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lunbo 发表于 2025-10-29 07:29

美国参议院“倒戈票”:风口浪尖上的关税,折射共和党结构性分歧



2025年10月28日,美国参议院以52比48票通过决议,拟终止总统特朗普依据“国家紧急状态”授权对巴西征收50%关税的政策。10月30日又以51比47票否决针对逾百国的“对等关税”贸易政策。上述两次投票均获得部分共和党议员与民主党议员的支持。

2025年4月2日,特朗普在白宫宣布推行“对等关税”
虽然众议院在共和党多数控制下,依据规则阻止相关议案进入审议程序,使今年以来推行的贸易政策短期内难以逆转,但参议院的跨党投票已在政策制度层面呈现出清晰信号:共和党内部关于围绕贸易保护政策与去全球化方向的理念出现分歧,即:传统共和党自由贸易路线与“美国优先”(MAGA)路线之间的对立矛盾不再隐蔽,而是转向议会制度性决议层面的分裂。
该事件说明,特朗普政府自第二次当政以来通过总统权威主导贸易政策的做法,在其党内并不具备绝对共识。部分共和党参议员明确对国家紧急状态作为加征关税的依据提出制度性质疑,认为其授权范围过大、触及国会在贸易领域的宪政治理角色,可能造成美国对外贸易条件的不稳定性。
01 制度层面出现分歧:MAGA路线遭遇党内反制
在反对特朗普关税政策的共和党议员中,Susan Collins、Lisa Murkowski、Rand Paul、Mitch McConnell、Thom Tillis他们的态度尤为突出。这些议员的共同点并非出于对单一民意理念的共识,而是所代表选区在产业结构上普遍保持对外贸易较高开放度,与进口依赖或跨国企业发展密切相关,相关直接利益受到大规模关税政策的影响。对保护性关税政策持反对意见的共和党议员中,其选区背景具有较为明确的经济结构与制度偏好相似特征。

在此次投票中,Mitch McConnell认为大范围关税将推升企业生产成本和中低阶层消费者生活成本,也可能在供应链重组中造成更持久的摩擦性失业。
Rand Paul坚持自由贸易立场,将关税视为对国内产业主体的变相加税。
Susan Collins与Lisa Murkowski所代表的缅因州与阿拉斯加州产业结构涉及能源、渔业、航运与中小制造,依赖国际价格与贸易物流稳定,对关税措施高度敏感。
从选区特征观察,这些议员所代表地区普遍需要与全球供应链保持长期稳定的贸易关系。这些行业对关税成本、贸易壁垒与政策不确定性具有高度敏感的特征,过度依赖行政权力打破市场化原则、强制推行关税壁垒,不仅削弱相关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也将打断既有国际投资与贸易安排。
此外,使用“国家紧急状态”取代常规贸易立法路径,被视为削弱国会在贸易政策中的宪制角色,造成制度层面风险,使政策稳定性与透明性受到质疑。
02 自由贸易传统与MAGA路线分歧
共和党内部在经济政策上的分裂,根源在于两条路线的长期博弈。
一类延续里根时代以来的传统路线,强调市场开放、低税负、有限政府、通过贸易协定参与全球生产体系,与跨国企业形成密切合作的生产结构;
另一类以特朗普为代表,将“美国优先”置于核心,主张以关税与行政命令推动本国产业链重组,弱化全球多边合作规则。


1986年10月22日,里根总统在白宫签署《1986年税制改革法案》,该法案标志其新自由主义经济路线中的核心措施—大幅降低税率、推动市场机制、削减政府规模。
当前支持保护主义的共和党力量集中于制造业空心化严重、传统产线工人收入下降、非高等教育人口占比较高的选区,其政治诉求包括:产业回流与就业稳定,选民要求政府以关税施压限制进口、以行政补贴改善当地就业结构。党内反对派则集中于跨国出口与供应链占比较高、经济结构较为多元的选举州,其选区对开放的全球市场与稳定的贸易制度更为依赖。


“铁锈地带”主要集中在美国中东部地区,包括俄亥俄、密歇根、印第安纳、伊利诺伊、宾夕法尼亚等州,是二战后美国钢铁、汽车等重工业最密集的传统制造业核心区。随着制造业外迁与自动化加速,该区域经济长期下滑,形成典型产业空心化特征。
此次投票行为不仅是个别议员的政治表态,更放大了共和党内部与特朗普政府贸易政策不同的声音——具有传统政策基础的自由主义贸易阵营。该阵营反对以行政手段强制推行的贸易保护主义。这并非出于对维护共和党传统民意理念的抽象理解,而是出于本地区对贸易开放与制度规范和长期产业布局的现实依赖。
03 产业空心化的政治后果:贸易保护主义与生产能力结构性割裂
美国共和党内部的路线转向可追溯至特朗普第一任期(2017–2021),并在第二任期内(2025)进一步制度化。特朗普上台后,党内路线发生明显转折:由“自由贸易—跨国协作”转变为“关税优先—产业民粹主义”,通过总统行政手段强硬提升关税作为主要政策工具,推动制造业回流并弱化 WTO 等多边框架。这一转向并非孤立政治选择,而是回应美国国内三十余年来产业结构的持续失衡。

美国经济结构呈现明显的区域分化趋势:
金融、科技与高端服务业继续在旧金山湾区、纽约及波士顿等沿海大都市集聚,带来资本回报收入的快速积累。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2023年发布的数据,当年美国大都市地区个人收入增速约为6.0%,明显高于非大都市地区的4.7%。科技岗位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分化。根据美国计算技术产业协会2024年发布的《技术劳动力状况》报告,科技行业从业者工资中位数约为104,556美元,约为全美职业工资中位数的两倍。
自2000年以来,美国制造业岗位累计减少逾450万个,降幅约26%,尽管同期制造业产出增长约45%,却未能带动当地就业与收入增长。
沿海大都市薪资结构快速扩张,而铁锈地带城市长期面临就业与收入停滞。在这一经济格局下,产业空心化地区对美国曾经推行的自由贸易叙事的信任度不断下降,倾向以增加关税壁垒推动产业回流。特朗普竞选口号理念正是在此类地区形成稳定选民支持,其政策诉求与选民群体显示的生存状况存在高度对应关系。
https://inews.gtimg.com/news_bt/O5zfHDCLZ_zPWT0OOr_yCXTBAp7GFijuIZw6bnAkNZ4ZIAA/0
美国传统制造业地区的“MAGA”支持者在集会上举旗表达诉求,要求恢复外迁制造业与本地就业岗位(图意:钢铁工作等于真实工作)
参议院投票中呈现的党内裂缝,实质反映了美国选区与产业地理的重新划分:美国内部的全球化受益者与去全球化受害者的现实对立更加清晰,利益分布差异直接转化为选民政策的立场分化。
此外,制造业体系重建、供应链再布局与技术能力积累均需要长期投入,产业回流的政治口号虽具政治动员效果,但难以在短期重塑完整生产体系。长期而言,美国能否在开放体系与产业调整之间形成制度化安排,将直接影响其经济结构与全球角色定位。贸易保护主义与总统行政扩权持续推进,既加深共和党内部路线分歧,也为美国经济及全球产业网络带来高度的不确定性。
|本文首发于腾讯新闻

77898876 发表于 2025-5-15 07:13

调整一下可以。但,我们对美的稀土出口禁运,不能放松。老美为啥服软?就是因为我们有稀土这张牌。

qqwa1234 发表于 2025-7-28 20:40

先抛一个条件,再慢慢谈,这就是特朗普的谈判策略,我们只能被动,为什么不能也设一个条件,大不了做彻底脱钩准备嘛,你要的他不卖,他要的你必须卖,还要自嗨又赢了,

kingfirefly 发表于 2025-7-30 03:56

中美经贸关系本就不是以公平公正相互尊重为前提,由于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国力羸弱只能忍气吞声,中国实力已今非昔比之下,置特朗普挥舞关税大棒之时,昔日非常态的中美经贸关系是到了推到重来的时候了。这种非公平公正相互尊重表现在三个方面:1、新中国成立以来来自美国的各种政治经济技术封锁2、美国在承认一个中国政策之下长期对中国台湾省出售武器3、美国敌意中国封锁中国之下的中国拥有的战略支援的对美开放(稀土、市场)

lovejuan0104 发表于 2025-8-1 09:59

把拼多多上面几十块的阿迪耐克卖给美国,这点关税算什么,不影响横扫市场

疯了吧 发表于 2025-8-4 12:33

我们要体现出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中国思维,要把川普要什么,中国要什么,搞的清清楚楚!不依川普的话题话术打转,要以中国的经济发展做题,永远不忘帝国主义的本性。

weili0677 发表于 2025-8-5 09:24

说句实话,这么黑别人我感觉没啥用,美国不会因为在某地方买不到而不生产武器了。很苏式,把别人唱衰,提升自己。自己的问题不让说,可不改,

酷狗e族 发表于 2025-8-5 10:21

担心就对了!相对于芯片对中国的断供并在相关产业的脱钩断链,中国受到美国霸凌举措的伤害是现实的。相信,对等原则的落实,中国的反击也将兑现并形成对美国相关产业的直接冲击。

wifai 发表于 2025-8-7 07:59

老美的话不能信!打跌还需自身硬,把国内的经济搞好,技术突破,强国才是硬道理。才是他打压老美锐气最好的牌。

咖啡豆 发表于 2025-8-7 11:02

正常。……美国现任总统特朗普这一任期开头戏目的很明确,就是通过对外发动关税型贸易战,来赚取“高利贷”和收巨额“保护费”。……这一招对所有亲美国家来说,就是比“挖心”还痛的特殊“待遇”。……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美国参议院“倒戈票”:风口浪尖上的关税,折射共和党结构性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