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29|回复: 2

[分享] 嫩豆生名扬古城

[复制链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0-7-23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查看更多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115016swz1cddk1cw9ccwd.jpg

豆生巷,东起中山南路,西接厚德巷。旧时,巷中陈姓人家数代从事“洗豆生”(即豆芽)行当,因洗出的豆生可口好吃,半城的人慕名而来,久而久之,巷因豆生而得名。
走近小巷,便走进了一帧帧历史画卷―
豆生巷2号陈家宅院,那仅存的一两个陶缸,见证了上世纪70年代以前,陈家人“以豆为生”的老时光。这里,曾摆满上百个陶缸,一缸缸排到巷口,缸里是一颗颗正萌芽的绿豆;这里,闷洗出的豆芽爽脆可口,被销往泉州城内千家万户。
豆生巷6号铁门外,“泉州市乐器厂”的招牌已有些年岁。从昔日的“群声戏院”,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乐器社,这里组装出厂的“幸福”牌钢琴,在泉州曾风靡一时,各种中西洋乐器销往全国各地。
豆生巷口的侨光电影院,曾是泉州的网红打卡点。上世纪80年代初,小巷自发形成“水货市场”,走私品牌“8080”的三用机、喇叭裤、花格衬衣等潮款和各种小商品,一摊挨着一摊,令人眼花缭乱,这里是远近闻名的“台湾街”。
豆生巷的尽头,是南北走向的厚德巷。小巷又名厚底巷,这里是做木制厚底“高跟鞋”的地方,穷苦年代里,叩叩叩的木屐敲着路面,曾是老人们记忆里的古城声音。
两条小巷曾聚集了众多手工艺人,洗豆生的陈家人,做乐器的工人,油漆师傅,还有打石人家和裁缝师傅……岁月流转,巷口的陶缸消失不见,不少人家逐渐搬离小巷,当年的稚童听着自然之歌,悄然老去,守着热闹与恬静并存的古巷。
■本期执行:张素萍 许钹钹 王柏峰 文/图
来源:东南早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68
发表于 2020-7-23 15:22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7-23 18:50 | 显示全部楼层
夠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字版|手机版|小黑屋|RSS|举报不良信息|精睿论坛 ( 鄂ICP备07005250号-1 )|网站地图

GMT+8, 2025-11-5 04:50 , Processed in 0.153564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