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岁知名音乐人屠颖早晨发文,傍晚跑步突发意外离世!曾力挺王菲
早上,他把一张跑步机照片发上网,晚上,消息来了,人没了。你也许不记得他的名字,你一定会唱他的歌。张学友的《情书》,王菲的《天空》,张信哲的《过火》,辛晓琪的《味道》。他把旋律写进很多人心里,却没把自己留下来。刺得人说不出话。我只想说一句,强身不等于安全,真要命的那一下,往往发生在没人看见的地方。
他当时在广州,为齐豫的巡演做准备。演出主办很快发了公告,演出延期,一个冷冰冰的理由,团队成员突发意外。四个字,藏着一个人。名字叫屠颖,62岁。他才62岁。
有朋友说,他早上还去跑步机上流汗。是热爱,也是习惯。意外就卡在这之间。健身房那会儿没人,没及时拉回人,错过了黄金的那几分钟。被发现的时候,已经太晚。送医,通知家属,从台北飞到广州。家人来得及见最后一面吗,没人敢问。
有人证实噩耗。陈子鸿,说了四十五年老友。字短,心酸长。许常德也开口,他说,如果没有他的编曲,《如果云知道》就不会是那样,如果没有他,就不会有《天空》。他还说,最后一次见面是在屠颖开的餐厅。工作多,见面少,连告别都给突发抢走了。
你可能只在台上的焦点里找人,他更多站在台下。键盘手,音乐总监,排练时总是最后离开的人。台北小巨蛋的夜里,周华健把他介绍给全场,灯光扫过去,那是难得的一次被看见。更多时候,他把拍子放稳,把乐手拉齐,把情绪推上去,再退到黑暗里。
你再看那几首歌。张学友唱《情书》,字里发烫;张信哲唱《过火》,一点一点失守;王菲唱《天空》,收着力的轻;辛晓琪唱《味道》,苦从喉咙过。你说这些是歌手的风格。是,也不是。背后有人在铺路,有人在调光,有人在安排那一点点停顿。屠颖在,对的人唱对的歌,过去就成了经典。
这几年,屏幕另一边一直在告别。许绍雄,甄志强,冯淬帆,一个一个走,来不及反应,就又一个名字暗掉。人们说岁月无情。我们总指向舞台最亮的那块。可真正扛住一整台演出的,常常是那些没被记住的人。他们熬夜,他们背负,他们排每一个细节的错与对,最后却把掌声让给前面。
我想起公告里的“延期”。多像止血贴,贴上就以为没事了。明天的乐谱还在,键盘的位置也在,排练表不会空白。只是那双最熟练的手不在了。第一拍谁来按下去,没人敢先伸手。这个空位,会比任何告别更安静。
舞台不等人,意外也不等人。
他这趟是跟着齐豫跑演出。巡演常常是另一种生活,城市换,酒店换,演出地换,日程被压扁。白天健身,晚上走台,半夜改东西。人到这个年纪,还把自己往前推,不是为了证明有多能,是因为有人指着他的名字说,放心交给他。他就去做了。
有人说,这就是命。话很轻,事情很重。命不命的先放一边,多一个人,多一双眼,多一条安全绳,可能就不是今天这个结局。跑步机有安全夹,健身房有巡查,团队里有同伴互看一眼,都是命的另一种走向。不是寻找谁的错,是承认我们常常把最普通的风险,夹在忙碌里忽略了。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偏偏是他。这个问题永远没有答案。可有一些可以做的事,摆在眼前。巡演要有应急流程,健身房不该长时间无值守,同行之间要有彼此的备份。不是写进纸上的那种流程,是落到手上的那种动作。把冷冰冰的四个字,变成具体的人在场。
也有人问,为什么我们现在对死亡这么麻木。不是麻木,是来不及。今天一个,明天一个,系统还没反应,心已经学会了关门。你看评论里,人们把他做过的歌,一首一首贴出来。这不只是怀念,这是补课。我们在补认识一个人的作业。补到才发现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是另一个人的工作成果。
我不想浪漫化这件事。没有浪漫,只有事实。他早上发了跑步机,晚上离开。他在为演出做准备,演出改期。朋友发文,歌手沉默,家属奔丧。台上会继续亮,台下也会补上一个新的名字。乐队会继续,巡演会继续,歌会继续。人没了,余波会很长,听歌的人会记住一种“空”。
也得说一句,别只在丧事里记住幕后。你听到的歌,是很多人的手搭在一起;你听不到的名字,也许才是那个结构的骨头。一个行业的尊重,不是在发噩耗时刷屏,而是在平时把名字写全,在介绍里把人叫出来,在合影里叫他站中间。
别把这一切交给时间去冲淡。时间只会把我们都带走,不会替我们补功课。你可以把他的名字念一遍。屠颖。把你听过的歌,再听一遍。你会发现,熟悉的段落里,有一个人站在那里,举起手,给你打了一个你没听到的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