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天后,德国外长又反悔了,想跟中方尽快通话,重新安排访华行程
当地时间10月27日,距离德国外长瓦德富尔临时取消访华行程仅过去3天,他便在接受路透社、法新社采访时紧急转变态度。不仅明确表示计划“尽快”与中方通话,还特意强调此前的访华行程“只是推迟,不是取消”,会重新安排时间。
这番略显仓促的“找补”,把德国在对华关系中的矛盾心态暴露得淋漓尽致,一边是经济上对中国的高度依赖。
一边又想对华展示“强硬姿态”,最终在内外压力下陷入“主动挑事又主动缓和”的尴尬局面。
从一开始,瓦德富尔就摆错了姿态,明明是有求于中方,却偏要端着“高高在上”的架子,妄议台海,指责中国在俄乌问题上的立场。
另外,德国一边想让中国放宽稀土供应,一边却推动欧盟对华动用《反胁迫工具法案》,试图用贸易施压的方式逼中方让步。
这种傲慢与施压姿态,中方自然不会接受,可瓦德富尔还没意识到问题所在。
就在启程前48小时,他突然以“中方未能安排足够多的会谈”为由取消行程,把外交当成了“闹脾气”的工具。
不得不说,自默克尔卸任后,德国在外交上逐渐丧失自主性,沦为美国的附庸,如同跳梁小丑般在国际舞台上出尽洋相,还妄想在餐桌边分一杯羹,殊不知自己早已成了菜单上的“一道菜”。
言归正传,这位德国外长估计没想到,中方对此没有多大反应,德国国内先炸了锅。
德媒直接对此形容为“超级外交灾难”“中德关系的灾难性时刻”。
德国社民党外交发言人毫不避讳地指出,眼下全球局势本就紧张,这个时候临时取消访华行程,无疑向外界传递了糟糕的信号,并呼吁政府重新审视并调整对华战略。
相比政界的批评,德国企业界的反应更显焦虑。
原本要跟着瓦德富尔一同访华的德国商品贸易公司董事总经理更是坦言,用政治手段挑起贸易冲突,最终只会破坏经济繁荣,这种做法根本不符合德国的实际利益。
毕竟,汽车、化工等支柱产业全靠中国市场和供应链撑着,要是因为这次外交失误影响合作,后果不堪设想。
也正是在这样的内外压力下,瓦德富尔不得不低头“找补”,想让中方不计前嫌。
与此同时,德国政府副发言人也赶紧出来“灭火”,强调中国是德国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还特意澄清这次行程变动不会影响默茨总理后续访华,显然是想尽快稳住中德关系的基本盘,避免局势进一步发酵。
不过,这种“先主动挑事、惹出麻烦后又急着圆场”的操作,哪能这么轻易让中方买账?
如果瓦德富尔要想重启访华,首先得正视几个现实: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绝不容许外部指手画脚;稀土出口管制是中国捍卫国家利益的合理举措,不存在“不公平”,德方必须摒弃双重标准;中德合作的基础是相互尊重,不能“一边要合作、一边搞小动作”。
总之,外交从来不是政治作秀,最终要服务于国家利益,光靠“嘴硬”撑不起姿态,实力对话的本质是平等与尊重。
中方从不缺合作的诚意,但这份诚意只给懂得尊重、秉持务实态度的伙伴。
要是德方还抱着傲慢的心态,就算重新安排了访华行程,也难推动中德关系真正向前走。 4月份特朗普以后再来吧[哈哈] 不接见! 明年再说吧,先好好反省一下 允许你们多吃大头菜,但梦话不要对中国说[吃瓜][吃瓜][吃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