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反制措施奏效,赖清德突然发现,两年努力全白费?
据日经亚洲3日援引多方报道称,爱沙尼亚政府明确拒绝了台当局提出的,设立“代表处”的请求,坚持只接受符合“一中原则”的“台北”名称。这一决定不仅让台当局的两年外交努力付诸东流,也成为国际社会对一个中国原则态度的又一次鲜明表达。
回溯至2021年,立陶宛允许台当局以“台湾”名义设立“代表处”,结果遭到中国大陆的强力反制。
不仅召回大使,还将两国外交关系降至代办级别,同时对立陶宛实施经济制裁。
短短一年内,立陶宛对华出口锐减七成,多个行业陷入困境,民众的不满情绪持续高涨。
2023年底,立陶宛总统公开承认,这一决定是“严重错误”,并开始试图修复与中国的关系。
立陶宛的经济震荡成为全球政界的警示案例,爱沙尼亚显然从中汲取了教训。
11月4日,爱沙尼亚外长查赫克纳访华,与中国外长王毅举行会谈。
双方不仅重申了对一个中国原则的支持,还表示愿意在多个领域深化合作。作为一个高度依赖高科技和电子服务产业的国家,爱沙尼亚与中国市场的紧密联系显而易见。
2026年将是两国建交35周年,双方可能在数字经济、绿色能源等领域展开更多合作。
爱沙尼亚的选择无疑体现了当前国际社会对中国的重视,也进一步凸显了台当局外交策略的失败。
台当局近年来一直试图以“金元外交”换取国际支持,但这一策略的效果却愈发惨淡。
南非的“代表处”被降级改名,欧洲多数国家对与台湾签署贸易协议态度冷淡,甚至公开拒绝台当局的请求。
国际社会对一个中国原则的认同,使台当局的“倚外谋独”策略显得苍白无力。赖清德当局的施政满意度已跌至不足三成,岛内民众对其执政表现的不满情绪也在持续升温。
与此同时,台湾岛内政治风向正在发生变化。国民党新任主席郑丽文上任后,明确提出“备战2028年选举”的目标,并采取更为主动的政治策略。
这不仅对赖清德当局形成了巨大压力,也让台当局的外交困境雪上加霜。郑丽文的强势出击可能会重塑岛内政治格局,为未来两岸关系带来新的可能性。
从爱沙尼亚拒绝台当局请求到大陆“杀鸡儆猴”策略的成功,这一系列事件正在推动国际社会更加明确地站在一个中国原则的立场上。
台当局的幻想正逐渐化作泡影,而岛内政治的变化也为未来局势增添了更多不确定性。这些问题的答案值得我们继续关注。 谢谢楼主分享!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