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痛苦叫农村盖房,回不去又卖不掉,彻底沦为“不动产”
同学妈妈,一个很要强的女人。在农村花了50万盖了一个四层楼房。可惜的是房子还没封顶,人就因病走了,新房子一天都没住。小时候,我们村里基本是平房,后来家家盖起了两层小洋房,再后来三层成了标配。
四五层楼房就真的是在和别人比,让别人知道我家不穷,有钱!
可这些房子,大多空着。
01
孩子大了都不愿留在农村,没考上大学的,也都外出打工。在外面务工十几年,早就在外地买了房子、安了家。
孙子孙女还小的时候,老人还得进城帮忙带孩子,老家的房子又空下来了。
房子这种大物件,越不住人,老得越快。等孩子上小学了,老人回家住了,发现到处都是蜘蛛网、墙壁都有些斑驳,房子也不复当年风采。
城市里工作机会多,不论是孩子上学,还是医疗资源都是集中在大城市。
如今农村人的生活重心早已转移,更何况是外出闯荡的年轻人。只有逢年过节,才得空回老家住两个晚上。
既然如此,何必花那么多钱,盖一栋空置率这么高的房子?就因为要强?赌一口气?
02
因为和同学家关系比较好,我一直叫她阿姨。阿姨走了几年后,叔叔才五十多岁,一儿一女都在江苏打工,也安了家。
一个男人,独自守着四层空楼,怎么过日子?所以叔叔想找一个老伴。可女儿说这个房子是自己母亲辛苦盖起来的,不想让别的女人住进来。
后来这事成没成,我也不清楚。但如果真的有了新的女主人,那儿女恐怕更不愿意回来了,触景伤情。
农村虽然现在都是水泥路,可周边还是大片的农田。很多自建房子的毫无设计感,居住体验很差。
水电气也常出问题,尤其是冬天的时候,经常水管被冻住,要么冻炸掉。
周边的配套设置可以说没有,农村房产无法像城市商品房一样自由交易,自己宅基地不可能卖给外村人。
这几十万投进去,相当于被牢牢套住,成了“动不了的资产”。
农村的“小洋房”是不可能盘活的,因为没有景点、没有名胜古迹、没有青山绿水。
03
年轻人不愿意回来住,年迈的父母又无力打扫那么多房间。
我队友的父亲当年也是,执意花十几万在老家盖新房子。结果我老公买房子的时候,偏偏首付就差那十万,最后只能买套不尽人意的房子。
这样两代人之间的观念冲突,很常见。老一辈认为“落叶归根”,有房才有家。万一在外打拼失败了,好歹回来还有个落脚的地方。
但现实却是年轻一代“再也回不去的故乡”。
当然也有的小洋楼是年轻人张罗盖的。不知道当初执意在农村盖房的人,如今后有没有悔?
房子本不该成为人生的枷锁。最好的不动产,不是砖瓦水泥,而是我们能自由选择生活的能力和底气。
人生在世,活好自己就行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何必什么都要强、什么都要比呢? @元宝 放着看看都挺好的 我也村里盖了二层自建房,现在老人住着,以后儿子肯定不回去住了,我以后退休住的概率也不大,最终房子也是撂了[奋斗][奋斗][奋斗] 房子建在农村,人却在城市。农村除了动植物,人都没有几个了。房子孤独地立在那里,风吹雨淋,没有人的养护,最终也渐渐老去了,每年回去搞下卫生,又匆匆往城里去。宁住酒店也不住那里。 固定资产,定在那里 写这个文章的人应该是一个从来没有在农村待过的城里人,应该还是女人 中国南方农村,几十年后,如果能发展像欧美一样,房屋周围都是草坪,而不是杂草丛生,子孙后代是很愿意回去的,可能得50年后,现在还活着的人很多看不到了! 就算不住,放那看着,也也愿意在老家有一个房子。哪怕荒了,我也心安! 要尊重现实的基本存在,自然之道是不断循环往复的,环境是因时代而衍变,很多事态发展往往都是出于人们的意料之外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