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o 发表于 2025-7-14 14:27

如何评价2026年国际数学家大会(ICM)报告人名单,有哪些看点?

前两天我们分国内篇和海外篇相继报道了2026年国际数学家大会(ICM)报告人的国内机构的名单和海外华人的名单,今天我们简单分析一下本次ICM 2026的报告人大名单,与国内有关联的,都有哪些看(亮)点呢?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本次入选ICM报告人的人数,本次国内机构共有9位中国人和2位在国内任职的外国人,共11人,而在海外任职的华(国)人则有13位,总计24人。而上一届(2022)的ICM报告人来自国内的则有14人(其中丁剑为名单公布时在宾大,做报告时在北大),而在海外任职的华(国)人则有13位,总计27人。看起来,本届报告人人数比上届少了好几位,特别是来自国内机构的中国人;但我觉得除了数学水平,入围人数跟当届ICM的东道主还是有一定关系的,比如2002年在北京举办的国际数学家大会,当时历史性的有多达26位华人入选(还包括3位1小时报告人),而来自国内的也多达14位,与上届并列历史最多。大家应该都知道以当时国内的数学水平,如果不是东道主优势,是不会有那么多报告人的;因为在此前一届1998年的ICM上,仅有5位华人入选,且没有1位来自国内;而后面一届2006年的ICM上,算上当年的菲尔兹奖得主陶哲轩在内,也只有10位华人入选,来自国内机构的也仅有内地和香港各1位。而2022的ICM是在俄罗斯举办的,我觉得那一届对国人算是挺友好的一届了,那也是历史上入选华人最多的一次,甚至超过了2002年北京那一次。而2026的ICM将在美国举办,本次我们能有如此规模的人数入选其实也还好,2026的ICM也将是第3次有超过20位华人做报告。

我们再来看一下本次的Plenary Lectures1小时报告人,本次有2位华人入选(总共19位,另有1位Abel Lecture和1位Emmy Noether Lecture也是做1小时报告),分别是香港大学的莫毅明和哈佛大学的姚鸿泽,这也是历史上第3次有不止1位华人做Plenary Lectures1小时报告。另外2次是1983年(项武忠和萧荫堂)和2002年(田刚、萧荫堂和张圣蓉),陈省身和萧荫堂也是仅有的2位曾做过2次1小时报告的华人。其实本次共有3位黄种人将做Plenary Lectures1小时报告,另外1位就是耶鲁大学的韩裔著名数学家吴熙(Hee Oh,1969年生,本科首尔大学),她的研究横跨动力学、李群、几何学与数论领域,她还是今年阿贝尔奖的评委。

萧荫堂本次入选报告人的本科学校(含中途转学的),北大数院延续了上一届的强势,更是创纪录的有12位校友入选(上届11位),其中北大2007级的校友更是多达4位;其他入选报告人的本科高校就比较分散了,包括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大学、台湾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等。而在上一届校友入选多达6位的浙江大学(含杭州大学)本次无校友入选。而以报告人任职单位来看,本次北京大学有3位(上一届含丁剑有6位),分别是谢俊逸、袁新意和孙鑫,同样是国内最多。
这里面专门提一下,本次竟然破天荒的有2位在国内全职的外国人入围了报告人,这应该是历史首次了吧,刚加入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的Joshua Zahl,我们就不细说了,详见:与王虹合作共同解决三维挂谷猜想的Joshua Zahl正式加盟南开大学任讲席教授。在此,我们专门介绍一下此前可能都没人知晓的来自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的Will Johnson,他2011年本科毕业于美国华盛顿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专业),博士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数学专业,博士论文:Fun with Fields)。博士毕业后他当了2年的软件工程师,2018年10月来到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并在2022年正式入职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目前为该校副教授。他曾以独作的身份在数学顶级期刊JEMS上发表过文章,应该说一位美国名校毕业的地道美国人来到中国进行博士后研究,并留下来,现在还成了ICM的报告人,还是挺神奇的。

我们再来看一下,哪些40岁以下的年轻华人学者入选了本次ICM报告人名单,总共有8位,分别是北大07级的王虹、邓煜、唐云清和孙鑫,北大08级的张瑞祥、北大09级的沈俊亮、北大10级的庄梓铨和清华/MIT10级的黄骄阳,北大校友占了其中7位。而这其中王虹、张瑞祥、沈俊亮、庄梓铨和黄骄阳更是“90后”,即使在下一届的2030ICM也没有超龄。现不论这些人里面是否有人能获得菲尔兹奖,但从以往的历史经验来看,菲尔兹奖得主至少都是ICM的45分钟报告人,当然有的是获奖当届成为的报告人,而多数是在获奖之前就成为报告人了;也就是说,如果你连ICM报告人都不是的话,那你基本算是与该奖无缘了。
而今年以来双双宣布与合作者解决了大问题的王虹和邓煜也都入围了本次45分钟报告人。而本次的1小时报告人里面,好像只有多伦多大学的Jacob Tsimerman是40岁以下的(2018年他就是45分钟报告人了),而此前他也一直是明年菲尔兹奖的热门人选,在此前那个菲奖预测网站上,他也多数时候位居第2,仅次于王虹;就在前些时候,他还当选为了颇具含金量的英国皇家学会的外籍院士,应该说明年他希望还是挺大的。另外像网上预测的其他一些热门,比如Jack Thorne、Alexander Logunov和John pardon等,他们虽然本次不是报告人,但他们早在2018年便是45分钟报告人了;而Efimov等人也是2022年的45分钟报告人。其实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本届报告人名单应该是在今年以前就基本确定了的,当时王和邓的大成果还没挂出来,他们应该主要还是依靠之前的成果入围的。最后说一下的是本次不是报告人,之前曾是报告人,且做出过大问题的徐宙利和孙崧明年都未满40岁。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本届报告人还有哪些有趣的地方。本届入围的华人报告人中有一对“师徒”,那就是1小时报告人的姚鸿泽和45分钟报告人的黄骄阳,姚鸿泽是黄的博导,而且两位还和合作者一起解决了关于所谓拉马努金图性质的数十年争论。而本次另一位1小时报告人莫毅明的博导则是前面我们提到的2次1小时报告人萧荫堂,不少人认为,萧荫堂是有机会获得数学界“终身成就奖”性质大奖的数学家。另外,本次有2位报告人(林霖和鲁剑锋)的博导是同一位中国学者,那就是同样曾做过1小时报告的鄂维南。以上说这些,其实我想说的是,数学研究的传承还是很重要的,有好的导师作为领路人,或许你就会很快的“上路”;其实不管是诺贝尔奖还是菲尔兹奖等顶尖大奖,其获奖人当中很多都有“师徒关系”,只有我们自己的大师越来越多了,才会越来越强。

waluheke 发表于 2025-7-14 18:25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如何评价2026年国际数学家大会(ICM)报告人名单,有哪些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