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内线天生篮板差?天赋满满抢不过小个!杨瀚森们病根在哪?
NBA夏季联赛的赛场,杨瀚森的表现让中国球迷喜忧参半。场均11.7分的进攻输出可圈可点,但3.5个篮板的数据与开拓者队友克林根去年12.3个篮板的表现形成刺眼对比。而到了常规赛,进攻端没有太多机会的杨瀚森,在篮板方面能做的贡献也极少,出场时间比不过克林根也不奇怪。这个CBA本土篮板王到了NBA赛场的篮板窘境,并非个例,周琦曾有"周一板"的调侃,易建联领衔的中国内线在2019年世界杯被委内瑞拉"小个军团"抢爆,28-49的篮板惨案至今刻骨铭心;即便是世青赛盖帽王郇斯楠,U19场均也仅4.6个篮板。四位静态动态天赋顶尖的内线集体陷篮板困局,问题到底出在哪?
首当其冲的是青训体系的"重攻轻守"偏见。国内青训更热衷打磨投篮、运球等"光鲜技能",篮板训练往往停留在简单卡位示范,尤其是这些顶尖球员,他们在国内赛场的主要任务往往不含篮板。杨瀚森在CBA能拿场均10.5个篮板的本土第一数据,依赖的是身高优势和联赛节奏,而到了对抗更强的NBA,缺乏冲抢预判训练的短板暴露无遗。反观克林根等人,从小接受的是"篮板即攻防转换起点"的理念,训练中包含落点预判、二次起跳等专项科目,这才有了篮板统治力。
更关键的是战术认知的错位。国内篮球长期将篮板责任完全压给内线,外线球员鲜少参与冲抢。2019年世界杯对阵委内瑞拉,中国外线全场仅贡献5个篮板,而对手后卫古里恩特单场就抢下3个前场板。这种"内线死扛、外线看戏"的战术设计,让中国内线即便卡位成功,也会被对手多人冲抢摘走篮板。杨瀚森在夏联卡着人却不敢上提的表现,正是这种战术惯性的体现。
杨瀚森们的篮板困局,绝非天赋问题,而是青训理念、战术设计和文化认知的系统性偏差。你会发现,国内抢篮板厉害的球员,反而是两米出头的李晓旭、丁锦辉等人,这些球员从小没有出众的身高,反而要去拼抢篮板获得出场机会。
因此,若中国球员能在从小的训练中加入篮板专项训练,战术上明确全员篮板责任,重塑"篮板即赢球根基"的认知,尤其要树立越是队内明星越要去拼抢的理念,才能慢慢改善这一顽疾。 中国内线篮板差是青训重攻轻守和战术认知偏差导致的,得改 要打凶悍一点,拼命一点这就是NBB 还是慢,反应慢,速率慢,真打不了NBA[哭笑] 对抗不足也是一个问题,打过篮球或者踢过足球的都知道,下肢力量不足,就会导致即使脑子跟上了,但脚下移动也跟不上,或者明明自己卡住位子了,但是对方一顶,就跳不起来了,能在NBA打上比赛的,力量跟对抗绝对是非常出色的,巅峰期的克雷汤普森,即便面对力量型内线,也丝毫不落下风,这都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练出来的,再看小杨,之前还有国内媒体报道他一个夏天就练成魔鬼筋肉人了,但是看他的胳膊,肌肉线条别说跟NBA的球员比,就是跟生涯末期的易建联比,也还差的远呢,所以目前的小杨,距离真正的NBA球员差距还很大,国内球迷也要务实一点,什么约基奇的就别再提了,首要目标是打好基础,把身板练好了,再去想别的,先争取成为球队的第七人或者第八人! 核心力量差爆发力差,这是根源 底盘根基太弱一创就倒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