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债大潮来袭:5年后有房和没房谁会哭得更惨?三个故事让你懂了
每天睁眼第一件事,就是算计今天的收入有多少要填进银行的账户。这不是个别人的生活,而是一群人的日常。
央行数据显示,全国有1.05亿户城镇家庭身背房贷,平均每户欠银行36.9万元。
居民杠杆率已飙升至142%,相当于每赚100元,要拿出142元去还债。
2025年上半年,个人住房贷款余额接近38万亿元,与此同时,法拍房数量激增65.3%。
那些曾经被销售顾问称为“资产”的房产,如今成了许多人的“债窝”。
在这场席卷而来的负债潮中,有房者和无房者,仿佛走在不同的钢索上。
陈峰的故事是许多城市中产的缩影。
36岁的他拥有名校硕士学位,在北京一家互联网公司担任产品经理,月入32000元。
四年前,他在朝阳区购入一套620万元的房产,首付180万元,贷款440万。
现在这套房子市价已跌至550万元,但他欠银行的贷款还有420万。
表面上看是有房一族,实际上已陷入“负资产”境地。
每天醒来,他就要面对800元的银行欠款。
在深圳,情况同样不容乐观。
李伟2019年在南山买入价值620万的房子,当时月供22800元,占其月收入的80%。
如今房价跌至510万,而贷款余额仍有398万。
他苦笑着说:“这‘人生赢家’当得真憋屈。 ”
这样的案例并非个别现象。
2025年上半年,全国个人住房贷款提前还款额达到2580亿元,同比增长42%。
越来越多的人一边看着房价下跌,一边坚持偿还丝毫不减的月供。
高风险杠杆的购房者最为脆弱。
当月供超过家庭收入的70%,任何收入波动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全国已有920万户家庭陷入“房不抵债”的负资产困境。
即便是多套房持有者也面临挑战。
随着房产税试点范围扩大,这些房产可能从“资产”变成“负担”。
以租养贷的策略日益困难,租赁市场供应增加导致租金下滑,难以覆盖月供。
不过,在核心城市拥有住房的人仍有一定缓冲空间。
这些区域因资源集中和人口流入,房价相对稳定。
但即使在这里,收入波动和意外支出仍可能让房主陷入困境。
广州有一对从事自媒体工作的90后夫妇,他们选择不买房,将200万元资金用于理财,获得年化10%的收益。
他们租住在月租7500元的公寓,经常旅行,生活看似潇洒。
但他们坦言:“不是不想买,是买不起。 租金年年涨,房东一句话你就得搬,这种漂泊感,有时候也焦虑。 ”
无房族的优势显而易见。
没有巨额月供压力,资金使用更加灵活。
他们可以自由选择居住地点,根据工作变动随时调整,也不必担心房价下跌带来的资产缩水。
然而,租房生活充满不确定性。
频繁搬家、房东突然卖房、随意涨租等情况屡见不鲜。
一位租客五年内被迫搬家三次,有一次房东因儿子结婚要求一周内搬离,最终她只能在网吧暂住。
长期来看,无房族面临财富积累缓慢的问题。
房租是纯消费支出,无法形成资产。
当房价上涨时,他们无法享受资产升值收益。
子女教育和未来养老可能面临制度性障碍。
公共租赁住房为部分人提供了中间路径。
重庆等城市的公租房租金仅为市场价的60%,且不受户籍限制。
但这类资源仍然有限,无法覆盖所有需求。
居民负债问题并非一朝一夕形成。 过去几十年,“买房必赚”的观念深入人心。
许多人相信“现在不买,以后更贵”,不惜高杠杆入市。
房价持续上涨的神话已经破灭。
许多二线城市房价较高点下跌20%-30%,部分环京区域跌幅高达80%。
房子从“资产”变成了“负担”。
收入预期也变得不乐观。 曾经许多人认为收入会持续增长,足以覆盖月供。
但202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仅为65%,各行各业裁员优化频繁。 预期收入无法支撑高额还款。
低首付政策曾是吸引购房者的利器。
一些楼盘推出“首付10%”“分期首付”等措施,让人产生“轻松买房”的错觉。
但这也意味着杠杆被放大,未来二三十年的收入被提前锁定。
金融机构的推波助澜也不容忽视。
曾有中介向购房者推销“用300万现金买600万房子”的方案,引导其通过信用贷、垫资等方式高杠杆购房。
这类操作风险极高,一旦资金链断裂,后果严重。
高负债不仅影响财务状况,更深刻改变着生活方式。
一位北京购房者表示,买房后全家消费大幅缩减,不敢旅游、不敢下馆子,甚至不敢生育子女。
在南宁,一对夫妇月收入4000元,月供2500元。
为还贷他们节衣缩食,不敢参加聚会,不敢要孩子。
压力导致夫妻关系紧张,“两天一小吵,三天一大吵”。
心理学家指出,长期承受房贷压力可能导致“按揭病”,表现为焦虑、失眠等症状。
40岁以下人群尤为明显,部分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购房者甚至需要专业干预。
老年群体也未能幸免。
55岁以上人群负债率从四年前的不到20%升至43%。
一位天津退休教师用养老金帮儿子还贷,每月支出9500元,所剩无几。
租房者虽无月供压力,但面临其他困扰。
一位租客称,五年内给房东贡献了20万元租金,但空调坏了却要等半个月才维修。
每次搬家都是一次物质和精神的损耗。
不同城市的房产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走势。
人口持续流入的一线和新一线城市,房产相对保值。
这些区域拥有优质资源和就业机会,维持着较强的吸引力。
而三四线城市及部分偏远郊区风险较大。
这些区域面临人口流出、需求不足问题,房价支撑力弱。
一些郊区的老旧小区已难找接盘者。
城市选择也成为有房者和无房者都要面对的战略决策。
对于有房者,在核心城市持有房产可能成为财务“稳定器”。
而对于无房者,选择在哪些城市租房生活,直接影响其发展机会和生活质量。
部分人采取折中策略:在老家买房,在工作城市租房。
但这种“两栖”状态同样面临管理困难和资源错配问题。
当夜幕降临,城市的灯火逐一亮起,每一扇窗户背后都是一个关于居住的选择。
那些被称为“家”的空间,既是物理的遮蔽所,也是心理的寄托。
在负债潮的背景下,有房者承担着数字带来的重量,无房者体验着自由伴随的不安。
真正的差异或许不在于房产证的有无,而在于我们如何定义生活中的“拥有”。
当一套房子能够同时承载记忆与未来,当不拥有房产也能获得归属感,我们是否还需要用负债权衡生活的价值? 房地产的韭菜已经割不动了,准备割电动汽车的韭菜[哭笑][哭笑][哭笑][哭笑][哭笑] 无房就笑傲江湖,有房哭到眼泪都。 政府应该作为了 衣食住行看病育儿养老已经成为压垮普通人的N座大山 越低越好。我希望继续跌下去。 还没到最恶劣的一刻呢,还会继续跌,跌跌不休! 不买房老了就惨了,没人愿意租房给老年人。 要灭亡了 有钱还是要买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