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fai 发表于 2025-11-13 22:51

被豆包逼急了?阿里立项千问,抛弃夸克另起炉灶?

彭博下午两点发了篇报道,说阿里准备对旗下AI应用做全面改造。
目前计划是先对现有“通义”App进行全面改造,并重新命名为“千问”。接下来几个月,阿里将逐步为其增加AI代理相关功能,用于支持包括淘宝主站在内的购物场景。整体目标非常明确,就是全面对标ChatGPT或者豆包的产品功能。
这个动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标志着阿里 C 端 AI 战略的全面转向:从过去依赖夸克 “工具 + AI” 的缝合式嫁接路线(本质是想借既有流量走捷径),彻底转向打造 “千问” 原生 AI 交互入口的集中突破(结硬寨打呆仗)。
阿里港股本来早盘一度跌了2%,下午这消息一出来,股价盘中一度暴涨超过5%。
所以我本来在写百度世界大会,看到新闻就毫不犹豫决定换选题,Robin还是很帅,但这会开得属实没劲,百度的稿子回头再发。
其实这号不久前聊过阿里AI,当时我还腆着脸诊了个脉:阿里的AI叙事,多个夸克,差了豆包。现在看来,这个判断方向是对的。
阿里跟谷歌很像,都是在以一种垂直整合的方式做AI。
阿里云是AI基础设施提供商,不止有自研硬件和系统,还有开源的通义系列做前瞻和基础性的模型研发。这是AI产业的上游。而产业下游,阿里既有庞大繁杂的各类既有业务等待改造,也有夸克和钉钉这样的AI应用占据牌桌。
这么长的战线反映出AI时代阿里巨大的野心,所谓AI再造阿里的说法不是没有来由的。
但如果你稍微审视下这个布局,你会发现很明显缺了个东西,阿里没有能对标类似豆包或者ChatGPT这样的产品。
名义上,钉钉做AI to B,夸克做AI to C,似乎是各有侧重、分工明确。
但实际上,像我后面要展开聊的,阿里在AI的应用端是一条腿走路,因为夸克的底色是“工具缝合应用”。
而这次上马“千问”,说明阿里认识到了夸克造成的关键缺位:没有一款原生AI交互入口,就等于把最重要的C端市场拱手送人。
只是现在有两个问题:“千问”还有机会吗?夸克的位置怎么摆?
“千问”还有机会吗?

领英创始人里德·霍夫曼有句话,如果你对产品的第一个版本不感到尴尬,那说明你发布得太晚了。
对于互联网创业者来说,这可能是前辈留下的最重要的经验。
背后的道理是,如果你想把产品打磨完美后再上线,那大概率市场早已被其他创业者占据。
大厂当然不适用这个规律,因为有更多资源可以实现后发制人。
不过有个前提,对手不能是其他大厂。
就“千问”而言,即便背后站着阿里,上述经验依旧适用,因为豆包和元宝都有大爹后面站着。
从时间上看,“千问”来得肯定有些迟了。
根据QM最新的报告,通义App月活在100到500万之间。

 
“千问”虽然后面要复用通义的用户基础,但也基本跟另起炉灶区别不大。
对比而言,其他竞品都有了庞大的用户群体:豆包App是1.72亿,DeepSeek是1.45亿。这些数据不只代表“千问”面临的差距,还意味着行业的用户争夺比之前要激烈得多。
AI用户的渗透存在阶段性的上限,并且这些用户实质上已经面临ChatBot供给过剩。“千问”未来主要的增长来源,不会是等待转化的潜在群体,而是从对手那里直接争夺过来。
所以不管“千问”的产品力如何,哪怕强如GPT,拳打Claude,这个项目后面肯定都需要花大力度推广。
据称“千问”由阿里最高层批示立项,项目层级很高,也是从其他地方抽调了上百名精锐战力到杭州西溪园区,单独设立办公区域并配备高级别安保。所以集团应该会有充分的资源保障,后续的投流预算估计是不缺的。
但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投流不一定还有用,大预算扔出去只能听个响。
“千问”走投流这条路,前面是有参考对象的。
腾讯元宝在今年2月13日之前,基本处于“通义”App的同生态位。但接入DeepSeek后,腾讯管理层判断机会到来,元宝投流规模快速爬升,从此前的单月2000万迅猛增长至单月超10亿。
但即便有DeepSeek红利的窗口期,即便这个规模的预算砸下去,元宝最新月活仍然只有3286万,远远不及豆包和DeepSeek。等“千问”正式上线,其面临的竞争环境会比元宝要激烈得多。
除了元宝之外,杨植麟的月之暗面也曾为Kimi砸下单月数亿的投流费用。在今年宣布停止投流后,最新月活已经不足千万。
因此,阿里在“千问”项目上需要比腾讯更强的投入意愿,同时建议降低心理预期。
不过“千问”还拥有一个元宝不具备的差异化优势,就是通过开源在专业开发者群体里建立的认知。
在Llama系列彻底拉胯后,Qwen系列已经是保持长期稳定更新的最领先开源模型。有媒体的报道也提及,阿里核心管理层将“千问”视为“AI时代的未来之战”,希望借助Qwen的开源技术优势赢得竞争。
但这个开源上的认知优势可能很难转化为C端产品的竞争优势。阿里当然希望能重演DeepSeek当初的剧本,但Qwen缺了个硬性条件。
DeepSeek当初能获得巨量C端用户,是因为它开源了一个断层领先的模型,以至于产生了舆论的破圈效应。但今天Qwen的领先,更多是一种增量领先,不具备舆论破圈的条件。
那些专业的开发者用户,做模型的私有化部署会想到Qwen,但如果是使用联网的C端产品,他们大概率也会选择ChatGPT或者Claude。
夸克的位置怎么摆?

阿里的AI版图里,夸克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就连App Store的名称后面,还加了个“阿里AI旗舰应用”。不管是集团还是夸克自身,都把AI视为最重要和最想被外界认知的标签,并且有时还跟豆包参与AI应用排行。
但夸克被分到AI应用里是有问题的,它跟豆包、DeepSeek或者元宝不应该坐一桌,更接近百度网盘或者QQ浏览器之类的产品:诞生于前ChatGPT时代,早就有了庞大的用户群体和功能定义,只不过接受了AI的技术改造。这是个很简单的逻辑。
因为夸克是个“缝合应用”,它既是浏览器,又囊括了网盘功能,还包括扫描王、高考志愿填报等一堆工具。
比如,由于88vip可以直接领夸克网盘会员,我个人的主观体验是在各种资源分享的渠道,夸克网盘链接的刷新率现在比百度网盘还高点。
所以我一直有个疑问,夸克自我包装还可以理解,但阿里为什么要配合夸克这么做呢?为什么在这次做“千问”项目之前,从来没有像模像样投入过资源做AI to C呢?但凡阿里之前有点决心,不对,是稍微上点心,通义App肯定不至于像现在这样惨淡。
我大胆想象一下,纯假设哈。
是不是夸克那边把马云、吴泳铭这些高层“忽悠”了,底下人一通操作把夸克包装得AI战力爆表,让阿里觉得要做AI to C只需要夸克就够了。
毕竟夸克用户规模摆在那里,搞几场发布活动,贴上AI标签,这些普通用户就能“无损”转换成AI用户。别的AI应用肯定没这么好的数据,再去屠几个排行榜也是轻轻松松。“用户规模最高的AI产品”是非常适合宣传的title,信息反馈到马云和阿里高层那里,就是有目共睹的成绩。
阿里今天选择另起炉灶做“千问”,或许正是因为夸克的表现确实不够让高层满意。
即便是有“抢跑”的用户基础,夸克的日活也已经被豆包超越了。如果一款2016年就上线的“缝合应用”,月活仍然被2023年才上线的豆包赶上并且超越,那显然可以基本宣告是夸克和阿里的一个重大失败了。

 
有趣的是,夸克本身也在向ChatBot的产品形态靠拢。
上个月夸克上线“对话助手”功能。夸克首页AI超级框下方被划分成“搜索”和“助手”两个选项卡,通过左滑界面或者点击“助手”选项卡,就能进入聊天模式。而且只要你在对话页面,即便你退出并且在后台结束应用,重新打开夸克后仍然是在对话页面。
这个细节表明相较于PDF扫描或者网盘那些功能,夸克给了ChatBot功能最大的优先级。
代入阿里的视角,大概是想双管齐下。
AI的C端入口必须得抢,那么摆在阿里面前的有两条路。
一条是重新把通义App抬出来,投入资源和流量,把这个没有存在感的App做起来。当然,不是说非得叫通义这个名字,现在的“千问”项目也属于这个路子。
另一条就是现有的框架上做调整,不浪费夸克现有的用户基础。
“千问”的上岗或许不意味着夸克在阿里AI战略的退场,但这个动作本身就是对夸克投下的不信任票。
因为现在做“千问”是有很多困难和挑战的,上面提到的那些我知道,阿里高层也知道。但是集团还是决心要做,那肯定是因为有不得不做的理由。
阿里很清楚,宝不能只压在夸克身上,它撑不起这场硬仗。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被豆包逼急了?阿里立项千问,抛弃夸克另起炉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