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之父”詹姆斯·沃森去世,97岁科学传奇谢幕,年少成名却也饱受争议
当地时间11月6日,多家权威媒体报道称,詹姆斯·沃森(James D. Watson)去世,享年97岁。其去世的消息已经得到冷泉港实验室的证实,但没有更多的细节公布。
沃森被认为是20世纪最闪耀的科学天才之一,他于1953年与人共同发现了DNA的螺旋梯状结构,这一发现点燃了医学、打击犯罪、家谱学和伦理学领域一场革命的导火索。但是他揭开了生命的密码,也亲手点燃了争议的火焰。
在科学界沃森的天赋几乎无人能及。出生于芝加哥的他,自小聪颖过人,多少有些真实版谢尔顿的感觉。他15岁就入读了芝加哥大学,19岁毕业,23岁获得印第安纳大学博士学位。
而在1953年,也就是他25岁的时候,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莫里斯·威尔金斯一同发现了脱氧核糖核酸(DNA)是双螺旋结构-由两条相互缠绕的链组成,形成类似长长的、略微扭曲的梯子。
因为这一成就,三个人于1962年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值得一提的是,罗莎琳德·富兰克林这位女科学家也对DNA的发现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因为其英年早逝(于1958年去世,终年只有37岁),所以没能得奖。
年纪轻轻就成为“生命的解密者”的沃森,却也在光辉的背后潜藏着难以回避的阴影。
沃森以直率、甚至傲慢著称。他在各种场合公开发表关于智力与种族的争议性言论,多次被批评为“种族主义者”和“性别歧视者”。
2007年,他在一次采访中暗示不同种族间的智力差异可能源于遗传。他宣称对非洲的前景“天生悲观”,因为“我们所有的社会政策都基于一个前提,那就是他们的智力与我们相同,但所有测试都表明并非如此”。他表示,虽然他希望人人平等,但“那些不得不与黑人员工打交道的人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此言一出,舆论哗然,研究机构取消了他的讲座,出版社拒绝发行他的书籍。虽然后来他道歉了,却也不得不就此“退休”,在担任冷泉港实验室的各种领导职务近40年后黯然离场。
但在2019年,沃森又在纪录片中重提类似观点,这一次他彻底被科研界“除名”了。但显然沃森没有因此改变,毕竟他早就对所谓的正确嗤之以鼻了。
人们常说,天才与狂人只有一线之隔,沃森的一生,也许正是这个悖论的写照。
他对真理的执着、对未知的好奇,让人类认识了DNA的形状;但他对人性的固执与偏见,也让自己被历史审视。许多科学家仍尊敬他的贡献,却对他的人格保持距离。“他发现了DNA的美,却没能理解人类的复杂,”有遗传学家如此评论他。
无论褒贬,沃森的影响早已深入现代文明。他主导建立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早期框架,推动了冷泉港实验室的发展,培养了无数分子生物学家和遗传学研究者。今天的基因测序、癌症治疗、个性化医学,无不在延伸那场“1953年的奇迹”。 @元宝 NBA又少了一位巨星,祝愿詹姆斯带着他热爱的篮球梦在天堂里安息! 人种智力确实有差别,为什么批评他呢 一代伟人。 智力与种族确实存在先天差异,目前大都是基于调查还没有足够的证据,但我也相信这是正确的 在这里我要提出另一个观点,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后的科技,必定是大基建、大科学时代,是整个国家、整条产业链共同科研的时代,而那种像文章中主人公那样一个人的科技发明就能撼动整个科学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个人科学明星时代已经完全落幕了! 因为怕被扣顶种族歧视的帽子,就不让科学家讲真话? 先生高寿,节哀顺变。 这个发明意义超重大[点赞],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