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价暴涨15倍、华为班底操盘,人形机器人第一股背后的资本纵横术
文|顾翎羽编辑|刘鹏
2025年中国资本市场最受瞩目的交易尘埃落定。11月6日,科创板材料公司上纬新材(688585.SH)公告称,智元机器人对其的股权收购已完成交割。董事会提前换届,在新的非独立董事候选人名单中,“稚晖君”彭志辉的名字在列。
这位前华为“天才少年”、B站知名UP主,如今的身份是智元机器人的联合创始人兼CTO。他即将入主的上纬新材,已正式成为智元的控股子公司。自7月收购消息披露以来,上纬新材股价从7.78元/股最高飙升至132.10元/股,涨幅超过15倍。
外界对这场交易的解读多集中于这太像“借壳上市”了,但智元方面否认了36个月内的借壳计划。有接近智元机器人人士告诉腾讯新闻《潜望》,智元机器人已抽调管理层支持上纬新材业务。
目前,人形机器人赛道已有宇树等多家公司在申请上市,但A股还没有一家真正的人形机器人公司。谁能够拔得头筹是市场关注的焦点。事实上,尽管没有构成规则意义上的借壳,但智元通过这场交易,实现了至少三个目的:打通A股融资渠道、锁定上游核心材料、成为事实上的“A股人形机器人第一股”。
这一举动也是智元更大资本布局里的一环。在过去一年里,这家年出货量级还只有千台的年轻公司,和超过40家上市公司达成资本合作、对外参与投资近30家公司、成立近20家合资公司。智元正试图在行业早期快速构建生态壁垒。推进业务资本化,不仅是智元机器人的核心商业模式,也是竞争对手模仿不来的优势。
01 华为班底,120天落定
同行们还在找钱,智元已经完成了教科书式的创业公司并购上市公司。这种别人家只能羡慕的能量,和智元创始人团队的背景高度相关。
完成上纬新材交割的当天,新的董事会候选名单公布。非独立董事席位全部来自智元。除了“稚晖君”彭志辉,还包括:
田华(前华为东北欧企业副总裁、计算产品线副总裁);周斌(前华为昇腾计算CTO);姜青松(前华为全球企业无线销售总裁,现智元合伙人);钮嘉(前华为云计算HRBP部长,现智元合伙人、CHO)
智元几乎将一套覆盖技术、市场、销售、人力资源的完整华为系班底,复制到了这家科创板公司。
智元的核心班底来自华为AI计算产品线。这场并购真正的操盘手,是彭志辉在华为的老领导、同样出身电子科大的师兄——邓泰华。邓曾任华为副总裁和计算产品线总裁,现任智元机器人董事长兼CEO,如今,他也是上纬新材的实际控制人。
数位接近智元的人士向腾讯新闻《潜望》表示,彭志辉更多主导技术,公司的战略决策核心是邓泰华。
邓泰华没有将智元设计为局限在一家机器人制造商。智元机器人成立于2023年,2025年3月B轮融资过后估值150亿,其和宇树科技是目前中国估值最高的两家人形机器人独角兽。如果说宇树出名靠的是“春晚扭秧歌”,智元最初为人所知是“前华为天才少年稚晖君参与组建的公司”,真正出圈,还是来自于对上纬新材的收购。
从7月首次公告到11月初交割完成,整个交易历时120天,智元用了21亿就将一家科创板公司收入囊中。
操作手法精准:
第一步是协议转让。2025年7月,智元旗下的持股平台“智元恒岳”以9.41亿元受让上纬新材29.99%的股份。这个数字避开了30%触发全面要约收购的监管红线,以最低成本入局 。
第二步是表决权放弃。这是关键一步。2025年9月23日,在股权尚未过半时,智元推动原控股股东承诺放弃其合计53.62%所持全部股份的表决权。这意味着,智元恒岳仅凭29.99%的持股,在持股不过半的情况下提前拿到了公司的控制权。
第三步是发起部分要约。智元恒岳在9月25日发起部分要约,以11.61亿元收购37%的股份。至11月6日交割完成,智元恒岳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持股比例达63.62%,形成绝对控股 。
这笔钱绝大多数靠贷款。公告显示,智元恒岳与浦发银行、招商银行签署了贷款合同,获得了总额不超过13.90亿元的并购贷款,期限长达10年。
对智元而言,上纬新材不仅是一家年营收近15亿元的化工企业,其在热固性可回收环氧树脂领域的技术,能大幅降低机器人本体的制造成本。对其收购,意味着对上游核心材料的垂直整合。
更关键的是,它为智元解了近渴——提供了一个灵活的A股融资平台。
02 一手投资,一手合资
对智元来说,其两轮融资后估值超百亿元、但去年营收仅有1亿元人民币。高估值高亏损,智元当下最需要两个能力,一是融资能力,找到持续输血的渠道;二是量产能力,只有量产才能带来营收。
智元机器人已经是全球出货量最大的人形机器人企业,但其出货量仍旧只有千台。人形机器人赛道尚属早期,技术路线都尚未收敛——在此之前,找到足够的钱活下去,是所有公司的第一要务。
人形机器人又是软硬件的结合体,和宇树科技以硬件为主不同,智元选择的是更重的“全栈自研”路径,即同时开发硬件本体和软件大脑。在众多机器人公司中,这是少数派的选择。
这种方式慢、难,智元的破局方式是生态共建。邓泰华曾称,生态共建是具身智能产业规模化的核心驱动力。
智元通过两条路推进:
一路向上游,投资孵化,打造产业闭环。
企查查数据显示,智元在一年内密集投资了近30家创企,覆盖核心零部件(如富兴电机、千觉机器人)、AI大脑(如灵初智能、星源智机器人)、场景落地(如飞阔科技)等。
为了支撑这个投资版图,智元还与高瓴联合成立了数亿元规模的具身智能产业基金,并启动“智元A计划”,目标孵化超50个早期项目。
而收购上纬新材,正是这一“向上”战略的极致体现——它不再是参股,而是将核心材料供应商彻底垂直整合进自身体系。
长期居于幕后的邓泰华曾在今年8月罕见露面智元首届合作伙伴大会,为智元的生态战略站台。当时他透露,智元投资的15个早期项目投资年化收益率高达8倍。他还强调,智元本身并不是财务投资,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在积累投资的产业经验、加强系统化体系的建设,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增强产业生态建设。
一路向下游,成立合资公司,开拓场景与订单。如果说对外投资是“广撒网”,那么成立合资公司就是“深度绑定”。智元在一年内成立了接近20家合资公司 。
此前,智元对外公布今年的营收目标是10亿元,而其去年的营收还只有1亿元。有接近智元人士表示,成立合资公司是智元的核心商业模式之一,也是其他家无法模仿的优势。这种策略的精髓在于,智元可以借此开拓订单。对智元的合作伙伴来说,他们或有市值管理的需求,或有进军新赛道的需求。而智元通过让渡部分股权,换取合作伙伴的核心资源,包括渠道、场景、资金。最重要的是换回订单,提高营收。双方各取所需,利益绑定。
在过去一年,智元密集成立了近20家合资公司。其合作伙伴分为两类:
一是产业资本,多为资金雄厚、场景丰富的上市公司。
这种模式效果立竿见影。
例如,与文旅龙头大丰实业(603081.SH)成立“硅基方舟”,大丰提供了不少于1500万元的意向采购订单。与“果链巨头”蓝思科技(300433.SZ)成立“智启未来”,蓝思承接了智元机器人的生产组装业务,预计明年量产上万台。与智能制造装备商均普智能(688306.SH)成立“普智未来”,8月已迎来200台具身智能机器人下线,并且规划2026年产能扩展至2000台。
二是地方国有资本。例如,与珠海科技产业集团成立“智汇元启”,不久后智元中标珠海“具身智能应用创新中心”1274万元的采购项目。与绍兴上虞国资等成立“杭绍具身智能”,智元又与希尔机器人联合中标2474万元的绍兴工业数据采集智能终端项目。与东阳光集团等成立“光谷东智”,不久后智元机器人以3101.61万中标湖北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项目。
通过这两种方式,智元在短短两年内,就构建了一个从上游材料、核心部件,到AI大脑,再到下游生产代工和最终客户的产业闭环。接近智元人士告诉腾讯新闻《潜望》,这也是为什么智元能够迅速在一年内营收从1亿元增长到10亿元的原因——当然,这也是智元不断对外寻求融资的原因。智元利用资本杠杆试图在行业早期,通过“投资+合资”的模式,拓展出一个以自己为核心的生态。
03. 路径不同,赌注不同
如此宏大的布局想要长久走下去,资金问题是智元必定要解决的。如此一来又回到了智元为什么要收购上纬新材。直接IPO周期长、审核严。夜长梦多,智元需要一个更快捷、更低成本的融资渠道。
11月11日,上纬新材宣布独立启动机器人业务布局,承载该业务的官方公众号“智元上纬”随即上线,同时发布了人形机器人概念产品预热海报。尽管智元机器人官方回应称,上纬新材是独立开展具身智能业务,并非与智元联合推进,但是上纬新材仍旧很快涨停。
一个事实是,一些人已经在按照“借壳上市的人形机器人第一股”来对上纬新材进行交易。尽管不构成法律意义上的借壳上市,智元仍在人形机器人资本化中走了“捷径”。
宇树则选择了另一条路。今年7月,宇树对外公布将选择科创板上市。9月,宇树发布声明称,公司正积极推进首次公开募股的筹备工作,并表示预计将于10月至12月间向证券交易所提交上市申请文件,届时相关运营数据将正式披露。
在这背后,宇树的战略是产品为王。宇树成立于2016年,以技术难度相对较低的“机器狗”起家,其核心壁垒是硬件和运动控制能力,核心部件自研率高,因此得以快速降本,目前已经实现了规模化销售和连续五年盈利,2024年营收超10亿元。这为其还是早期的人形机器人业务提供了充足的现金流。随后,宇树也试图实现人形机器人的快速降本,试图以价换量快速打开市场。
宇树的模式是渐进式的,靠产品“造血”;而智元的模式是生态式的,靠产品还远远不够。
路径不同,赌注不同。
11月10日,智元机器人关联公司智元创新(上海)科技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企业名称变更为智元创新(上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改通常被视为企业上市的重要前期动作。此前有消息称,智元计划在明年第三季度前完成香港首次公开募股,目标估值400亿至500亿港元。智元对赴港上市多次予以否认。但是,市场消息多认为,其赴港上市的消息并非空穴来风。
从智元在资本市场的布局及其构建生态的核心战略来看,上市几乎是其必经之路。时机也尤为关键——港股正处于近年来表现较佳的阶段,窗口期可能有限。截至2025年10月,今年已有数十家机器人产业链企业披露赴港上市进展,根据腾讯新闻《潜望》了解,另有部分公司处于秘密申请阶段。随着收购上纬新材的落定,与竞争对手相比,智元已提前锁定一条明确的融资渠道,暂时可在资金层面松一口气。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智元收购上纬新材后股价暴涨15倍,但否认借壳上市,这波操作到底是资本运作还是真为了产业链整合?未来会不会影响科创板其他公司的估值预期? 不知道人形机器人能干啥,不能当商品卖社会就是泡沫。 智元靠贷款21亿收购上纬新材就像花大价钱买了个工具箱,可人形机器人出货量才千台,这材料降本能省几个钱呢 @元宝 资本运作,要割韭菜吗 智元120天收购上纬新材,从协议转让到表决权放弃再到部分要约,堪称经典并购案例。避开30%强制要约红线的操作,在资本圈是很成熟的控股策略。 智元并购资金多数来自并购贷款,浦发和招行10年期贷款总额近14亿。这种长期并购贷款在科创类公司中不常见,说明银行对其信用和赛道认可度高。 智元的生态打法和宇树的产品打法形成了鲜明对比。宇树靠机器狗实现连续五年盈利,用现金流去养人形业务;智元靠资本加速布局,用投资和合资铺场景。 现在的机器人市场估值太高,创投资金投入的股份占比不大,所以融不到资。钱还要烧,不能向达闼机器人一样资金链断裂,只有通过2级市场来增发。未来具身机器人的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端到端,脑机接口,云端大脑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都要解决。 邓泰华的重要性不亚于稚晖君,他是华为计算产品线的原总裁,能调动资本、资源和团队,把机器人业务和材料公司整合到一个闭环,这背后是完整的战略规划。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