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依向北风混血脸却演活中国知青,长相根源全因为他爹
门牙磕断半颗,血还在嘴角流淌,他却微笑着继续表演。 这个镜头成了《依依向北风》最震撼的画面,也让中德混血演员鲁诺彻底征服了观众。拖拉机在黄土地上剧烈颠簸,鲁诺的嘴唇狠狠撞上铁架。 半颗门牙应声而断,现场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冷气。 疼痛感瞬间袭来,但这个中德混血演员没有喊停。
导演在监视器前屏住呼吸,直到这场戏完整拍完。 当“卡”声响起,工作人员才涌上前去,看到他嘴角的血迹和残缺的门牙。
镜头特写到那张带着伤却仍在微笑的脸,很多观众后来感慨:那一刻,我们真的相信这个人挨过生活的重。
当《依依向北风》宣布由鲁诺出演知青俞乐山时,质疑声几乎淹没了剧组。 一个中德混血演员,怎么演得好中国黄土高原上的知青? 这张立体五官带着“洋味儿”的脸,能和陕北农村的背景融为一体吗?
鲁诺1987年出生在吉林松原,父亲是德国人。 从小到大,他因为这张混血脸没少被同学起外号。 如今38岁的他,要挑战从18岁知青演起,年龄差距整整二十年。
观众的第一波吐槽来得又快又猛。 “混血脸演知青太出戏”、“眼角的皱纹滤镜都遮不住”,这样的评论在弹幕里刷屏。 就连一些老观众也直言不讳:这个选角太大胆,大胆到让人捏把汗。
鲁诺自己倒是特别坦率:“我看着就不像十八岁。 ”但他很快找到了突破口——不演年纪,演状态。 走路时故意让脚步轻快点,说话带点那个年代特有的口音,脸上造出晒斑,手上做出老茧的痕迹。
《依依向北风》开拍前一个月,鲁诺就跑到农村体验生活。 学犁地、挑担、喂牛车,这些农活他一样样亲手操作。 手上磨出血泡,头上划了口子缝了四针,他都没声张。
最狠的是那场拖拉机上的戏。 剧本里只是简单写着“俞乐山在颠簸中紧握车把”,但实际拍摄时,拖拉机在坑洼路面上的颠簸远超预期。 鲁诺的嘴唇直接撞上铁架,半颗门牙当场磕断。
血从嘴角流下来,他愣是没停。 镜头推近,捕捉到他疼痛却坚毅的表情,这个即兴表演的瞬间后来成了全剧最经典的画面之一。
雪地里那场戏同样考验人。 零下十几度,他和菅纫姿在山坡上沉默地对视了半个多小时。 导演喊停时,他的眼里全是血丝,冻得话都说不利索。 “这不是演技,是熬出来的。 ”鲁诺后来这样形容。
为了演好卖鸡蛋的知青,鲁诺真的去学了怎么辨认鸡蛋的新鲜度。 怎么挑担子才能省力,怎么犁地才不会伤到牲口,这些细节他都要亲手实践。
剧中有一场在黑市倒卖鸡蛋的戏。 鲁诺设计的动作是先把鸡蛋对着阳光照一照,再轻轻晃一下确认新鲜度,最后才小心翼翼地放进顾客的篮子里。 这个细节让导演武洪武当场拍板:这就是俞乐山。
服装组特意找来了当年的旧衣服,经过反复做旧处理。 但鲁诺觉得不够真实,自己穿着戏服下地干活,让汗水和泥土自然地在衣服上留下痕迹。 半个月后,那件粗布衬衫已经看不出原本的颜色。
就连指甲缝里的污垢,他都要化妆师按照农民真实的劳作痕迹来处理。 道具组准备的新扁担,他非要先拿去挑几天水,直到磨出包浆。 这种对细节的偏执,最终让角色立住了。
《依依向北风》整个剧组都透着一股较真的劲儿。 女主菅纫姿为了演赤脚医生,真去练了两个月针灸,指尖磨出茧子。 她几乎是全素颜出镜,还把留了七年的长发给剪了。
美术组为了还原1975年的农村风貌,跑遍了山西陕西的古镇。 最后在一个几乎保持原貌的村子里搭起了场景。 就连墙上斑驳的标语,都是请当地老人回忆着重新写上去的。
照明组为了模拟当年的煤油灯效果,协调电力部门拉掉了整条街的LED灯,全部换上老式黄灯泡。 甚至故意制造电压不稳的效果,让灯光时不时闪烁一下。
这种较真很快收到了回报。 剧集开播两集收视率就破了3%,直接冲到全国第一。 很多老一辈观众评价:这就是我们年轻时的样子。
但争议始终如影随形。 除了鲁诺的混血脸,部分演员的妆容被指太过精致。 有观众吐槽某个女配角顶着“韩式水光肌”,半永久眉毛明显,衣服也过于干净整洁。
剧情方面,一些桥段的历史真实性受到质疑。 比如1975年农村“投机倒把”的戏份,出现了军警大规模抓捕的场面。 有历史学者指出,这和当时的情况不太符合。
“女知青未婚先孕”、“假结婚”这类狗血桥段,也让部分观众直呼跳戏。 有人说这已经不是年代剧,而是打着年代幌子的言情剧。
鲁诺的表演风格也有人讨论。 在一些关键情节里,他被指表情有点模式化。 比如一段抚养孩子的悲情戏,有观众觉得只能看到他努力挤出的皱纹,却不太能感受到父爱的温度。
面对争议,鲁诺用最笨的办法回应:更多的体验,更深的投入。 他说演戏是“谋生的一个手段”,但为进入角色,他会用一周到半个月把自己封闭起来,不出门,不接电话,不回微信。
这个习惯他从出道保持到现在。 2007年出演《那小子真帅》进入演艺圈,后来在《丑女无敌》中饰演小武。 《巡回检察组》里那个嚣张的官二代张一苇,和现在的知青形象判若两人。
在《依依向北风》中,鲁诺演活了俞乐山身上的矛盾感。 这个角色圆滑世故,投机倒把,却又不失善良仗义。 会倒卖鸡蛋赚差价,也会偷偷给营养不良的老农留几个鸡蛋。
鲁诺的表演让角色跳出了脸谱化。 前期对女主的好感,是藏在调侃里的试探;中期默默承担“抚养责任”的委屈,是话到嘴边又咽下的隐忍;后期重逢时的一句“你还好吗”,把多年等待的遗憾与释然全装在眼神里。
在娱乐圈这个名利场,鲁诺保持着难得的清醒。 被问及“戏红人不红”时,他回应得很淡然:“我有的吃有的喝,基本上也能达到北京市市民平均水平,我就挺开心的。 ”
他甚至调侃那种极致的成名:“你火成那样又能怎么样? 无非好几个电视台播你的戏,你那么有钱了,你买航母舰停哪儿去? ”
这种平常心可能源于他的成长经历。 小时候因为长相被孤立,反而让他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当年去北京电影学院上学,理由简单得让人意外:“学校里年轻人多,可以去交个朋友。 ”
现在他选择了一条更踏实的路。 不争不抢,但也没停下脚步。 当很多同龄演员在争抢流量时,他选择下狠功夫去打磨每一个角色。
《依依向北风》已经收官,但鲁诺拍戏磕断门牙的故事还在流传。 有观众问他为什么能这么坚持,他说得朴实:“对得起观众,对得起投资方给的钱,对得起自己。 ”
在这个什么都讲究快的时代,鲁诺用了十六年,证明了一个真正的演员应该是什么样子。 演的确实不错[点赞] 谢谢楼主分享!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