阳出发的。
012002sdoohhuydzjijmze.jpg
从贵阳开车前往“中洞”所在的安顺市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大约有140公里的距离,走得顺利的话用不了2个小时。沿途可以看到散落在公路周边的喀斯特形态的一座座凸起的小山,它们如同棋子一样布阵在起伏不平的大地上。
012002l9z7xkvolg0v2igk.jpg
造访中洞苗寨,需要先到格凸河,中洞苗寨就在这片区域里。到达达格凸河已是午后,在茂密森林的衬托下,格凸河愈发显得神秘和秀美,浓郁的绿色浸染河水,淬炼出翡翠一般的光泽。
012002eac18snf22rr1vfa.jpg
河流是镶嵌在峡谷里的,山峰临水直立,日夜俯瞰镜中的倒影。经过亿万年的流水侵蚀,山体被“掏”出了数个巨大的洞穴,洞内暗河涌动,溪流、清泉、瀑布共同构成了一个奇异的世界。
012002rtg2nbwu9zg8n9e0.jpg
山路是沿着陡峭的石壁开凿出来的,从大穿洞洞口一直延伸到燕子洞,山体像是注满了水一样,头顶不断有水滴掉落,而脚下则布满暗流,河水打着漩涡从石缝间涌出,飞快地朝低处奔去。在山洞内攀爬非常吃力,地上遍布青苔,为了防止滑到,向导让我们在鞋底绑上粗布手巾。仰望上方的洞口,能看到外面的蓝天和阳光形成耀眼的光柱,而洞内则是水汽弥漫、细雨蒙蒙,一洞之隔,竟是两个形态迥异的世界。
012002ymmsuuwrzrm7hzs7.jpg
走出燕子洞,再翻过一片茂密的树林,就到了格凸河北岸。河畔有一座苗族村寨,叫“大河苗寨”,当地人说,寨子西边的河道尽头有一个巨大的山洞,他们称之为“龙王洞”,洞里能看到远古先民遗留在峭壁上的悬棺。谈好价钱,船工摇着铁皮船带我们朝洞口划去。船渐渐靠近洞口,山洞顶端垂挂下来的石钟乳也越发清晰地露出了面容,水滴沿着眉梢落入洞中的深潭,撞击出清脆悠远的回音。
012002e8npy8efdy19ipus.jpg
仰望这座与水面近乎垂直的山峰,我无法想象是怎样的地质变迁构造出了这样的洞穴,它如同一座漂在水上的神殿,无数精美的石柱、廊檐从水面跃至数十米的洞顶,支撑起美轮美奂的大厦。洞中是那么安静,静到能听清自己的心跳,船桨与水面的每一次接触,都会形成古筝的弦被波动的声音,仿佛神的召唤。
012002l9zlgjc5fcucf1e6.jpg
在船老大的指点下,我找到了峭壁之上的悬棺,它们以随心所欲的姿态躺在凸出的岩石上,在昏暗的角落里沉睡了不知道多少个年月。据说,大河一带的苗人自古就有善攀援的传统,他们沿着垂直甚至微微后仰的峭壁攀爬,采摘草药或燕窝。这种在我们看来近乎蜘蛛侠一般神奇的景象在当地人眼中却成了代代相传的基本生活技能——身材并不魁梧的船工指着峭壁说:“现在很多当地人还会把老人葬在悬崖上,许多悬棺就是他们沿着绝壁徒手攀爬背上去的。”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在我心里留下的是对当地古老习俗的崇敬,以及对这些不畏艰险的人们的赞叹。
012002v86pudc11en1pz96.jpg
在驴友圈内,早就流传着贵州安顺有“中国最后一批穴居人”的说法,探访过中洞苗寨的驴友大M曾不止一次向我感叹过穴居苗人生活的神奇。中洞苗寨位于格凸河沿岸的水塘镇格井村。许多年前,从镇上到村口要徒步走两三个小时的山路,如今柏油马路修进了山里,对村人来说,与外界的距离一下缩短了许多。我们开车平稳地到达了村口,路虽然不宽,但是对于之前人们需要徒步来说,已经很让我们庆幸了。在我们以为赚到的时候,向导告诉我们,要想到达“穴居人”所生活的大溶洞,还需要再徒步一个多小时,中间得翻过两座小山峰。我们只能互相安慰,这样的寻访之旅虽说有些艰苦,但也平添了几分探访穴居人生活的乐趣。
012002fr4qzfpn0b5qrokb.jpg
通往中洞的是一条石阶路,沿着山间的陡坡起伏,山路只有一米多宽,是用歪歪斜斜的石块垒成的,路的一边是石壁,另一边则是梯田,虽不十分陡峭,倒也有十多米的落差,让人心里捏着一把汗。山路不时被野草覆盖,仿佛刻意与远道而来的游客保持着距离;淡淡的雾气在半山腰飘荡,把零星的村落笼罩在仙境般的神秘中。蒙蒙细雨打湿了石头,苔藓覆盖在石头上更加湿滑,只能放慢脚步小心行走。
012002xoccz8tu7mw40c5z.jpg
翻过一道山岭,在垭口处可见重重叠叠的梯田,田间有村民在驱赶牛羊,他们不紧不慢地挥动鞭子,悠闲的身影仿佛坐望南山的陶渊明。小憩片刻,继续翻山越岭,再走了大约半个小时,正前方的山崖上突然出现了一只巨大而深邃的“洞穴之眼”——黢黑的“眼眸”就像悬挂在云端,深邃的目光从天而降。这便是隐秘在大山深处的苗人居住的那个洞穴。
012002rui9gtud1p2d3uq4.jpg
这就是吸引我们跋山涉水,不远千里过来探访的那座有人常年居住的洞穴——“中洞苗寨”,据说目前这座山洞里还有20户左右苗民常年在此生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字版|手机版|小黑屋|RSS|举报不良信息|精睿论坛 ( 鄂ICP备07005250号-1 )|网站地图

GMT+8, 2025-11-10 04:25 , Processed in 0.201762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