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如水 发表于 2025-11-13 10:09

村民曾砍来盖猪圈,云南深山藏3万多株无人知,专家繁育10年成功

信息来源于人民网、荆楚网、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云南网、昆明市林草局。
不被在意的蒜头果

你知道蒜头果(Malania oleifera Chun & S. K. Lee)吗?就叫这个名字,俗称还有山桐果、蒜头木、马兰后等等。名字的来由就是科学家认为其果肉形态有点像是蒜头,虽然我觉得其实不太像,更像山竹就是了。


不过蒜头果跟蒜头跟山竹都是没有任何亲缘关系。蒜头果是海檀木科蒜头果属的品种,是只分布于我国的特有物种!


顺口提一嘴,有些资料写蒜头果是铁青树科,这么说也没错,只是最新的研究分类倾向于将铁青树科拆分为多个更小的科,海檀木科就是更小的科。
虽然我国国土面积足够大了,但蒜头果仅分布于广西西部、云南东部等地,还是比较狭窄的。分布地的居民对这种植物并不陌生,他们对蒜头果果实很嫌弃,吃起来酸酸、油油的,亚热带地区能选的水果太多了!谁吃这玩意儿啊!


不过居民们老早就意识到这种树木高大通直,木质很硬而且不怎么招虫,他们祖祖辈辈就将蒜头果木当成常规的建造材料,建猪圈鸡圈、做家具啥的,都很好用。
分布狭窄加上长期的砍伐,在1987年,蒜头果毫不意外地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国际保护组织也将其列为濒危保护物种。


当地居民还真不太在意,可替代的选项太多了。不过他们怎么也没想到,这种会被砍去盖猪圈的树木,居然在不久后带领他们致富了。
摇身变成“金钱树”

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会盯上蒜头果,但是当1997年浙江大学的神经学专家侯镜德从文山的蒜头果油中发现了一种名为“神经酸”的物质后,这种植物的命运就彻底改变了。


所谓的神经酸(nervonic acid)听名字就知道其对人体的脑神经肯定是有些啥效果。根据资料显示,神经酸能有效地降低患上老年痴呆症和帕金森等老年性脑功能障碍的可能性!这真的非常夸张,要知道这些疾病患上后治不了的。


曾经神经酸只能从鲨鱼的脑子里分离出来,所以产量相当有限,价格高得离谱。后来随着动物保护意识的觉醒,这种获取方式被完全禁止,于是科学家们开始试着从其他途径去获取该物种,侯镜德就是在这个过程中盯上蒜头果的。
蒜头果的神经酸含量远超当时已知的所有其他能产出神经酸的东西,蒜头果种仁油中含有47%以上的神经酸!所以其价值一夜之间水涨船高!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教授杨宇明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透露了神经酸在国际市场的价格。说是纯度95%的神经酸每公斤价格可以达到10万美元以上!这种纯度肯定是要提纯一下的。


蒜头果的价值被发现后,经过了一段时间的下沉和信息传播,这种无人在意的野果子突然就在当地变成了香饽饽了!2007年的时候,蒜头果种子一斤就2~4元,名气传开后,现在一公斤能卖32元,翻了8倍有余!
专家10年繁育

蒜头果的商业价值被发现后,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油茶研究所所长陈福及其团队开始着手进行人工繁育,这下才发现这种植物还真的是很难种植啊!难怪会这么濒危!
蒜头果的自然繁殖能力极低,它们的种子含油量太高了,太阳太晒了,种子直接油化罢工,不发芽了;下雨太久种子又容易发霉,也没法发芽!而且很多害虫跟啮齿动物都喜欢啃蒜头果果实,啃得碎碎的自然就没办法传播,导致发芽率进一步降低。


就算没有这些威胁的侵扰,蒜头果种子也得4~5个月才能发芽,非常磨叽。
不过这些东西都可以在人工控制的情况下避免,按理说人工繁育应该不难?不是的!关键在于蒜头果存在一种奇特的“自毒现象”,如果它们觉得种群密度过高,就会自动分泌毒素抑制种子发育。这又限制了种植的密度。


难怪科研人员得花费10年才能攻克这个技术难关。
但是当时培育的十万株幼苗移植到野外后几乎全部死亡了!说明新的问题出现了。
不过还好这个问题被很快被解决了,原来是蒜头果的幼苗需要跟合适的寄主植物建立共生关系才能正常生长。这源于蒜头果根部半寄生的生物学特性,它的根系会形成一种特殊的吸器结构,能够穿透寄主植物的根部,从中吸取水分和养分。据说油茶是最适合被寄生的植物。


人工繁育问题搞定!于是蒜头果的保护与商业化都得到了推进。
目前广南县是云南全省唯一的蒜头果种质资源库所在地,其境内胸径5厘米以上的野生蒜头果数量高达38215株!


这些珍贵的植物就这么默默生长的,我们这些普通人完全不知道那边拥有这么珍贵的植物。
人工种植

当地政府着力发展蒜头果产业,他们没有忘记当地的老百姓,建立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引导老百姓们主动种植蒜头果,当然是会传授技术的。截至目前,蒜头果的人工种植面积达到了4.4万余亩!当地老百姓一年最多能光靠卖蒜头果收入5万多元!不要嫌少,比之前务农的收入翻了好几倍了!


能赚钱就是好东西!老百姓还自发地投入了野生蒜头果的保护工作中,使得该物种从濒危降到了易危。
据说人工种植的蒜头果比野生种群还厉害,其油脂含量达到60%至65%。高纯神经酸提取生产的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试图开拓更多的高附加值的终端产品。按照这种势头,当地老百姓的收入还能增加。


这种案例就非常正面了,获得成果后回馈到了老百姓身上,带动老百姓致富也推动了他们保护的积极性,建议全国推广这样的模式。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村民曾砍来盖猪圈,云南深山藏3万多株无人知,专家繁育10年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