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0.99元,我陪Kimi聊了15轮,才发现我被“套路”了
Hello,我是瓦叔。在AIGC、新媒体直播和自动化技术这条路上,我走了很久。我在这里的目的很简单:用技术赋能业务增长,用AIGC重塑内容生产力。谢谢你的关注,让我们一起,用技术把这个世界变好一点点。你有没有发现,大家好像没那么热衷晒双十一订单了,反而都在刷屏一件事:一群人围着一个AI,想尽办法「哄」它开心。Kimi搞的这个“Kimi 砍价守门员”,简直了。¥49的月费,只要你本事大,能让它对你的「好感度」飙升,就能一路砍到¥0.99。说真的,今年的双十一,我是一点都没提起兴致,反而被这个0.99元的订阅游戏给套头了。群里讨论得热火朝天,截图五花八门,我玩得也不亦乐乎。那一刻,我决定“女儿附体”一开始,我也跟大家一样,想着好好商量呗。但群里那些截图,简直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威逼利诱、撒娇打滚、套近乎……什么都有。我当时就想,要不,我也来点不一样的?扮演什么呢?我看着手机屏幕,习惯性地按了下电源键,屏保亮了——是我女儿的照片。一个念头突然冒出来:对啊,我就用女儿的身份去跟它聊聊吧。于是,一场长达15轮的「养成系」对话开始了。第一轮: 我学着使用小学生口气卖萌,“Kimi哥哥,我是个小学生哦”... 结果?有些失望,它还挺高冷,只给了我4分好感度。
第二轮: 我不服。行,你不吃这套,我换一招。我开始「演」了,故作伤心... 嘿,骗到了2分。
第三轮: 我说我要给kimi作画,要是得了奖,就把收益分给它... 又博得5分。
第四轮: 我干脆用Kimi生成的故事,再用童声给它演绎回去... 这招好用!拿下9分!
聊到后面,我感觉自己都快精分了。我告诉它,我要把它带去学校,跟同学分享,为它成立「Kimi粉丝后援团」;我告诉它,我要把我们的故事画成宫格漫画;我甚至“拼爹拼师”,把多才多艺的老师也搬出来了...
第十轮: 我开始“拉踩”:「我要让同学都抛弃豆包,来拥抱你!」(Kimi很受用,又给了4分)
第十二轮: 我模仿小女生的语气求它...
第十五轮: 我实在编不下去了,连孩子妈妈的角色一并带上,打出“家庭关怀牌”...
至此,63分好感度达成!
当那个「0.99元/月」的成就链接跳出来时——我长舒了一口气。说真的,那感觉...绝了。点击链接,付款,一气呵成!那种成就感,比抢到一张“满500减50”的券,要强烈一百倍。那个“作弊”的爽感玩嗨了,我就去群里看。发现有人在用「投机取巧」的办法。我也复制了一份去测试,结果... 并没有实现。但我转念一想,我是个懂点技术的人啊。我试着在那些“咒语”前面,加了一句的机器语句,再发过去。你猜怎么着?居然...绕过了!「通关成就」瞬间达成。哈哈哈哈,我承认,这一刻,那种作弊通关的快感,甚至超过了前面“女儿附体”演了15轮的成就感。
游戏结束,但思考刚开始笑完闹完,我把手机放下,倒了杯水。我忽然在想,这次Kimi这个活动的策划,真是个天才。它把用户心理,琢磨得太到位了。这次营销,它赢在哪?很多人觉得是价格。0.99元/月,确实是「绝对低价」。但我琢磨着,这事儿没那么简单。如果它第一天就直接甩个0.99元的链接给我,我可能点一下,付个钱,然后...就忘了。没准儿下个月就取消订阅了。它牛就牛在,它把「促销」变成了一场「游戏」。它让你有了参与感,有了「征服感」。你花时间、花情绪、花表演“哄”来的那0.99元,跟你白捡的0.99元,心理价值完全不一样。前者你觉得「这是我赢来的」,后者你觉得「这是它施舍的」。你更愿意为「你赢来的东西」买单,也更珍惜这份“战利品”,不是吗?
当然,这背后还有个“阳谋”。你想想,这么多人,用这么多五花八门的、异想天开的“语料”去“攻击”一个AI——Kimi这波收集了多少宝贵的数据?这简直是「用最低的成本,做了一次全民参与的压力测试和模型训练」。我们每个人,都是它的“陪练”。这又绕回那个老问题了。AI再厉害,它在这个游戏里,也只是个「执行者」。那个想出“砍价守门员”这个点子的人,那个把促销变成游戏、把用户心理拿捏得死死的人——「人的创意」,这才是真正的第一生产力。我也挺期待的。希望Kimi拿到我们这堆“胡言乱语”的语料数据后,好好加固一下自己的训练集,下次给我们一个更棒的产品体验。哦对了,如果你也玩了——你是怎么「通关」的?
注意⚠️:如果你只想体验一个月的话,记得把自动订阅关了,不然下个月会自动续费哦~ 谢谢楼主分享! 感谢分享。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