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ndme 发表于 2025-7-2 11:25

被扎克伯格伤害最深的人


撰文 | 赵   芮编辑 | 张   霞
一夜之间被削权,是最令牛马崩溃的职场噩梦。图灵奖得主杨立昆,也不能逃脱这种命运。
作为AI深度学习领域的三大奠基人之一,65岁的杨立昆,现如今很可能要向一位28岁的小伙子汇报工作了。他鞍前马后服务了12年的老板扎克伯格,最近怒下148亿美元血本,给Meta AI挖来了个新任负责人。 
空降顶头上司、被老板边缘化处置、要向小自己37岁的后辈折腰,打工人的苦,这位顶级科学家全尝到了。



  #01 小扎疯狂摇人,搞崩AI教父心态为了加码AI,扎克伯格又开始一言不合就砸重金了。 最近两个月,为了重组Meta的人工智能业务,扎克伯格开启“钞能力”扫荡了几乎所有的同行公司。 苹果、OpenAI、Google和Anthropic,都没有逃过他的“偷家扫荡”。据说,他以2亿美元的巨额薪酬撬走了苹果基础模型团队的负责人Ruoming Pang,给OpenAI的高级研究员们开出了四年3亿美元的薪酬。 一通不讲武德的操作,让同行兄弟们怒气冲冲。OpenAI首席研究官马克·陈在Slack上对团队写道,“我现在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感觉,就像有人闯进我们家偷了东西。”他的确应该生气,扎克伯格从OpenAI最核心的技术团队一共挖走了八名高级研究人才。 老板挖人砸钱有多狠,老员工的自尊心就有多受损。扎克伯格疯狂从外界摇人,一方面是为了给竞争对手添乱,另一方面显然是对目前的团队并不怎么满意。最尴尬的在职员工,当属Meta的首席人工智能科学家杨立昆。杨立昆是行业公认的“深度学习教父”,2018年的图灵奖得主,该奖项是计算机领域的国际最高奖项,被誉为“计算机界的诺贝尔奖”。自2013年加入Meta以来,杨立昆一直负责监管公司的核心AI研究项目,其中包括开源框架的开发、新型Agentic系统的探索,以及机器人技术与AI融合的前沿研究。为公司鞍前马后十几年,现如今,老板突然感觉外面的人更香了,换谁都会有点吃味儿。但被否定的感觉远没有结束。6月,Meta豪掷148亿美元,拿下一家AI数据标注公司Scale AI 49%的股份。这是Meta历史上第二大投资,但扎克伯格没要这家公司的投票权,也没要董事会席位。他的交易条件是,让Scale AI的CEO亚历山大·王离开自己创办的公司,全职加入Meta出任首席AI官,领导Meta刚刚组建的超级智能实验室。 亚历山大·王现年28岁,不仅拥有AI 模型数据训练和数据基础设施方面的技术背景,也有卓越的商业落地经验。扎克伯格以天价对他进行人才收购,应该是看中了他的商业思维和实际落地能力。亚历山大·王也因为这笔收购,个人资产猛增近15亿美元。两人一拍即合。 问题是,这个超级智能实验室和其他团队并非平起平坐的关系。在官宣文件里,小扎写道:我们将把整个组织命名为 Meta 超级智能实验室(简称 MSL),涵盖我们所有的基础研究团队、产品团队、FAIR团队,以及一个专注开发下一代模型的新实验室。 FAIR团队最初的领导人,正是杨立昆。现在,他所创立的FAIR团队,将被MSL涵盖。 此举就相当于,扎克伯格给杨立昆空降了一位顶头上司。一时之间,就连网友都有些于心不忍,纷纷发帖为其鸣不平。 对此,杨立昆在社交媒体上,两次进行回应。一次是强调自己是从2018年起就是首席人工智能科学家,没有变过;一次是表示自己确实不擅长管理,更擅长科学方面的领导。 
图 | 杨立昆在社交媒体 X上的回复 
细细品味一下,第一则回复像是努力保持尊严,第二则回复则像是卑微认输。个中滋味,只有打过工的人才懂。从这个角度,杨立昆应该算是最有牛马气质的科学家了。

  #02杨立昆的Meta打工史杨立昆和扎克伯格之间,也曾有过如胶似漆的蜜月期。 2013年,美国内华达州的一个酒店舞厅举办了一场私人聚会。几十名工程师、计算机科学家们围坐在一起,庆祝一个人工智能组织的成立。 “这是一场天堂里的婚礼”。说这话的正是杨立昆。这一年,这位“卷积神经网络之父”,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从实验室走进Facebook,成为这家科技公司人工智能研究院FAIR的第一代领导者,并由此开启了AI行业深度学习的浪潮。 当时,科技行业的大多数人甚至都没有听说过深度学习,Meta也还是一家叫Facebook的社交网络公司,且正值巅峰。10亿用户、400亿美元的市值、移动互联网的红利正在汹涌激荡。扎克伯格却感受到了新的危机。 Google收购“深度学习之父”辛顿的初创公司,微软成立AI研究院,让扎克伯格意识到新一轮技术之战即将开启,需要尽快在AI领域布局。与辛顿齐名的杨立昆,成了他眼中的最佳人选。 为了拿下这位突破行业难题的科学家,扎克伯格不仅开出了远超学术界的薪酬,还承诺允许他继续在纽约大学任教,并坚持企业研究的“开放哲学”。 双方很快达成合作。接下来的几年里,FAIR在杨立昆的带领下展现出惊人的创新能力。2015年,他们发布ResNet,革命性地解决了深度神经网络训练的难题;2016年,他们推出PyTorch,成为深度学习领域最重要的开源框架之一;2017年,他们在计算机视觉和自然语言处理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 那时的FAIR更像一个学校。这些成果多是源于大家自下而上的、出于兴趣的讨论。杨立昆不断在全球范围内招募顶尖的AI人才,来自麻省理工、斯坦福、卡耐基梅隆大学的优秀博士生和研究员纷纷加入。几年之间,FAIR就从最初的几个人变成了几百人的团队。 
图 | 杨立昆曾在Meta建立过自己的技术乌托邦 但扎克伯格推崇的快速推进与商业化风格,和杨立昆推崇的逐级演进与开放透明风格似乎并不兼容。 从历史上来看,扎克伯格“贬谪”杨立昆,已经不是第一次。事实上,早在2018年他就把杨立昆FAIR负责人位子给撸掉了。 早期,Meta原本有两个AI团队,一个是杨立昆的FAIR实验室,主要负责学术研究;另一个被称为应用机器学习部门(AML),负责产品团队成果的转化,双方互不干涉,相对比较独立。但到了2018年,扎克伯格让当时的AML领导人接任了杨立昆FAIR负责人的位子,并同时主管两个部门。杨立昆则转任首席AI科学家一职。 在一次采访中,杨立昆这样评价这次变动:“AML和FAIR向CTO汇报,随着AI重要性、围绕深度学习建立更多系统重要性的提升,CTO再也不用担心了。”这话很委婉,但结合当时的背景来看,意味深长。当时Facebook正陷入信息识别有误与假新闻泛滥等监管问题争议中。由产品转换团队的负责人接管FAIR实验室,意味着扎克伯格对杨立昆招揽的研究人员,提出了更多为产品和业务服务的要求。他最迫切需要的,是用技术解决公众的信任危机。 2022年,Meta全面押注元宇宙。FAIR随即又被并入新成立的元宇宙研究部门Reality Labs之下,辅助AR、VR的产品研发。两年后,Meta 开发了自己的AI原生应用Meta AI。公司又决定将FAIR纳入产品部门,与专注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研发的Gen AI共同完善公司相关产品。 这一过程中,团队逐渐开始背负产品压力。最初承诺的自由研究也开始被自上而下的项目与越来越多的KPI推动。



  #03行业先驱的利益困境目前,杨立昆在Meta真正的困境,还不是谁给谁汇报的问题。他和扎克伯格以及亚历山大·王之间最大的分歧,是技术路线之争。 杨立昆提倡通过理解物理世界,而非基于文本处理来构建“世界模型”,是开源的坚定支持者。但是Meta 超级智能实验室的最新成员,大多是从OpenAI、Anthropic挖来,他们的研究方向和主要贡献都在GPT-4等文本模型上,还都是闭源模型。 2022年底,Open AI发布了ChatGPT,这让“大语言模型”概念进入行业视野,成为时下仍被追捧的底层模型技术。对这一技术,杨立昆始终抱有质疑。通过开发同属于大语言模型的Llama,杨立昆发现大语言模型只是概率统计,仅仅是在形式上总结世界的表层规律,更无法在未来带人类走向AGI。他希望能研发出真的像人一样理解世界运转方式的“世界模型”。比如对倒水这一视频画面的学习,杨立昆研发的模型并非通过记住图像的像素点位来学习,而是在理解这一动作背后的重力、流体运动等真实世界规律后,做出判断。 之后,杨立昆逆行业的流行趋势,专注于自己这项新的基础研究中,开发出帮助实现这一效果的JEPA 架构并开源。但行业普遍认为基础研究在短期内难有突破,更没有直接的商业价值,这些研究也开始与扎克伯格的预期相背离。 这种悖离感在今年Meta发布Llama 4大语言模型后达到了顶峰。这一拥有2万亿参数的大模型发布后,遭遇了差评漫天的“大翻车”。用户实测试后,发现其在编程能力、上下文长度等方面远不符合其官方宣称的成果。饱受用户吐槽外,Meta内部人员也纷纷“倒戈”,工程师们弃用Llama转而使用对家的产品写代码,研究团队人员则在领英上删除Llama 4的模型经历,急着撇清关系。 连Llama项目的14位早期核心成员,也已有11人选择离职。外界甚至有猜测,认为Llama 4的翻车,与杨立昆不认可大语言模型理念,导致团队研究理念分裂有关,并怀疑杨立昆有不认真合作的嫌疑。 杨立昆是否积极参与Llama4的研发工作人们不得而知,但是可以确定的是,迎合商业价值的研究并不是他想努力的方向。在今年的英伟达GTC大会上,杨立昆对黄仁勋说,人们应该远离自己的老板,才能有真的技术创新。或许杨立昆的预判更有远见,但是扎克伯格等不及了。 颠覆性的科研注定是长期主义。在押注元宇宙失败、AI模型及产品不断被行业超越、市值蒸发千亿美元后,扎克伯格似乎对杨立昆理想的研究失去信心。现在Meta的超级人工智能实验室里,那些能够立即执行项目、产生商业价值的工程师和产品经理,貌似才更符合他的需要。这些人更能快马加鞭迅速出成绩,给上市公司的股东带来利益。
图 | 更懂商业落地的亚历山大·王上位了  
杨立昆这边,失去了公司支持,其研究成果的热度也难以与行业的热门模型相媲美。目前,有限的算力资源也可能继续让这位科学家陷入被动的恶性循环。 再对比一下,另外两位AI界的传奇人物辛顿、哈萨比斯的现状,杨立昆的职场之路又添了几分辛酸。辛顿同是2018年的图灵奖得主,现在他已经开始追求更自由自主的研究了。为了能自由发表言论,辛顿近年辞去了在谷歌的副总裁职务,并开始了人工智能方面的基础研究,去年还被授予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同时,他以顾问身份加入了一家机器人初创企业,虽不是全职,却拥有较大的话语权,在技术路线和伦理层面都深度参与其发展。 诺奖得主哈萨比斯则与资本达成了共识。创立公司DeepMind后,其研发出击败世界围棋冠军的AlphaGo,引起谷歌注意。哈萨比斯同意以4亿英镑的价格被谷歌收购,随后便加入了谷歌团队,如今他正在谷歌继续领导着自己的DeepMind团队。 只有杨立昆,目前依旧像牛马一样,在公司被日渐边缘化。 杨立昆在Meta的职场沉浮,背后的根本问题,还是学术与商业如何有效结合的问题。作为行业先驱,杨立昆看重的是学术研究价值,而扎克伯格却是以商业价值为导向。两个人的kpi不可能对齐。 业内有传闻,合作过程中,杨立昆的个人观点与扎克伯格产生了极大的分歧。杨立昆对Meta追求的大语言模型路线嗤之以鼻,并且主张集中资源进行基础研究,而扎克伯格的风格是在商业化上做文章,喜欢短平快的开发节奏,并不喜欢将资源投入到基础研究。两种路线的分歧也使得Meta公司内部始终无法形成合力。这也是杨立昆人在家中坐,汇报人变成了28岁的年轻人,被降级的核心原因。纵观整个科学界,开创了学术的人,不一定能成为商业的既得利益者。像屠呦呦等大批科学家,都未曾因自己的研究而获益。这背后是知识分子和创新者所面临的生存悖论,贡献最大的人,并不是能拿到最大经济结果的人。 也因此,哪怕是人工智能之父,在人工智能领域打工,最终也可能成为牛马。

mulunbo 发表于 2025-7-7 06:28

清北培养许多认钱不认人的精致利己主义者!

咖啡豆 发表于 2025-7-13 07:17

什么知识无国界?现在表明知识就是用金钱买的,只要价格到位。中国应该立法只要有华人背景,遗传中国的高智商损害国家利益就应该物理清除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被扎克伯格伤害最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