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gfirefly 发表于 2025-11-12 09:34

积水潭桥等11座桥系桥下空间明年升级

桥下空间,曾是城市里容易被忽略的“边角料”,如今通过精细化治理,变身成为停车港湾、绿色廊道、休闲空间,既疏解了交通堵点,又增添了民生温度。
记者从北京市交通委获悉,2025年,全市二百余座桥梁的桥下空间整治提升任务全部完成,改造停车位10082个,新增停车位5487个,同时,拆除桥下违规用房4.7万平方米、护栏7.3万延米,桥下空间变得更加通透。明年,交通部门计划对丰北桥、菜户营桥、积水潭桥等11座重点桥系的桥下空间进行提升。

资料图城六区六成桥下空间可停车
放眼全市,越来越多的桥下空间得到有效利用,“灰色空间”变得美观宜人。
“本市结合花园城市建设,计划通过三年(2024年至2026年)的全面整治提升,盘活存量资源,提高使用效率与社会效益,实现桥下空间功能布局均衡合理、交通高效便捷、环境和谐友好,打造花园桥区和城市‘金角银边’。”市交通委城管处副处长许国华介绍。
2025年,全市二百余座桥梁的桥下空间整治提升任务全部完成,改造停车位10082个,新增停车位5487个,拆除桥下违规用房4.7万平方米、护栏7.3万延米,桥下空间变得更加通透。此外,修整58.7万平方米地面,桥下更加平整;整理4.2万延米飞线,桥下更加清洁;补齐了150套安防设施,桥下空间更加安全。
“开辟桥下社会停车场,盘活存量空间并适度增量,缓解了停车难。目前,城六区内60%左右的城市道路桥下空间用于设置机动车社会停车场。”许国华介绍。针对联想桥、万丰桥、莲芳桥等交通流量大的桥区,在治理提升过程中,对其动态交通组织进行了优化。利用增设车道、优化掉头功能等方式,为桥区通行提速。
桥下空间融入北京文化元素
景观完善也是桥下空间提升的目的之一。榴乡桥、首钢大桥、燕莎桥、轨道13号线上地到五道口站之间高架桥等桥下空间,与周边景观相融合,实现路、绿、水相融合,为居民提供了全天候、多功能的户外休闲场所,实现了从“消极空间”到“活力地标”的华丽转型。

新首钢大桥桥下东部空间改造为集运动、休闲、文化于一体的“活力港湾”,规划适合各年龄段的活动区域,引入健身设施,为市民提供全天候、多功能的户外休闲场所。邓伟摄“在桥下空间改造设计中,我们邀请规划师、建筑师、园艺师参与改造设计与评审,兼顾实用性与美观性。通过设计,一些桥下空间融入了北京的文化特色元素。”许国华介绍。
比如,雍和宫桥下桥柱上以四季雍和为主题,彩绘了银杏、海棠等北京代表性乡土的植物纹饰。桥下空间四周护栏上嵌入了雍和宫等文化符号。轨道交通五道口站至上地站区的改造中,桥体彩绘数字均运用京张铁路早期标志的中国传统数字“苏州码子”进行书写,极具时代特色。
轨道交通沿线打造“花园桥区”
轨道交通桥下空间,也是今年桥下空间治理提升的重点内容。“截至目前,北京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已达879公里,拥有523座车站和超过1600个出入口。这其中,就包括了163.5公里的桥下空间。”京投轨道交通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各区因地制宜,开展了多样化的轨道交通桥下空间精细化管理。
在解决停车难方面,石景山区利用S1线桥下空间,修建了机动车停车场,提供大约400个停车位。在优化接驳环境方面,朝阳区对13号线立水桥西侧桥下空间进行提升,设置了共享单车专用停放区,疏通进站通道;大兴区则将8号线瀛海站桥下空间改造为非机动车停车场,缓解了高峰期数千辆非机动车的停放压力。
此外,结合“花园城市”建设,在大屯路东—立水桥、首都机场线、八通线等轨道线区间,打造了多个“花园桥区”,塑造了优美的沿路风景线。
明年完成全部桥下空间整治提升
桥下空间治理提升后,如何防止问题反弹?记者了解到,北京已印发《桥下空间管理办法》,明确桥下空间管理坚持交通部门统筹、各部门分工负责、各区人民政府具体管理的原则。市交通委、各相关部门及各区人民政府将桥下空间纳入一体化综合监管体系,开展跨部门综合监管、非现场监管、“风险+信用”分级分类监管等,对桥下空间进行长效管理。
明年是桥下空间整治提升的决胜之年,交通部门计划对丰北桥、菜户营桥、积水潭桥等11座重点桥系的桥下空间进行提升。同时,结合日常运维,对35座桥系的桥下空间开展平整地面、补齐安防设施、飞线整理等整治工作,完成对全市全部桥下空间的整治提升。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孙宏阳

ress 发表于 2025-11-12 10:14

盘活资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积水潭桥等11座桥系桥下空间明年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