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5|回复: 1

[心情点滴] 鱼凫湿地公园打造消费新场景 盘活生态资源

[复制链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0-10-21 12: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查看更多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131503lcanz4cgaajhz566.jpg
鱼凫湿地公园
青山环绕,流水潺潺,撑一支长竿,乘着竹筏缓缓向前,山间彩林初现,水面上泛起粼粼波光……走进初秋的鱼凫湿地,仿佛进入了天然画卷。绿道、凉亭、竹筏、露营基地、泡泡酒店……每到周末和节假日,市民游客纷纷慕名而来,在山谷中洗去一身的疲惫,在星空下感受青山绿水的魅力。
很难想象,眼前如世外桃源般的湿地公园,竟然曾是一片毫无用处的荒滩地。按照“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立体山水公园城市”思路,位于彭州市龙门山镇的鱼凫湿地采用生态引领三产融合的方式,盘活了生态资源,壮大了集体经济,推动了乡村振兴,走出了一条公园城市的乡村生态价值转化之路。
绿道建起来
荒滩变身湿地公园
“每个周末都想到这儿来走一下,空气清新、特别舒服!”带着自己的家人,成都人刘艺漫步在弯弯曲曲的鱼凫绿道之上。青山如黛,云雾环绕,路边野花绽放、河中鱼儿跳跃,一家人沿着弯弯曲曲的绿道,穿过八卦田、七星鱼池、冷水鱼养殖基地,直至小鱼洞镇露营公园,享受着惬意的假期。
全长4.1公里的鱼凫绿道位于湔江河谷东岸,生态环境得天独厚,是龙门山风景区的必经之地。每年从这里过境去其他旅游区的游客达数百万人。“眼睁睁看着成群结队的小汽车,我们的老百姓只能在马路边上数车玩。当时就想,要是能让他们留下来该多好!”江桥村村民杨俊回忆说。但是,原来绿道所在的地方就是一片河滩地,并未实施开发和利用,自然风貌相对比较凌乱,也没有能够提供给村民、游客游玩的游乐设施和休闲设施。据龙门山镇政府工作人员介绍,在绿道建设之前,来往这里的游客,往往吃一顿当地养殖的冷水鱼之后,就会迅速离开,没有一个地方能够让游客留下来待个半天。
2018年,鱼凫绿道开始修建,当地的旅游资源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如同一条骨架,鱼凫绿道串起了整个湿地公园,鱼凫祭祀台、七星鱼池、八卦花田、生态竹海、怪树林……一个个颇具特色的点位逐渐打造起来,并通过绿道串联,成为了市民争相前来的网红打卡地。
发挥绿道场景功能
转化生态价值
帐篷露营区、竹筏体验区、户外活动区、生态咖啡厅、冷水鱼庄、星空泡泡酒店……沿着鱼凫绿道逛湿地公园,一个个特色消费场景穿插其间,游客或在乡村酒店喝茶聊天,或乘坐竹筏、或品尝冷水鱼,或在民宿和露营基地安营扎寨,“我们在规划建设绿道的时候,就充分考虑了把产业发展融入绿道建设,通过一系列适应都市人群的新消费场景,为当地三产融合提供发展空间。”彭州市乡村规划师周仕千表示,按照成都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在绿道和湿地公园建设当中,首先就考虑了不把绿道建设成单一绿道,而是要让绿道发挥它新经济、新产业应用场景的作用和功能。
一业兴带动百业兴。如今的鱼凫湿地公园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生态观光和度假基地,也带动了整个渔江楠(渔洞、江桥、大楠三村)区域的发展。“原来基本上是过路客,游客最多吃一顿就走了,现在很多人都要留下来过夜,我们在餐饮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民宿,几乎每个节假日都是爆满。”绿道旁一家冷水鱼庄的老板曾高云告诉记者。据龙门山镇相关负责人介绍,鱼凫湿地公园修建好后,将整个渔江楠区域生产区进行了有机串联,提升了鱼凫湿地的品位,增强了对本地群众和游客的吸引力,仅今年夏天就接待游客超30万人,实现集体经济收入200万元,并为群众提供就业岗位超1000个,月工资收入超200万元,提供经营点位50个,月营收预计不低于300万元。目前,龙门山镇正在打造“渔江楠冷水鱼餐饮文化长廊”,并进一步拓展鱼凫湿地公园的范围,引进特色餐饮、民宿、文创及休闲体验新场景,为市民打造一个生态优美、极富特色的综合旅游度假目的地。
记者 陈泳 摄影 乔刚
  • 打卡等级:自成一派
  • 打卡总天数:258
发表于 2020-10-21 13:22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字版|手机版|小黑屋|RSS|举报不良信息|精睿论坛 ( 鄂ICP备07005250号-1 )|网站地图

GMT+8, 2025-11-7 21:19 , Processed in 0.146451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