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炜戳破青训遮羞布!6年20场球 多少苗子还在单机练球?
“张庆泽是块4号位好料,但6年就打20多场比赛,太可惜了。”新疆队主帅刘炜的采访如是说,中国篮球青训的沉疴再次暴露。这位身高 2 米 07 的内线新星,既有出色的速度,又具备一定投篮能力,本应在最该涨球的年纪野蛮生长,却陷入了 “无赛可打” 的尴尬困境。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新疆队已是CBA青训领域的标杆。此前连续两年拿下青年联赛冠军、今年 U21赛事在失去多名主力后仍斩获季军,这样的成绩单足够亮眼。可连标杆球队的青年球员都面临比赛荒,其他队伍的青训窘境可想而知,这显然不是张庆泽的个人问题,而是整个青训体系的系统性贫血。
同样被球迷寄予厚望的冯傲,作为被明确培养的1号位,冯傲这两年的进步有目共睹。这份成长背后,离不开国青队的淬炼,在这里,他每年能参与30-50场国际赛事,攻防两端的能力在实战中飞速打磨。反观张庆泽们,在俱乐部青年队里深陷 “训练 - 等待” 的循环,6年的比赛总量,甚至不及国青球员一年的场次。
前国手张庆鹏曾一针见血地指出:“青少年比赛太依赖身体天赋,有球技巧全靠练,没有实战打磨就是纸上谈兵。” 他见过太多像张庆泽这样的苗子,在 “单机模式” 的枯燥训练中,慢慢消磨掉本应闪耀的灵气。
张庆泽和冯傲的差距,本质上是青年球员 “比赛荒” 的缩影,问题根源藏在赛事体系的断裂处。尽管篮协早已推出CBDL发展联赛,本赛季也分三阶段办赛21场,但赛事仅覆盖部分球队,对于全国数百名渴望实战的青年球员来说,这样的规模远远不够。更关键的是,赛事衔接出现了明显断层:小篮球赛事虽能覆盖百万青少年,可 14 岁以上的过渡阶段赛事严重缺位,职业青训与校园篮球始终像 “两张皮”,难以形成合力。
在这样的困境下,国青男篮每年的国际赛事量甚至比国家队还多,冯傲们正是靠着这份 “额外补给”,才没被比赛荒耽误成长。可全国能进入国青队的球员终究是少数,更多像张庆泽一样的潜力股,只能在俱乐部的板凳上苦苦等待机会,空有天赋却无处施展。此前名气很大的网红柯冉,华丽的球风吸引了不少球迷,而他的一身本事正是在新疆青年队三队练出来的,日复一日的练球却没有比赛打,最终柯冉选择退出新疆青年队。
要破解这种困局,恰恰要回应“把池子做大” 的呼吁,必须让年轻人打够比赛,才能真正夯实篮球根基。这需要打通三层关键堵点:首先要扩大 CBDL 赛事规模,让每支CBA青年队每年更多参与实战;其次要深化体教结合,打破职业青训与校园篮球的壁垒,让校园球队也能参与U系列赛事,共享资源与舞台;最后还要借鉴 “小篮球” 的推广经验,建立起覆盖 14-20 岁的阶梯式赛事网,让每个阶段的球员都有球可打。 青训苗子:练得苦,打得少,像极了我的健身卡 谁来做?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