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桑拿天还将持续加码,北方是否进入“暖湿化”时代?
近期,北方的气候仿佛与南方互换,北京出现了“回南天”,地铁通道潮出水珠;东北部分城市发布高温橙色预警,例如沈阳也迎来高温潮湿天气,7月10日部分街道午后的体感和上海、武汉不相上下。据统计,今年以来(截至7月8日),已有147个国家气象站出现了极端高温,13个国家气象站高温突破历史极值。与此同时,北方降水较常年明显偏多,高温还叠加了高湿的特征,常出现闷热的桑拿天。
今年夏天有多热?
即将进入三伏天,夏季的高温波动成为悬在人体健康、社会运行、农业生态之上的警报。国家气候中心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室高级工程师刘远介绍,近年来,我国高温天气总体呈现高温日数多、出现时间提前、影响范围广、极端高温趋多趋强的特征。
今年以来(截至7月8日),已有147个国家气象站出现了极端高温,13个国家气象站高温突破历史极值,破纪录地区集中在江苏、山东、湖南、安徽、云南等地。5月份首次高温过程仅3天便有21个国家气象站出现了极端高温,其中河北沙河(42.9℃)、河南林州(43.2℃)。
高温出现的范围更广。有避暑胜地美誉的承德今年也出现了连续3天高温天气,黑龙江的北极村、漠河等地在6月底也出现了35℃以上的高温天气。
我国目前正经历一场高温天气。据中央气象台预计,今天(7月12日)起,华北、黄淮一带高温将发展起来,局地最高气温可达37℃以上。而后高温范围还将逐步扩大,7月14日-17日,四川盆地、江淮、江南北部等地也将出现阶段性高温天气。
未来10天,河北中南部、黄淮、江汉及陕西关中等地35℃以上高温天气将持续,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可达39℃~41℃,局地可能接近或突破历史同期极值。
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首席慕建利提醒,近期随着副热带高压西升北抬,体感温度偏高的区域也随之变化,主要集中在华北、西北和东北地区。其中,山东、河南、河北南部、新疆南部及吐鲁番盆地、内蒙古西部、陕西关中、四川中东部、重庆的部分地区体感温度可达到或超过40℃,有些地方将出现高温桑拿天气,需要特别注意防范高温中暑、热射病、心血管等疾病。
为何北方近期高温高湿?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陈涛介绍了7月上旬我国天气的整体状况。我国华北、东北、四川平地表现为高温、高湿、雷雨多发的天气,黄淮、江淮以及江汉以高温闷热的天气为主。
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华南前汛期降水偏弱,江淮以及江南地区的梅雨期长度偏短,降水整体偏弱,而北方地区的降水较常年明显偏多。
“出现这种降水和气温分布的特征,跟今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跳偏强有很大关系。”陈涛介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影响我国天气的关键系统,今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跳偏早,势力偏强,在副高控制之下的华北以及东北地区,也因此会出现高温和雷雨多发的天气,而南方的降雨整体偏少。
通常情况下,在6月份前后,北方地区的高温通常是在大陆高压控制下出现的。它持续控制北方地区,北方地区的温度就会不断攀升,呈现晴朗干热的特征,高温也能达到37℃-38℃,而且是白天热、早晚相对凉快一些。当副热带高压北抬,受其控制的地区往往呈现闷热的桑拿天,早晚和白天差不多热。
往年“七下八上”时期,副热带高压结束对江南、华南地区的控制,北抬影响京津冀,但今年副热带高压早早就北跳,所以过去要到“七下八上”时期才会出现的那些天气,现在已经开始在京津冀地区出现了。
北方夏季气候开始暖湿化?
近期,北方的气候仿佛与南方互换,这是否代表着北方气候正在暖湿化?
陈涛介绍,从气候角度而言,到“七下八上”时期降雨集中、闷热,这是多年的气候平均状况,但是实际上每年降水和气温都会有不同的表现。单看近期的天气表现,不足以说明北方气候正在暖湿化。
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原气象服务首席朱定真也表示,今年副高北跳偏早,但是还不能代表明后年也会这样。
从更长的时间维度来看,近年来我国气温、湿度变化情况如何?《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4)》显示,中国年暖昼日数平均每10年增加6.7天,差不多增加了一周的时间。我国的暖季的确拉长了,暖季提前开始,结束得更晚,其成因是全球变暖。
在湿度变化方面,从年际的统计资料来看,大气中的含水量在逐年增加,华北地区夏季的平均相对湿度有增加的趋势。朱定真介绍,根据北京市气象局的数据,2013年至2022年的年均相对湿度比2003年至2012年上升了5%至10%,这一变化在夏季更为明显。如果具体某一天的相对湿度有“5%”的增幅,或许体感上并不明显,但年均相对湿度增加了这么多,已经是比较剧烈的变动了。
朱定真表示,还不能说这一变化是“暖湿化”,波动在大自然中是存在的。气候的变化需要30年的监测周期,30年平均下来一直表现出这个形态,才能说气候变了。
新京报记者 王景曦
编辑 张磊 校对 刘军 去年这时候我在沈阳,确实热得像蒸笼,今年感觉更闷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