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gfirefly 发表于 2025-10-30 07:04

封杀升级!美国对华为、海康威视实施技术性补封,意欲何为?

作者 | 蓝血创作组
 来源 | 蓝血研究(lanxueyanjiu)
投稿 | lanxueziben(微信)
培训咨询顾问招募 | lanxueziben(微信)


 该图片属于AI生成
蓝血私塾  点击进入>


2025年10月28日,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以3:0全票通过新规,对“受管制清单”(Covered List)实施技术性补封,旨在进一步阻断已被认定对国家安全构成不可接受风险之通信设备及其组件进入美国市场。相关设备主要涉及华为、海康威视等与中国存在密切关联的实体,美国评估其存在被用于情报搜集、网络入侵或其他危害国家安全活动的潜在风险。这标志着美国对特定中国通信和安防企业的限制进入了一个“清零”的新阶段。


此次新规的核心在于建立“回溯机制”,允许FCC对已获证但后续被列入清单的设备实施禁令;同时,封闭“模块发射器”漏洞,禁止清单企业生产的射频模块作为关键组件装入其他合法授权产品。这些措施的目标是彻底阻断华为、海康威视等企业的设备及其零部件进入美国市场,实现事实上的“零流通”。




这种持续、系统性的监管升级并非孤立事件,而是美国政府自2018年以来,针对中国科技企业实施的“多层次、逐步收紧、全链条限制”体系的最新体现。从《2019财年国防授权法》(NDAA)首次以法律形式禁止联邦政府采购,到商务部将企业列入“实体清单”进行经济制裁,再到FCC通过“拆除与替换”规则实现“去旧”,以及此次将管制范围扩大至零部件、回溯授权和认证实验室,其步步为营的策略清晰可见。


时间节点
关键措施
限制范围与特点
2018年
NDAA 889条禁采
法律起点:针对联邦政府采购和合同。
2019年
实体清单;USF补贴禁令
经济制裁:切断美国技术供应和联邦资金支持。
2020年
认定国家安全威胁;“拆除与替换”规则
从“禁新”到“去旧”:首次要求拆除已部署设备。
2021年
公布“覆盖清单”;扩大至全美市场
监管泛化:从政府补贴项目扩大到全美市场。
2022年
停止新设备型号认证;撤销运营商牌照
切断流通:切断设备进入美国的“出生证”和运营的“法律基础”。
2023年
禁止清单企业控制的实验室参与认证
供应链上游:切断产品在华获得美方认可认证的路径。
2024年
电商平台密集执法
扩大执法:从核心网络延伸至消费级产品。
2025年10月
“回溯机制”;封闭“模块发射器”漏洞
事实清零:实现对已获证设备和零部件的全面封堵。


这种全方位、无死角的持续升级,其动机远超单一的“国家安全”考量。它是一场美国在国家战略层面,围绕技术霸权、经济主导权和地缘政治竞争进行的三位一体的全面博弈。


01
首要动机
以“国家安全”为名的技术遏制


美国官方对管制清单的解释,始终围绕“国家安全”这一核心法律依据。FCC主席和其他官员反复强调,这些设备存在被用于情报搜集、网络入侵或破坏通信网络的“不可接受的风险”。然而,将“国家安全”的定义无限泛化,并将其作为遏制竞争对手的工具,已成为美国对外科技政策的显著特征。


“国家安全”的泛化与工具化体现在以下两个层面:


首先,从“网络安全”到“供应链安全”的跃迁。最初的管制集中在核心网络设备,但现在已扩大到终端设备、安防摄像头、甚至嵌入第三方整机的零部件和射频模块。这种全链条的管控,目标已不再仅仅是保护单一网络,而是要实现整个美国通信设备供应链的“去中国化”。通过切断关键技术和市场,美国试图在5G、人工智能、安防等前沿高科技领域,迟滞中国科技的自主发展和全球扩张。管制措施的精准性,如针对华为昇腾、海康芯片的禁令,显示出其对中国科技生态的深入了解和定向打击意图。


其次,法律与技术的协同。FCC作为技术监管机构,其专业权限被充分利用。它通过对型号认证(Equipment Authorization)和射频模块的技术性补封,配合国会立法(NDAA)和行政命令(实体清单),构建了一个难以规避的监管闭环。这种技术性与法律性的结合,使得管制手段更加隐蔽且难以在国际贸易法框架下直接挑战,从而有效地将“国家安全”转化为技术壁垒。


02
经济动机
企图实现经济利益再分配


在“国家安全”的表象之下,是美国维护其经济主导权和重塑全球产业链的深层经济动机。


管制措施客观上起到了市场保护的作用。通过将中国主要竞争对手排除在美国市场之外,为美国本土及盟友企业(如诺基亚、爱立信等)腾出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尤其是在高价值的5G基础设施和美国政府采购市场。这符合近年来美国愈发高涨的经济民族主义趋势。


更具战略意义的是,美国正试图构建一个以其为中心的“清洁网络”商业生态。通过推动盟友和伙伴国采用“可信赖”的设备,美国旨在实现经济利益的再分配,并巩固其在下一代技术标准和供应链中的核心地位。管制清单的“回溯机制”和“零部件”禁令,直接打击了全球供应链中第三方企业使用中国零部件的意愿,这并非仅仅针对几家中国企业,而是加速全球产业链的“去风险化”或“脱钩”进程。通过制造不确定性和增加合规成本,迫使全球制造商将生产和研发环节转移,从而达到产业链回流或转移的目的。


然而,这种做法的代价也十分明显。美国企业界,包括半导体行业,已表达担忧,认为出口管制损害了其营业收入,并可能拖累后期的研发投入。同时,高额成本最终将转嫁给美国消费者和运营商。例如,有分析指出,西方实验室认证费用比中国高出30%至50%,而“拆旧换新”的成本,尽管有政府补偿,但仍是对市场效率的巨大扭曲。这表明,美国政府愿意牺牲部分商业利益和市场效率,以实现其更高的战略目标。


03
地缘政治动机
构建技术联盟与争夺国际规则制定权


管制清单的持续升级,是美国地缘政治战略的有力工具,旨在构建技术联盟并争夺国际规则制定权。


美国将科技管制作为一种地缘政治筹码。通过“技术联盟”策略,如与欧盟在贸易框架下的协同,以及在印太经济框架(IPEF)中的布局,美国试图拉拢盟友,共同在关键技术领域对中国进行排挤。这种策略的核心是体系化地争夺结构性技术权力,包括高技术供应链、数字基础设施、技术标准和技术规则的制定权。


动机维度
核心目标
关键手段
战略影响
国家安全
确保关键基础设施“清洁”;迟滞中国科技发展
泛化“国家安全”概念;法律与技术协同(FCC认证、实体清单)
形成技术壁垒,实现供应链“去中国化”。
经济主导权
维护市场份额;重塑全球产业链
市场保护(为美欧企业腾出空间);“去风险化”加速产业链转移。
经济利益再分配,巩固美国在下一代技术中的核心地位。
地缘政治
构建技术联盟;争夺国际规则制定权
推动盟友协同;单边主义和长臂管辖;价值观竞争。
国际贸易体系碎片化,形成“非中国”技术标准体系。


此外,这种单边、泛安全化的管制措施,对以WTO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系构成了严峻挑战。美国通过国内法(如NDAA)和行政权力,将本国的安全标准凌驾于国际贸易规则之上,试图重塑全球贸易和技术合作的“新规则”。同时,将技术竞争与意识形态挂钩,宣传“民主技术”与“威权技术”的对立,为其管制行为披上道德外衣,争取国际社会的认同,这也是其地缘政治竞争的一部分。


04
一场结构性、持久性的“技术冷战”


美国“管制清单”的持续升级,是其技术霸权、经济利益和地缘政治三位一体战略的必然体现。它不再是针对单一企业的贸易摩擦,而是上升为一场结构性、持久性的“技术冷战”。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这意味着必须正视“零流通”的严峻现实,加速进行供应链的“压力测试”,寻求关键技术的替代方案,并考虑在不同市场采用不同的技术生态以规避风险。


对于全球而言,这种管制升级正导致产业链的碎片化、技术标准的进一步分裂以及全球贸易成本的上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已对此表示担忧,认为出口限制措施的卷土重来,是对以规则为基础的贸易体系的重大挑战。


展望未来,这场战略博弈将是长期的。中国企业和政府的应对策略,需要立足于科技自主、供应链韧性和国际合作的多元化。只有在核心技术上实现突破,才能从根本上抵御外部的系统性风险,并在未来的全球技术格局中占据主动。
▼▼▼

com2 发表于 2025-10-30 09:44

谢谢楼主分享!

yzszh64 发表于 2025-10-30 11:39

感谢分享。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封杀升级!美国对华为、海康威视实施技术性补封,意欲何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