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898876 发表于 2025-11-4 10:27

特朗普“重启核试验”背后的战略焦虑,美国为什么不自信了?

特朗普打算重启核试验,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美国对自己的军事力量体系不自信了。
当地时间2025年10月30日,特朗普在社交平台发了一条消息称,他已下令立即重启美国的核武器试验。一时间,舆论哗然,世界仿佛又被拉回到了那个核对抗的年代。
核武器因其恐怖的杀伤力,不仅是一款武器,更是政治、军事与伦理的交汇体。因此,核试验也不只是技术问题,而是国家战略和全球博弈的一部分。


美国自从1945年首次核爆炸 到1992年最后一次,总共进行了1030次核试验。试验地点从美国本土的内华达州沙漠,一路延伸至太平洋的马绍尔群岛、比基尼环礁等偏远海域。这些试验不仅涵盖了大气层内核爆、地下核爆等多种形式,还涉及了从原子弹到氢弹,乃至更为先进的中子弹、战术核武器等多种类型。
这些试验一方面为美国验算核武器的可靠性和毁伤效果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内华达沙漠被炸成了月球表面;马绍尔群岛的28种海洋生物随之灭绝,当地的岛民癌症发病率和新生儿畸形率比正常值高出了30倍。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际社会对于核武器的态度逐渐发生了转变。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核武器不仅无法带来真正的安全,反而可能成为引发灾难的导火索。因此,一系列旨在限制和禁止核试验的国际条约应运而生,如1996年通过的《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等。
在一系列国际法的约束下,过去三十多年,除了印度、朝鲜等极少数国家外,其它核大国都停止了公开的核试验。
尽管美国国会至今未批准该条约,但在国际社会把停止核试验当作一种常态和道德门槛的背景下,顾及到国际影响,华盛顿也基本遵守了相关规则。甚至美国还主动扮演起了“核秩序”仲裁者的角色,曾先后对违法进行核试验的印度、巴基斯坦、朝鲜和伊朗进行了长期制裁。就在前不久,美国还千里迢迢去轰炸了伊朗的三处核设施。抛开政治因素不谈,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遏制核试验的作用。
因此,当特朗普公开宣称美国要重启核试验时,才显得非同寻常。
特朗普给出的理由是:“由于其他国家正在进行核试验,美国别无选择!”


分析认为,特朗普所说的其它国家很可能指的是朝鲜和俄罗斯。因为就在前不久,朝鲜展示了可以打到美国本土的“火星-20”洲际导弹;俄罗斯试射了“波塞冬”核鱼雷 和“海燕”核巡航导弹。特朗普可能是因此受到了刺激,才决定恢复核试验。
不过,老羊认为 这只是表象——真正的原因在于美国深深的战略焦虑。
美国是核大国,其核武库数量仅次于俄罗斯 ,而在可靠性上甚至还略胜一筹。更何况,核武器的最大价值只是威慑,而不是使用。因此,在核竞赛方面,美国并没有太多担忧。而对于朝鲜和俄罗斯的“核威慑”,美国也已经司空见惯了。因为他们很清楚,俄朝是因为常规军力存在短板,所以才会将“核威慑”当成筹码。
就拿朝鲜来说,它自身国土面积狭小,经济落后,又面对韩国、日本、美国三大宿敌,要守护“金家王朝”的江山,只有发展核武器一条路。不仅如此,它还要时刻展现出敢于动用核武器 与对方同归于尽的决心,才能震慑住敌人。
俄罗斯虽然在苏联解体后的一段时间,没再像冷战时期那样对其它国家搞核讹诈。但2022年2月份爆发的俄乌冲突,意外暴露了俄军致命的弱点。巨大的战争消耗和欧美严厉的制裁,让俄罗斯陷入了空前孤立 和虚弱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遏制欧美直接军事介入带来的灭顶之灾,俄罗斯只能拿出核武器来为自己壮声势。所以,莫斯科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制造一个核新闻。不是修改核规则,就是试射核导弹,生怕其它国家忘了他有核武器一样。
也就是说,朝鲜和俄罗斯都是因为常规军力不足以保障国家安全,所以才会极力渲染核威慑。因为核武器能以最极端的方式把不对称风险变成等价风险。
但在我们的印象里,美国是毫无争议的世界头号军事强国——技术先进、装备精良、体系完善。加上远离是非之地,没有任何生存威胁。为什么也搞起了“核威慑”那一套呢?


老羊认为,主要原因就是 美国现在对自己的常规军事力量也有些不自信了。
事实上,美军现在的状态,和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前的俄军颇为相似。它的“强大”是靠着老底子和“海湾战争”的神话在支撑。一旦碰到一个强硬的对手,它很可能会被打回原形。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赤裸裸的现实。
冷战结束后,美军就失去了对手。而一连串轻而易举的胜利,更是让美国的自信心达到了顶点。尤其是在海湾战争中,美军凭借“技术代差”优势把萨达姆打得落花流水,不仅震惊了全世界,也带来了随后全球军事理念的大变革。
自那以后,航母战斗群、隐身战机、精确制导导弹就是美国军事力量的象征。美军的航母舰队开到哪里,美国的政治意志就能延伸到哪里。无可匹敌的军事优势,让美国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强大威慑力,但同时也让他们沉浸在荣耀中无法自拔,逐渐忽视了国际格局的微妙变化与新兴力量的崛起。
就当美军还躺在过去的荣耀簿上睡大觉的时候,其它一些国家已经在网络战、电子战、无人机和高超音速武器等新兴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如今,美军虽然看上去依旧强大,但已经是重病缠身。
先说美国军事霸权的根基——海军。
纸面上,美国拥有11艘航母,看似无敌;但实际上,真正能同时部署的常常只有3到4艘,其余要么在船厂排队换核燃料,要么在等着维修。典型例子就是今年2月,“杜鲁门号”航母在埃及港口附近罕见地与一艘散货轮相撞。按理说,这种事故后应该立刻进坞维修,可它返回母港后,足足等了4个月也没排上队。原因也很简单,能够修航母的两个干船坞都被挤满了,腾不出地方。


其实,美国造船业的衰落早已经不是秘密。几十年来,由于工业空心化的问题,美国的大型造船厂不仅数量锐减,而且还出现了技术断代的情况。于是,海军主力舰艇的建造与维护工作的延误就成了普遍现象。比如,号称“新时代旗舰”的“福特号”航母,早在2017年就举行了服役仪式,却因为电磁弹射器和弹药升降系统问题,至今仍没形成完整的战斗力。二号舰“肯尼迪号”原定2025年交付,如今推到2027年;三号舰“企业号”更是延后至2030年。
除此之外,新一代“星座级”护卫舰、弗吉尼亚级攻击核潜艇的建造周期也普遍延长了两到三年。老舰艇的状况更惨——“洛杉矶级”核潜艇“博伊西号”自2015年起就一直等维修,结果排了十年队也没轮上,现在预计要等到2029年才能重新服役。
如今,美国的造舰速度已经远远赶不上退役节奏,海军的舰队规模非但没有扩大,反而持续缩水。为了维持战斗力,老旧舰艇不得不超期服役,而这又进一步引发了各类事故。据统计,仅在今年,美国海军就发生了13起最严重的“A级事故”,其中就包括最近在南海接连发生的两起坠机。
也就是说,美国海军虽然仍顶着“全球最强舰队”的光环,但那光鲜的外壳下,早已经是锈迹斑斑了。
美国空军的状况同样不容乐观。平均机龄超过了32年,与“全球最强空军”的现代化形象格格不入。
B-52轰炸机63岁还在坚守岗位;机龄逼近30岁的F-15、F-16仍然是空军主力。新一代战机F-35本来被寄予厚望,结果在现实里却成了个烂摊子——造价高、维护难、故障频发,加之受到软件升级和零部件短缺拖累,2024年平均交付延迟238天。五角大楼自己都承认,F-35机群的任务可用率只有52%。更尴尬的是F-22,总数本就只有186架,却因备件“卡脖子”大批趴窝,实际可出动率也只有五成。
下一代NGAD项目因需求摇摆不定,今年9月份才宣布启动“F-47”原型机建造,首飞已经推迟到了2028年。雪上加霜的是,由于研发费用超支200亿美元,迫使空军只能削减“F-35”的采购计划堵窟窿,未来数年总订单几乎腰斩。这一进一出,让美空军“青黄不接”的局面更加严重。


更要命的是美国军工产能的萎缩。冷战时期,美国拥有几乎无敌的军机生产体系:波音、洛克希德、麦道、诺斯罗普、格鲁曼这些公司互相竞争,任何型号都能短时间内大规模生产。现在呢?麦道被兼并,格鲁曼几乎转型为太空公司,全美真正能生产完整战斗机的企业只剩洛克希德·马丁一家。
海军也差不多,冷战时期,纽波特纽斯造船厂、通用动力海军系统、伊丽莎白港造船厂等多家军工企业互相竞争,航母、巡洋舰、驱逐舰、潜艇几乎可以按需短时间内大规模生产。新舰研制与批量生产能力配合维护与升级体系,是美国海军始终保持全球远洋压倒性优势的关键。现在呢?全美真正能独立设计、建造、整合、交付完整航母或核潜艇的企业,几乎只剩下“亨廷顿·英戈尔斯”一家。
换句话说,美国军工体系已经失去了那种强大的生产能力。这不仅无法满足美军全球部署的数量要求,也拖慢了各种装备升级迭代的速度。就这样,美军曾经的优势在不知不觉中被抹平了。
与此同时,东方大国却在军事技术方面出现了井喷式的发展。
中国海军的舰艇总数已超美国。辽宁号和山东号完成远海作战训练,第三艘福建号已经完成了歼-35舰载隐身战机和空警600舰载预警机的弹射起飞,标志着中国航母编队已经具备了远洋作战能力。
空军方面,歼-20批量列装已经超过了200架。产能突破后2025年有望达370架,数量与质量全面压制“F-22”。在六代机的研发方面,成飞的“歼-36”与沈飞的“歼-50”验证机同日首飞,使中国目前成为世界上唯一同时拥有两型六代验证机在飞的国家。而随着中国在反隐身技术上取得突破,美国隐身战斗机和隐身轰炸机的突防优势也已经不复存在。


在导弹与火力投送上,中国远程反舰弹道导弹、高超音速导弹和多型巡航导弹的部署,正在迫使美军从“第一岛链”向“第二岛链”和“第三岛链”撤退。
解放军还正在加速构建“智能化、网络化、实战化”的联合作战体系。依托北斗全球厘米级定位、低轨卫星宽带、量子数据链和人工智能决策系统,把天基侦察、高空长航时无人机、分布式雷达阵、水下传感器和地面无人集群实时并网,形成了覆盖“陆 海 空 天 电 网”六维战场的感知、决策、打击闭环。已经初步实现了全域协同、秒级闭合的现代化作战能力。
中国军事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显著缩小了与美军在某些关键领域的技术差距,还在特定战场情境下对美军传统优势构成了现实挑战。
综上所述,俄朝在核力量方面迈出的“一小步”纵然是让华盛顿感到不安的因素,但东方大国在常规军事力量上跨出的“一大步”才是让他们感到恐惧的根源。
而这种两面夹击的情况,不仅加深了美军系统性的危机,也让美国政府产生了严重的战略焦虑。所以,为了不失去全球的霸主地位,美国也开始向朝鲜学习,拿“核武器”来维持对外的威慑。
原因也很简单:美军要在常规军力层面恢复曾经的优势是非常困难的。修建工厂、增加产能、修复供应链、培训技术工人——既耗时又昂贵,短期内还难以见到效果。相比之下,“核威慑”则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一次声明、一场试验的准备或实施,就能迅速影响盟友与对手的心理预期,迅速放大国家的威慑力。而这也是有些国家常常将核威慑当成以小博大手段的重要原因。


但真正重启核试验也绝非一句话就能实现——背后牵扯到技术准备、外交协调、国会批准、潜在风险评估等多重复杂问题。就算是一切顺利,也至少需要两到三年时间。而且,也不太可能做核爆试验,顶多是搞一些亚临界或运载系统试验。因此,特朗普所说的重启“核试验”,更像是在战略焦虑下做出的应激反应。
不过,在老羊看来,美国所谓的“战略焦虑”其实有些杞人忧天。因为它并不是切实的安全需求,而是根深蒂固的霸权心态在作祟 ——总想以武力威慑世界、以实力主宰他国,容不得别人发展得更快、更好。正是这种心理,让“重启核试验”成为一种虚幻的自我安慰。它不仅无法化解美国面临的现实困境,反而可能把世界再次推向核军备竞赛的深渊。而一旦大国之间的战略互信全面坍塌,美国也绝不可能独善其身。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特朗普“重启核试验”背后的战略焦虑,美国为什么不自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