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fgdsg 发表于 2025-8-30 07:18

体谈 | 签字费在一点点害了CBA?最热的交易市场背后实则是悲哀结局?

撰文 | 于睿寅
编辑 | 小鸡
中国男子篮球,在2025年这个夏天有些过分“抢镜”了。这词用的当然主要是褒义——6月,杨瀚森选秀高顺位跻身NBA;8月,男篮非最强阵亚洲杯打出精气神;昨天,8月31日,即CBA新赛季注册截止日24点钟声响起之前,各支球队已经通过纵横捭阖、闪转腾挪,完成了可能是近年来休赛期规模最大、规格最高,也是最“疯狂”的一次格局大转变。
单是列出这些主角的名字,就能瞧出“疯狂”这个词用得丝毫不夸张。成功改换门庭的赵睿、崔永熙和张镇麟,这已经能凑出一条国字号的锋卫线;在他们旁边争不上C位的焦泊乔、姜宇星、赵率舟和陈国豪,也都是曾经能和国字号(甭管是三人制还是五人制吧)沾亲带故的骁将。更别提每年休赛期必成焦点的周琦,连续两年抢占头条之后,今年总算留在了北京,还不忘欢迎下两年前和他互换的赵睿——“村里来新人了!”

图说:赵睿打亚洲杯时说“北京队拼一拼还有希望拿冠军”,可转眼他就……
这算是在去年那个热闹的夏天(郭艾伦、周琦、陈盈骏等改换门庭)后,CBA休赛期交易的又一次全方位升级。再往前推个三五年,那时休赛期易主的“头牌”是王哲林、高诗岩,还算够得上国字号的分量。再往前追溯,像李根去新疆、苏伟回广东,都已经算比较大的交易了。以10年为期,CBA逐渐告别了头部球星轻易动不得这一体育局主导时代的特色,“大鱼”的游动变得频繁而不可预知,而背后的阴谋和阳谋,白钱和黑钱,也逐渐在公众的视野中变得透明——或者说,是我们觉得它透明。
这中间涉及的基本面无非三块——球队、球员和制衡两者的制度。球队方面,基于后疫情时代的整体气候,不差钱的豪门与容错空间极小的非豪门之间,分化出截然不同的两条生存路线,而巨额资金的落袋为安成为许多球队的上选;球员方面,受体制束缚更少而个人选择面更宽,职业球员将自身运动生涯黄金期“利益最大化”的考量变得无可厚非,且被普遍接受;制度方面,CBA工资帽、ABCDE类合同等制度作为姚明主席任期内联赛的主要规范化举措,在近5年内实施、试错,让交易和签约看似有了可量化的标准。
但业内外评判时也免不了“看人下菜碟”——过去几年国家队成绩糟糕,于是审视作为人才输送主阵地的CBA联赛,觉得空有热闹,全是问题;今年好不容易大赛成绩硬气了,道路曲折,前途光明,我们也总算可以比较理性、客观地评判愈发疯狂的CBA休赛期。它是否标志着我们的联赛正在建成更专业、透明、可持续的人才流动机制?以及,中国篮球是否终将受益于此?
热闹而频繁的大交易,以及神秘的“部分现金”
我们不妨先看看注册截止日之前一周,这几桩大交易涉及的球队、人物、钞票和措辞。
赵睿,从新疆队到北京队(相当于私企→国企,以俱乐部主要股东性质判定,下同),没有涉及其他球员的交易,亦未披露新疆队获得的现金或其他形式补偿。账面上看,赵睿放弃了D类合同并转签C类合同,新疆队大度放行且没有换来任何即战力筹码,看似都牺牲了相当一部分利益。于是,在“1.6亿转会费”“签字费+户口+房子”等传言甚嚣尘上时,北京队总经理张云松的回应是:“在遵守规则、坚守原则的范围内实现的,不会突破国企的原则底线。”

图说:张镇麟南下沪上,堪称久事男篮引进王哲林后最大的手笔
张镇麟,从辽宁队到上海队(私企→国企),上海付出的公开筹码是赵森和孙福恒两名年轻球员,并未附带“部分现金”或是其他交易条件。
崔永熙,独家签约权从广州队到广东队(私企→私企),广州队由此收获的回报是徐昕和“一笔可观的现金”,交易中还包含了广东队对徐昕的回购条款,所以性质基本算是租借。
姜宇星,从吉林队到辽宁队(私企→私企),吉林队由此收获的回报是赵率舟、刘雁宇永久转会,以及“部分现金”。
除此之外,另一桩涉及人数较多的交易是:广东、广州和北控三方:广东队得到焦泊乔,广州得到陈国豪、夏振锋、彰华非及“部分现金”,北控得到“部分现金”。
相当于上赛季常规赛的第三四五名全部直接参与此次人员大迁徙,更别提还有每年休赛期甭管是送人还是留人,新闻总少不了他们的上海队和广东队。换做以往,这个级别的交易只要有一桩,媒体的标题早就打出“撼动CBA实力格局”的噱头了。但是近5年来,尤其去年郭艾伦、周琦各自换队之后,如果那年夏天不发生个两、三场大交易,球迷都感到有些无聊了。

图说:崔永熙去了他小时候就梦想的球队,为广州队换回的是“部分现金”
另一个趋势是,在这些看似水到渠成的交易中“部分现金”扮演起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赵睿、张镇麟和崔永熙这3笔交易,至少从账面上看,双方的交换筹码是配不平的,于是并未公开数额的“部分现金”成了促成交易的万灵药,或是一个能装下任何形式利益交换的大箩筐。这其实也不是个新词,追溯过去5年CBA休赛期的大交易,“部分现金”堪称隐形的MVP。
譬如,2021年王哲林从福建队转会上海队,上海付出的公开筹码是区俊炫、施宇晨、2021年首轮6号签(福建选中黎伊扬)和“部分现金”。2020年范子铭从广州队转会北京队,北京队送出“部分现金”。2023年多米尼克·琼斯的优先签约权从吉林队送去新疆队,新疆队送出“部分现金”。
极少有把“部分现金”的具体数字放在明面上的,2022年高诗岩的交易算是一次例外。山东队为了获得“高铁”拿出了2500万转会费的真金白银,且当时报道专门提及“创辽宁男篮转会费历史新高”,数字有理有据。
当然,此处并非暗示所有未披露的“部分现金”都有黑箱操作、阴阳合同的嫌疑,有的可能只是双方达成默契,不便透露。甭说股东是国企的球队有纪检部门随时盯着了,就算私企,如此巨额的资金流向也不可能不审计,且立项划拨用途等难道绕得过董事会?并非要助长“阴谋论”,但要看到我们的联赛关键信息披露形式上变得更透明,但距离内容上的透明仍有距离。
靠“签字费”绕过“限薪令”?出重拳需要NBA式的敲打
如果说“部分现金”是部分CBA球队期望通过球员交易获得的实质性补偿,那站在球员立场,想要通过跳槽提高收入待遇,将自己并不算长的生涯黄金期利益最大化,在最近几年里碰上了制度层面的瓶颈,那就是CBA的“工资帽”和“限薪令”。从2019年颁布,最近5年正式落地实施,说通俗些就是限制各队的顶薪(D类合同)人数,以及顶薪球员的薪资上限。就目前而言,这个个人收入的天花板是年薪600万元。
也正是因为北京队已经有了周琦、陈盈骏和范子铭3份D类合同,赵睿放弃他在新疆队最后一年的D类合同后,到北京就只能签下3年的C类合同,C类合同的年薪上限是550万元。但从情理上判断,3年总计放弃150万元的薪资显然不是轻易能下的决定,而目前业内透出的口风是,赵睿一直想在一线城市打球、生活,所以愿意在收入上做出较大牺牲。自2023年夏天和周琦互换东家后,赵睿在新疆队2个赛季总计只打了35场常规赛,这似乎也解释了新疆队为何没有为难,做了这个顺水人情。

图说:赵睿面对网上针对自己的谣言经常亲自下场怒怼,这是2024年的一例
于是,“1.6亿转会费”“签字费+户口+房子”等未经证实的消息又一次冒头。这几乎是大牌球员改换门庭之后避不开的揣测,有些球迷脑补的宫斗剧中,甚至成了球员用来要挟和抬价的砝码。周琦过去2个夏天的各路谈判中,最夸张的签字费版本被传到了1.8亿;郭艾伦去年转会中被传的3000万签字费,也逼得广州队亲自下场发文辟谣。

图说:去年夏天郭艾伦转会广州队时,球队也就“签字费”传闻公开辟谣
诚然,有部分篮球边缘从业者(自媒体人居多)宣称签字费已成了可以拿到明面上说的公开秘密,但从CBA规章制度层面仍是明令禁止的。由此衍生出的“阴阳合同”“隐性福利”等花招,似乎也都成为不差钱的球队和有人追的球员,绕过“限薪令”百试不爽的法宝。譬如2021年周琦和新疆队闹掰时,其团队向中国篮协举报新疆队“主体混同,违反CBA俱乐部工资帽规则”。到2023年新疆队一度宣布退出CBA时,彼时《南方人物周刊》采访的一位匿名的俱乐部负责人就无奈地说:“把所有的阴阳合同都翻出来,当然是一件好事。但是,是不是责任都由俱乐部来承担?是不是双方都应该受罚?”
当时也有民营企业俱乐部的负责人表示,“限薪令”下财力雄厚的俱乐部可以通过其他办法给予球员补偿,各俱乐部为了留住名将,不规范的操作“圈内人也都知道,球员也心知肚明”——只不过可能还未触及到篮协和CBA的底线罢了。苏群老师当时点评此现象的一句话,更形象:“这就像夫妻过日子一样,谁都有不堪之处,现在全部都撕开,肯定不会好看。”
当然,这并非用“存在即合理”为我们联赛中固有的乱象开脱。即便是有近80年历史的NBA,如此成熟完善的商业运作规则之下,1995年不仍出了乔·史密斯和森林狼队那样标志性的事件吗?只是当年史密斯所签畸低的合同实在离谱,也怨不得斯特恩治下的联盟决意彻查,重拳处罚,最终罚掉了森林狼队5年的首轮选秀权。这也是NBA第一次公开向“阴阳合同”宣战,用了重典,不说能根除乱象,但至少能让从业者在用“潜规则”当幌子时,有那么一丝忌惮。
顶尖球员流动频繁,让我们的联赛变得更好了吗?
如果要评选最近几年CBA的“休赛期总冠军”,北京队和上海队毫无疑问是一南一北两个最强提名者。除了今年休赛期分别引进赵睿和张镇麟外,上海队2021年引进王哲林(同年引进李春江也算),北京队2024年引进周琦、陈盈骏,也都被看做足以改变CBA势力格局的大手笔。但结果呢?北京队补强后的表现还算差强人意,打进了上赛季总决赛,输给了广厦队;上海队除了补强的第一年常规赛第三、季后赛四强外,唯一值得记住的,就是2023年季后赛和江苏队的“默契球事件”了……
虽然发展路径有差别,但这两支球队近年的操盘也有共通之处:都是实力强大的国企主导(久事旗下不光有篮球,还有申花),俱乐部本身也都有比较辉煌的历史积淀,而北京、上海这样的超一线城市,以及配套的户口、教育、医疗和其他便利条件,对于拖家带口的国内球员也都有天然的吸引力。这样使得CBA越来越稀缺、越来越集中的“超级球队”有着天然的虹吸效应,毕竟像赵睿那个“想去一线城市打球”,国人多数能明白这句话的分量。
更多的非豪门球队,留给他们的试错空间却越来越小。这也解释了第一部分介绍的那些交易中,“部分现金”为何愈发被球队珍视。虽然整体形势回升向好,但部分球队迫于后疫情时代经济下行、母公司供血能力不足,或是所处行业自己都活不下去(以房地产为首)等因素,保命、活下去、落袋为安成了普遍的生存哲学。

图说:就在最近一两年里,广州队成了向中国篮球输送人才的大户
所以,像广州队近些年的操作就被人当做是东家跑路前的清仓大甩卖,原本的季后赛八强阵容说散就散。可上赛季看着看着,外教米歇尔调教的这帮生瓜蛋子似乎还真没打算摆烂,以有限的资源还是打出了一些东西的。这支球队在近两年已经向外输送了郭士强、陈盈骏、小巴里·布朗,今年又搭上了崔永熙和焦泊乔。但从引援上来看,拿到陈国豪、徐昕、彰华非和夏振峰之后,这账面实力又不像是奔着一无所获去的——更像是再集中培养一轮,然后再换一批筹码……
这还不同于雷霆队卧薪尝胆囤积选秀权的模式,更像是以阿贾克斯队为代表的欧洲足坛“造血工厂”。走成功了,或许就能成为前几年的辽宁队,以及今年的广厦队。另外,有谁还记得,2017年的今天(9月1日),广州龙狮在新三板挂牌上市,成为CBA联赛历史上第一个上市的俱乐部。虽然背后股东几易其主(最新消息是股权已质押给浙江东阳昊美影业有限公司),且对俱乐部的托举看似也能量有限,但球队自己居然养成了一套能自洽和自救的生存发展逻辑,也算是CBA金元时代中的一朵奇葩(褒义的)。
顺便提一句,你知道国内(乃至全亚洲)第一个上市的足球俱乐部是谁吗?是和龙狮队同在广州的,今年已化为历史的尘埃的广州足球俱乐部,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广州恒大队。
说回CBA。篮球联赛的发展模式千差万别,因事而异;在CBA生态下各类球队的目标、策略、行事风格,也不仅仅有一种既定的成功标准。有愿意投入资源积极操作、不惜重金买成绩和名气的俱乐部,但也有看似短暂躺平、实则苦练内功,说不定哪天就闷声大发财的小卡拉米。苦心钻研青训,一朝功成名就,可能会被拥有“钞能力”的巨头挖个干净;奉行拿来主义,堆积头部球星,也有可能最后发现冠军不是靠买来的,进而在浮华散去后陷入一种无根的迷茫……

图说:广厦队夺冠无疑是CBA的一则好故事,但好故事并不只有一种模式。
这些,都是我们在“三十而立”的CBA见过听过的故事;这些,也都是在热闹非凡的休赛期后,新赛季仍逃不开避不掉的故事。以更专业、透明、可持续的联赛运营机制为目标,我们仍在摸索的路上;可你要问中国篮球是否终将受益于此,只能说,如果我们能继续像今年夏天这样打球,答案就是肯定的。

voo 发表于 2025-8-30 08:19

张镇麟的妈妈也跟着吗?

酷狗e族 发表于 2025-8-30 08:38

纸面实力,北京的确已经具备争冠实力,但是伤病隐患也不容忽视,周琦一年打不了几场球[哭笑]

cjlcjl 发表于 2025-8-30 08:50

北、上、广(东)加广厦,今年的四强,辽篮进前四就是胜利。辽篮首发:莫兰德、付豪、姜宇星、威尔斯、赵继伟,主要轮换张陈治锋、吴昌泽、余泽辰、布朗、鄢手琪、王岚钦、李晓旭、李虎翼、第四外援,感觉拚四强还是有可能。

weili0677 发表于 2025-8-30 09:42

我不知道谁最强,但是我知道谁有周琦肯定最弱

咖啡豆 发表于 2025-8-30 11:20

没人想过,北京用户口等其他因素签人是不正当竞争吗?

酷狗e族 发表于 2025-8-30 13:08

周琦的玻璃腰属性,直接决定北京队的成败!

温馨阁 发表于 2025-8-30 15:07

回来又废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体谈 | 签字费在一点点害了CBA?最热的交易市场背后实则是悲哀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