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erzhzh 发表于 2025-11-1 23:00

在北京马拉松谈论「我们」时,到底是在谈些什么?




作者 | 付能量
图片 | 北京马拉松、径燃非凡




「都说北京马拉松的鸣枪起跑,意味着中国马拉松赛季的正式到来......」


当3.2万名跑者因「国马」齐聚北京,这条串联着红墙、蓝天与秋叶的赛道,承载的早已超过了赛事的距离。纵观北马发展史,它更是四十余年里「赛事」与「跑者」双向奔赴的情感记忆。


今年,北京马拉松的主题「我们的北马」,提出了「北马是谁?」和「我们是谁?」的拷问。它的回答,更诉说着一场跨越岁月的共生之旅。









北京马拉松,从来不是一个冰冷的赛事名称。


它是跑者心中的「国马」,是城市名片的具象化展现,更是一代中国人关于热爱的集体记忆。从1981年的蹒跚起步到如今的全民沸腾,它用四十余年的光阴,长成了中国马拉松最动人的模样。






1981年9月27日,首届北马悄然启幕。


那时的赛事,还很难用「我们」来进行指代。彼时,北马只是服务于86名精英运动员,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选手们从天安门跑向工人体育场。


或许大家都从未想过,这场当年的「小众赛事」会成为日后千万路跑爱好者的年度期盼。


回溯到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全民参与的大门。这一时间节点,恰与北马的发展轨迹形成深刻呼应。


2025年回看北马来时的路,以《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为时间节点,今年是整整第30个年头。






「小时候觉得跑步是运动员的事,后来身边跑步的人渐渐多了,北马也一年比一年火爆。」这不仅是张先生的个人感受,更是广大跑者的缩影。


北马的蜕变正是全民健身理念落地生根的生动注脚—— 当「为健康而跑」取代「为荣誉而跑」,马拉松赛道便成了普通人践行全民健身的最佳舞台。


从天安门广场的庄严肃穆出发,穿越奥林匹克公园的秋色活力,最终抵达 「鸟巢」的荣耀终点,整条赛道便是一场古今交融的城市漫游。


今年,北京马拉松的赛事路线发生了细微调整,新增「冰丝带」路段的巧思,使得北京马拉松成为全球唯一能够串联夏奥、冬奥场馆的马拉松赛道。


那一年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共斩获100枚奖牌,位列奖牌榜首位,成为奥运史上首个登上金牌榜榜首的亚洲国家。


十余年后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中国代表团又以9金4银2铜的成绩位列金牌榜第三,创下1980年参加冬奥会以来的历史最佳战绩。





在这条无数次见证历史的42.195km荣誉赛道上,创造历史的「我们」即将再次起航。


马博会现场,李女士表示:「小时候在路边无意中看到北马,自己懵懵懂懂,对马拉松没有概念,只是单纯地羡慕那些奔跑的身影;如今自己来到这里,才懂这是刻在骨子里的向往。」


每年秋天,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银杏总能带给无数跑者最诚挚的祝福。当秋风吹拂过树梢,金色的银杏叶与马拉松完赛奖牌,都在为跑者加冕。





「不问出身,不问成绩,只要你敢站上赛道,就是英雄。」这句话,道尽了「 国马」的胸襟。


它早已超越竞技本身,成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象征 —— 挑战自我,永不言弃。









想要把拥有四十余年历史的「北马是谁?」进行精准概括,绝非一件易事。但通过解读「我们是谁?」或许能够为我们带来新的视角。


人民是历史的见证者和创造者,北马同样如此。


赛场内外,无数的「我」汇成了「我们」。除了跑者,「我们」还涵盖了志愿者、医护工作者、后勤保障人员、媒体记者、赞助商等等。





如果放眼整个社会层面,从全国各地的跑者落地北京开始,围绕着跑者所运行的「我们」覆盖了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无数人共同书写新的篇章。


去年,来自北京体育大学的王同学就已经经历了一次北马的赛事志愿工作。


作为赛事志愿者,当北京的天还在沉睡,王同学就已经和团队小伙伴们早早起床,在负责人的带领下跟着大巴车来到赛道补给点。


看似简单的工作,想要做好也需要总结出门道。


「如果只是前面的精英运动员,反而不需要格外关注。但随着大部队到来时,如何能够尽快把水、能量胶给到跑者,而且是一波接着一波的跑者,这个是我们需要提前做好准备的。」


因为比起单纯的休闲慢跑,参与马拉松需要跑者进行为期数月的训练,从制定计划、控制饮食、报名抽签、奔赴北京;时间、汗水乃至情感的投入,都不是能够轻易衡量的......


王同学认为,虽然赛道补给不可能做到为每位选手都提供「严丝合缝」的保障,但或许多一次伸手,多一次帮助,都会为跑者留下宝贵的回忆。






因此,是把志愿者当做一种工作,还是一种责任,产出的结果是截然不同的。


不仅是赛道补给志愿者,医疗保障人员李医生带着急救包跟过四届北京马拉松。「我的任务不是追求成绩,而是守护赛道上的每一个生命。」



在他看来,自己存在的意义便是 「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让更多人安全完赛,享受奔跑的快乐」。


如果你没有参与,你便不会了解大众的切身需求。


在赛事的运营层面,为了缓解 「如厕焦虑」,今年北马的移动厕位增至1449个;为了提升完赛体验,赛事延长了170米完赛动线,扩大取衣区;为照顾特殊跑者,设置专属的集结区和补给通道......


马博会的活动现场,小张购买了北京马拉松的周边文创产品,除了冰箱贴还有一款祈年殿样式的「加油铃」,这是她首次为「热情买单」。


手机镜头里,她用视频拨给「未中签的朋友」,问他想要哪款加油铃。虽然没能站上跑道,但仍然阻挡不住「我们」的热情。





「赛道刚好路过我们家旁边,有身边的朋友中签了北马,到时候我们会去现场给他加油,这个加油铃是时候派上用场了。」

朋友圈里、小红书上、赛道两旁,每一个赛场内外为北马欢呼的普通人。北马从来不是跑者的独角戏,而是全民共享的城市节日。


「看着他们奔跑的样子,自己也浑身是劲!」市民李阿姨笑着说,她的儿子今年也参加了北马,「虽然他跑得不快,但在我心里,他就是最棒的。」










「北马」与「我们」,从来不是单向的奔赴,而是一场深度交织、共生共荣的情感羁绊。


赛事给了「我们」梦想的舞台、精神的寄托,而 「我们」的热爱与坚守,让北马从一场赛事,长成了一种文化,一种信仰。


对于「我们」而言,北马早已超越了赛事本身,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青春的见证,是成长的勋章,是情感的寄托。





「十年前的北京马拉松,我就有参与其中。北马就像一位老朋友,见证了我的每一步成长。」 


每年秋天,张先生都会提前开始期待,「看到报名通道开启,我就知道,属于我的秋天来了。」


四十余年来,北马见证了中国全民健身事业的蓬勃发展,从最初的「专业赛事」到如今的「全民参与」。它的变迁,正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生动缩影。


「跑马拉松时,我常常想生活中的困难,比起42公里的马拉松,又算得了什么?」 张先生表示,北马教会他的是 「直面挑战,永不言败」。




所以想要回答开篇这个问题,「北马」是谁?它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图腾;「我们」是谁?「我们」是「北马」最温暖的底色。


或许,这些只是对「我们的北马」碎片化的诠释。想要探寻终极答案,我们仍需回到赛道之上。





那是一场永不落幕的热爱,是一段跨越时光的羁绊,是每一个 「我」用脚步、用坚守、用热爱,共同书写的生命史诗。


而这场史诗,明天即将起航…...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在北京马拉松谈论「我们」时,到底是在谈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