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纲师傅金文声儿子发声了!我爸去世杨家没来人,我凭什么去送杨少华
7月11日那天,天津殡仪馆门口可是热闹非凡。天还没亮,门口就停了一排黑车,听说都是劳斯莱斯,人站得里三层外三层。杨议在他爸葬礼上说了话,专门提当年常家、马家、侯家帮过他们家,说没有这三个家就没有他们现在。结果呢?这三家一个代表都没来,连个人影都没有。
要说这"常马侯"三家,在相声界那可是响当当的字号。常家的常连安当年赏识杨少华,安排他拜师相声大师郭荣启;马三立收杨少华为义子,演出时主动选择他搭档;侯宝林大师在北京时让经济困难的杨少华借住家中,还提供了不少演出机会。
按理说,这样的恩情,葬礼上怎么也该露个面吧?可现实是,虽然有送花篮——比如郭德纲(侯耀文的徒弟)就送了花篮——但在中国传统丧葬文化中,亲自到场才是最大的尊重。这种"只送花篮不到场"的做法,难免让人猜测其中是否有什么隐情。
杨议在致谢时说得情真意切:"感谢常家的提携之恩,感谢马家的栽培之恩,以及侯家的关爱之恩。"可台下坐着的,却没有这三家的代表。
这场景,就像你精心准备了一桌满汉全席,结果最重要的客人一个没来,只剩下满桌的尴尬在空气中飘荡。
金文声儿子的"回礼论"引发热议
就在大家还在琢磨"常马侯"三家为何缺席时,另一则关于葬礼的争议又浮出水面。郭德纲、于谦、李菁、高峰的师傅金文声的儿子近日公开表态,直言不参加杨少华葬礼。理由很简单:"我爸去世杨家没来人,我凭什么去送杨少华?"这种"回礼式"的逻辑,一下子把相声圈那些陈年旧账翻了出来。
金文声是谁?在相声界那可是响当当的人物,不仅是郭德纲的师傅,还培养出于谦、李菁、高峰等一众相声名家。他儿子这番话,看似直白,实则暗含了曲艺界那条不成文的规矩——礼尚往来。
在讲究师承、门户的相声江湖里,这种"你不来,我不往"的处世哲学,某种程度上维系着行业的生态平衡。
金文声儿子的表态之所以引发热议,是因为它撕开了相声界表面和气下的真实一面。在这个圈子里,交情不是靠朋友圈点赞维持的,而是实打实的"你来我往"。老爷子活着时候爱说相声,搭档基本都走了,现在人走了,连灵堂都不来,这事要是搁过去怕是要有人说闲话。
相声界的"江湖规矩"
杨少华葬礼上这些缺席的背后,反映的是传统曲艺界"江湖规矩"与现代社会的碰撞。老一辈讲究的是交情,送花圈是给面子,自己来才是真感情。而现在时代不同了,有些人怕卷入舆论,有些人真走不动道儿,也说得过去。
但不可否认的是,相声界的门户之见、派系之争向来复杂。有知情人透露,杨少华晚年与某些相声同行的关系确实有些微妙。比如德云社的态度就很值得玩味——作为侯耀文(侯家)的徒弟,郭德纲与杨家本应有不错的交情,但他只送了花篮,本人并未现身。
这种微妙的关系网,外人很难看透。就像杨少华助理说的:"其实老爷子每天都会活动活动,当天也是朋友邀约,就去了。都好多年的关系了,网友不知道内情。"同样,那些没来参加葬礼的,可能也有外人不了解的缘由。
葬礼上的众生相
抛开这些恩怨不谈,杨少华的葬礼本身就像一场大型的曲艺界"真人秀",各种表情、各种戏码轮番上演。
杨议在葬礼上的表现就很有戏剧性——一会儿哭到差点晕倒被抬出场馆,一会儿又被拍到跟朋友笑呵呵说话,敲鼓盘核桃的样子。这种反差让网友议论纷纷,有人说这就是人之常情,也有人说家里安排挺周到就是缺了该来的人。
更夸张的是灵堂内的场景——棺材旁边有人翻跟头、耍杂技,灵堂里敲锣打鼓,围观群众不仅不避讳,还笑嘻嘻地拍照录像。最扎眼的莫过于那位主持人——浑身刺青,穿着大裤衩子,站在灵堂中央吆五喝六,活像个夜店MC。
这场景,连见多识广的天津老市民都直摇头:"活这么大岁数,头回见这么办丧事的"。
但在一片嘈杂中,也不乏真情流露的时刻。杨议前妻梦真的出现就让人意外——这位已经离婚的"前儿媳",不仅全程参与葬礼,还按照传统礼仪给前公公磕了三个头。网友纷纷感叹:"能做到这份上,说明老爷子生前待人确实厚道"。
相声江湖的变与不变
杨少华的葬礼,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当下相声界的众生相。那些到场的、没到场的,哭得真诚的、表演过火的,都在诉说着这个行业的复杂生态。
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连葬礼都可能成为一场"秀"。杨家那排场十足的豪车队伍、精心安排的仪式环节,某种程度上也是在为老爷子的人生画上一个体面的句号。但真正让人记住的,往往不是这些表面的风光,而是那些发自内心的情感表达。
相声作为一门传统艺术,其传承不仅在于技艺,更在于那份江湖义气、师门情谊。
当金文声的儿子说出"我爸去世杨家没来人,我凭什么去送杨少华"时,他坚守的正是这套古老的江湖规矩。而在杨议深情感谢却无人回应的尴尬中,我们看到的则是这套规矩在现代社会的式微。
杨少华这辈子熬过了苦日子,最后还是缺了几个该见一面的人。这事儿过去了,大家该忙活啥忙活啥。只是有时候想,人生走到头了,能有几个真心来送的人,比啥都实在。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相声的江湖也好,人生的舞台也罢,都随着一代人的离去而消散,而活着的人更应该和谐相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是人家对杨有恩,不是杨对人家有恩 其实普通人民群众都是这样有来有往 别的不谈,杂耍这事说说,老爷子90多去世我们家那面叫喜丧,可以大办,唱戏,杂耍都可以,条件好的,请多个项目都可以,这要看自身的经济条件,吹喇叭那是必须必的,,送路来说,城市就简单,乡下要热闹的多,这去世的人缘怎么样,办丧事就能提现的出来,谁没个朋友或说不上话来的,,不能没来就这事那事的,找点说事 白事会 常听人们说老人在临走前几天就会自己知道自己大概哪天走,不知道是真的假的 哪个圈子都讲究礼尚往来,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做个好人才是正理 扬老爷子一辈子蔫蔫的有点人缘,不成想被这个儿子给败光了,普通人家也是有来有往,江湖规矩也是有来有往,没有这个儿子的糊弄,该来的肯定会来,何况你我本身就在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