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中俄大项目,俄罗斯转头找印度合作:这次轮到谁当了冤大头?
10月底,就在普京即将出访印度的前夕,俄罗斯联合航空制造集团(UAC)与印度斯坦航空公司(HAL)突然宣布签署谅解备忘录,计划在印度共同制造一款名为SJ-100的双引擎通勤客机。消息一出,立刻引发外界警觉——因为就在不到两年前,俄罗斯刚刚单方面宣布退出与中国合作的CR929宽体客机项目。而这一次,俄罗斯转身与印度合作,技术是否成熟、产业链能否落地、合作逻辑是否站得住脚,全都悬而未决。
值得追问的是,这场“联合制造”的宣布,究竟是一次技术主导型的再尝试,还是一次外交场合下的权宜之计?
回顾CR929从合作到分手的全过程,可以看出,中俄双方从一开始就并非完全志同道合。中国看重俄罗斯在复合材料、总体设计上的经验,俄罗斯则希望借助中国的市场和资金实现自身技术商业化。
项目初期,中方寄望通过合作补齐关键短板,俄方则试图在发动机等核心环节保有话语权。但这一架构在现实中并不稳固。尤其是在俄乌战争后,俄罗斯航空工业遭遇西方全面封锁,对CR929反而构成拖累,项目推进受阻,信任基础也随之坍塌。
C929的独立推进
CR929“解体”之后,中国商飞迅速将项目重命名为“C929”,全面推进自主研发,标志着中方在民用航空领域完成一次彻底的技术与产业“战略脱钩”。
据商飞规划,C929将在2030年实现首飞,2045年前交付逾千架,成为继C919之后,第二个完全自主构型的大型干线客机平台。不同于C919在航电、起落架等关键部件仍依赖外部合作,C929将进一步整合国产化率,并围绕“主制造商+国产供应链”的模式构建更可控的生态闭环。
彭博社曾援引业内人士分析称,中方之所以坚决中止与俄方的深度联合,是因为CR929若继续以“中俄合资”形式存在,将成为未来产业链的“风险敞口”。尤其是俄方PD-35发动机项目在资金冻结与原材料断供下研发严重滞后,中方不仅无法获得成熟产品,反而可能拖累全局进度。
在CR929前期阶段,俄方一度主张“俄方负责总体设计、中方负责资金和市场”,但中方早已具备通过C919积累的型号研制、工程验证、适航认证经验,完全有能力独立掌控C929全流程。这一次,从角色到心态,已经完成彻底转变。
与印度签约的意义与风险
2025年10月,在普京准备赴印访问前夕,俄罗斯联合航空制造集团高调宣布与印度斯坦航空公司签署合作备忘录,将联合开发一款可搭载100名乘客的SJ-100双引擎窄体通勤客机。消息一出,立刻引发外界对“中俄项目失效、俄印补位合作”的联想。
但这笔合作,更多是政治姿态而非产业现实。SJ-100原型为苏霍伊超级喷气式客机(SSJ-100),曾试图打入全球支线市场,却因零件维护困难、售后体系缺失而销量惨淡。即便如此,俄方仍将其作为与第三国合作的“出口型号”,这次落点是印度。
印方也有自己的考量。印度长期试图构建本土民航整机能力,但进展极为缓慢。斯坦航空公司虽曾主导“光辉”战斗机项目,但在民用领域几乎无实质产出。俄方此番提议,无异于向印度兜售“飞机平台+技术授权”的方案,而印度更希望获得“核心技术+制造体系”的准入。
印度主流媒体《印度斯坦时报》与《Business Standard》均对这项合作表达审慎态度。评论指出,俄印之间技术联合历来合作效率低下,曾被寄予厚望的FGFA五代机联合开发项目便因主导权、成本与进度分歧最终流产。
如今,这一轮俄印“造飞机”的口号,更像是俄罗斯在失去中方平台后的一种外交宣示。技术现实并不支持两国短时间内完成可靠机型开发,尤其在俄罗斯自身都陷入产业困局的前提下。
俄罗斯真正想要什么?
回看俄罗斯在中断CR929后的动作,无论是对中方暗示“仍愿意作为供应商参与”,还是对印方抛出“合作开发平台”的橄榄枝,其核心逻辑其实一以贯之:保住国际航空产业的话语权,哪怕只是形式上的。
对俄方来说,无论是PD-35发动机技术、复合材料机翼结构,还是航电系统集成能力,在过去确实有一席之地。但自2022年起,这些技术的更新进程已经明显滞后。一方面源于制裁下的研发断链,另一方面则是缺乏稳定市场推动。
从这一意义看,俄罗斯所谓的“联合制造”,更像是对外寻求融资与参与通道的变相招标,其实质是试图将“尚未成熟的技术资产”变现。但无论是中国还是印度,对于“合作”的定义早已发生分歧:前者追求主导权与完整系统集成能力,后者则希望绕过平台直接吸纳技术核心。
现实是残酷的。PD-35至今未完成适航认证、俄制航电系统长期依赖进口、航空铝材与复材供应受限……俄罗斯航空工业已难在全球范围内提供可信赖的整机解决方案。此背景下,所谓“国际联合”更像是姿态大于实质。
俄印被困于低效的联姻幻影
CR929的结束,既是一次项目终结,也是一场权力再分配。中国借此完成对俄航空工业的战略脱钩,全面转向自主构型、技术整合与平台主导。C929计划正稳步推进,其核心价值不只在于能否对抗波音、空客,更在于背后代表的“制造体制再构建”。
而俄罗斯,在西方彻底封锁、东方主动脱钩的双重夹击下,只能将“出口技术”与“寻求合作”作为自保手段。但合作对象从中国变为印度,意味着其平台价值已从“主机设计方”退化为“技术外包方”。
至于印度,尽管愿意承接这场合作,但制度基础、产业能力与政治信任的缺口,决定了它无法支撑一项真正意义上的整机开发工程。联合制造最终可能变成联合报废,“谁坑谁”或许并无悬念。 估计够呛[哈哈] 让他们搞吧,我们拭目以待! 其实中俄应该找时间坐下来好好谈一谈,俄罗斯缺钱是事实吧!但也有一些好东西是中国需要的!比如近期俄罗斯造了一架较好的客机,是不如容客和波音的好,但其发动机还将就吧,中国可花钱将生产线全买过来继续改造!也许几年后即可达到C919发动机需求的水平了。不用在航发上再看美欧脸色了! 还是中国人聪明,该断就断,免受其乱!俄罗斯现在的处境,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同他掺和在一起,只有自找麻烦和苦吃,拖累自己,别无好处!有困难可以支持,合伙做生意,就免了! 国家发展,教育为本,科技为先,稳定为要。教育是百年大计、千年大计、万年大计,必须实行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完全义务教育,紧跟时代潮流,为国家培养各类高精尖的社会急需人才! 目前形势,中俄两国一定不能被美国分化瓦解离间! 既然是冤大头我们为什么事先还要去和他们谈项目的合作呢? 所以我们再不能用自己的满心的真诚和真金白银, 甚至热血和生命去交朋友! 俄罗斯现在想要的是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