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有个“疾病探测器”,摸一摸就能发现异常
感冒或扁桃体发炎时,你可能会在颌下、脖子等部位摸到一个或数个“小包”,按压还有痛感,这些“小包”就是肿大的淋巴。
南方医科大学肿瘤中心主任医师张军一表示,淋巴就像身体的“疾病探测器”,当人体遭遇炎症或癌症时,淋巴会及时示警,方便人们尽早识别并治疗。
《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邀请专家,教你读懂淋巴释放的疾病信号,并支招如何自查淋巴异常。
受访专家
南方医科大学肿瘤中心主任医师 张军一
广东省人民医院淋巴瘤科护士长 王影 主任 李文瑜
浙江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心副主任医师 谭卓
淋巴就像“疾病探测器”
淋巴主管免疫功能,由淋巴管、淋巴结、淋巴液、淋巴细胞组成:
➤ 淋巴管、淋巴结遍布全身,组成了一张安全网络;
➤ 每一个淋巴结又像一个“派出所”,分管着附近的片区;
➤ 进进出出的免疫细胞、淋巴液就像警察和武器,负责杀灭病原体;
➤ 淋巴管,就是“派出所”之间传递信号和派遣人员的通道。
我们平时所说的“淋巴”,一般特指淋巴结,它主要有两大功能:
① 防御作用,吞噬清除外来的微生物;
② 维持免疫系统及内环境稳定,包括清除体内衰老细胞、异常细胞等。
淋巴结一般沿人体静脉血管分布,有500~600个,正常大小为0.5~1厘米,质地柔软光滑,活动,无痛。
如果遇到无法吞噬的病原体或肿瘤细胞,淋巴结会将其滞留,引发肿大或疼痛。
7个部位淋巴异常,是疾病信号
根据分布位置,淋巴结又分为浅表淋巴结和深部淋巴结。浅表淋巴结肿大较为明显;深部淋巴结(主要包含纵隔淋巴结及腹膜后淋巴结)则无法摸到,只能通过超声或CT探查。
身体不同位置的异常,通常反映在不同部位的淋巴结上。
1
耳后
这个部位的淋巴结肿大多由炎症引发,尤其是眼睑、颊、耳颞部附近的炎症。
2
颌下及颈部
这个部位淋巴结肿大,通常是牙痛、口腔溃疡、咽喉炎所致,也可能是鼻咽癌等肿瘤引发。
3
扁桃腺肿大
多是由感冒、呼吸道感染引起的。
4
腋下
若此处淋巴结肿大,且存在乳房肿块,可伴随乳房胀痛、皮肤褶皱或乳头溢液等,需警惕乳腺癌。
5
腹股沟
也就是大腿根儿附近,此处淋巴肿大可能是下肢、下腹部、外阴等部位有炎症,也可能是盆腔部位的肿瘤转移。
6
腘窝
也就是膝盖后侧,此处淋巴肿大可能是足部或小腿皮肤发炎。
7
锁骨上
需要提醒的是,这个部位淋巴结肿大要警惕肺癌及消化系统癌症:
[*]左侧锁骨上淋巴结肿大,多见于消化道肿瘤转移,如胃癌、肝癌、胰头癌、胰体癌;
[*]右侧锁骨上淋巴结肿大,可见于支气管肺癌、食道癌的淋巴结转移。
哪种手感的淋巴比较危险?
生活中自查淋巴健康,一定要注意以“扪”为主,不要反复挤压、掐捏淋巴结,因为有可能把皮下组织误以为淋巴结肿大而虚惊一场。
建议以食指、中指和无名指3根手指的末端指腹,在淋巴结表面进行触摸和轻度按压,感受淋巴结的大小、质地、界限和有无压痛。
一般来说,发病较急、质地较软、肿大界限清晰、痛感明显的,基本是病毒及炎症感染引起的淋巴结肿大,可通过休息、用药等方式处理,肿大的淋巴结会逐步恢复如常。
整体来看,危险的淋巴结肿大摸起来有以下特点:
1、 质地偏硬,类似额头;
2、难以推动,滑动性差;
3、边界不清晰,质感粗糙;
4、通常没什么痛感,淋巴结肿大持续2~4周不消退或进行性增大。
这类淋巴结肿大常见于恶性肿瘤的淋巴转移、淋巴瘤或血液系统疾病,尤其当伴有发热、夜间出汗、不明原因体重下降时,一定不能大意,应尽快就医。
如何呵护你的“探测器”?
压力过大、疲劳过度、慢性感染等会让淋巴慢慢透支。保护淋巴,要从生活细节着手。
1
劳逸结合
过度劳累对淋巴极不友好,要学会休息和释放压力,劳逸结合。
2
尽量不熬夜
任何引起免疫力下降的原因,对淋巴来说都是伤害。熬夜、焦虑等不良习惯,一些自身免疫疾病,均可导致免疫力下降。
坚持锻炼,规律作息有助调节免疫功能。建议每周进行3~5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每晚入睡时间不晚于23点。
3
预防感染
某些细菌、病毒(如EB病毒)感染,常被认为是淋巴异常的风险因素。遇到牙龈炎、皮肤感染等应及时治疗,尽量避免慢性感染。
4
定期体检不能少
用手触摸可发现浅表淋巴结异常,对于深层淋巴结肿大,还需定期体检才能发现。尽量保证每年一次B超检查。▲ 淋巴报警别忽视,硬块久不消快就医最关键 中医不都是摸一下便知病情吗? 好 谢谢楼主分享! 看看新闻[吃惊][吃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