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瀚森增重4公斤 会有什么影响?
自从宣布专注训练放弃亚洲杯之后,咱们杨瀚森就开始“闭关修炼”完全销声匿迹,也没个信儿,开拓者官推发了一张杨瀚森的球衣并配文写“我们把这件球衣带到了千里之外”,感觉多少也有点像是“日日思君不见君”。
前几天,杨瀚森终于晒了几张训练照,像旅行青蛙终于寄了一张照片。
更有意义的一个消息是,有记者报道称,杨瀚森长肉了,从118公斤增长到了122公斤。增重4公斤,对杨瀚森会有什么影响?此前约基奇啊东契奇啊等人都被念叨着要减重,杨瀚森怎么反而增重呢?
其实啊,在科学上,增重与否的“重量”并不重要,体重和跑跳等运动表现没有什么相关性,真正重要的是增重的“质量”——说白了:要看增重的究竟是肌肉还是脂肪。最典型的指标就是体脂率,体脂率和运动表现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
而快速增重往往增长较多的是脂肪。
那一年增长多少比较合适呢?有个“权威人士”很有发言权——文班亚马曾对球迷科普:一年增长2%-5%是“比较自然的增长”。有消息称,文班亚马今年从106公斤增长到了111公斤,正好将将不到5%,知行合一!
这么看的话,杨瀚森一两个月就增长了3%?会不会太快了呢?
这里也需要考虑到:球员迈入联盟的第一年往往会有一个快速的体重增长。一方面,对抗强度会陡然提升,另一方面,比赛一下子会非常多,体力消耗极大,哪怕是被认为“15岁就能打职业”的詹姆斯在新秀赛季都表示“后半赛程喘得厉害”。突然进入NBA可算不上什么“自然”情况。
增重的门道还不止“增肌减脂”,还要考虑:增的究竟是哪里的肌肉。
一方面,核心肌肉当然是重要的,也就是腹部和背部,不必多说;另一方面,对于大个子球员来说,他们的身体还与常人不同,身高臂长,生物力学的力臂更大——也就是说:同样情况下,大个子球员更难刹车、关节承压更大。
这意味着,他们需要让关节附近的肌肉“不成比例”的强韧,需要远远超过常人所需的程度,尤其是膝盖、脚踝和足弓位置的肌肉。
考虑增肌时需要具体到增长哪一块肌肉,这就是职业级的运动科学。
这还没完:增肌减脂还不全是好事呢。
虽然,体脂率和跑跳等运动表现呈负相关,体脂率越低、跑跳表现越好,但篮球并不只是跑跳,还有激烈的碰撞——而脂肪恰恰对于缓冲碰撞有帮助。
这很好理解:脂肪就是个垫子,脂肪太少的话冲击力会直接作用于肌肉和骨骼,容易形成挫伤。
嘿,要增肌减脂,但减多了还不行。
而且,这和假想敌也有关系呢。比如,如果以文班为假想敌,那体重就没必要很大,对抗也不会很激烈,反而需要灵活性,减重减脂多多益善;可如果以约基奇为假想敌,那体重就是必需的,对抗少不了,约基奇自己都每场比赛双臂通红,对手肯定也轻松不了。
再想,如果球队战术是多打挡拆,那对于跑跳灵活性就更有需求;如果球员定位是多打低位,那就需要额外加练涉及横向推挤方向力量的肌肉……
每一块肌肉都对于球场表现有这样那样的影响,每一块肌肉的训练方向都需要做这样那样的取舍。
从以上这些咱们能看出来:增重,这可真是个科学技术活儿,像个外科手术似的那么精细,远不是一个重量数字所能概括的。
这也是为什么每个球队都有个庞大的技术支持团队,从营养、健身、拉伸,到训练方案、技术发展方向、球场战术配合等各方面协调配合。
咱们站在事外,了解有限,但能知道这里门道很深、要考虑的事情很多很细,就很好。剩下的呢,咱们相信专业的技术团队,尊重科学。
很快我们就能在季前赛的赛场上看到杨瀚森的特训结果了。
来源:NBA “体重和跑跳等运动表现没有什么相关性”————这样的话你都敢说敢写???!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