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幼儿园铅中毒竟源于彩绘颜料,如何判断花花绿绿的食品是否安全?
2024 年,甘肃天水发生的铅中毒事件震惊全国。多名儿童出现腹痛、贫血、发育迟缓等症状,经过调查,罪魁祸首指向街头售卖的彩色卡通馒头。这些外观鲜艳、造型可爱的面点,为了追求吸引儿童的艳丽色彩,违规使用了含铅的工业色素。铅是一种毒性很强的重金属,进入人体后会在体内蓄积,尤其对儿童的神经系统、造血系统和消化系统造成不可逆的损害,严重影响儿童的智力发育和身体健康。这起事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在追求美食颜值的今天,我们必须提高警惕,掌握判断彩色面点安全的方法,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1. 彩色面点的 “美丽陷阱” 往往隐藏着诸多潜在风险
首先是违规添加剂的滥用。比如工业色素,像铅铬绿、苏丹红等工业染料,价格低廉且着色效果强,常被不法商家违规用于面点染色。这些工业色素含有大量重金属和有毒物质,长期食用会导致重金属中毒,引发肝肾功能损伤、神经系统疾病等。还有合成甜味剂,一些商家超量使用甜蜜素、糖精钠等,以降低成本和增加面点甜度,过量摄入可能影响人体正常代谢,对肝脏和神经系统造成损害。除了添加剂问题,原料与卫生问题也不容忽视。部分商家为降低成本,使用过期面粉、变质油脂等劣质原料制作面点,这些原料不仅营养流失,还可能产生霉菌毒素等有害物质。同时,一些小作坊和路边摊卫生条件差,制作过程中容易受到细菌、病毒污染,如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导致食源性疾病。
2. 要判断彩色面点是否安全,我们可以运用 “望、闻、问、切、选、留” 这六大法则
首先是 “望”,观察面点的 “颜值密码”。正常情况下,天然食材染色的面点颜色柔和、不艳丽,比如用紫薯制作的紫色面点偏暗紫,用南瓜制作的黄色面点呈现暖黄色;而如果颜色过于鲜艳、均匀,甚至发光,像翠绿的包子、亮粉色的馒头,很可能添加了人工合成色素。再看外观,正常的面点表面光滑,无霉斑、黑点等异常现象;若表面发黏、有霉斑或颜色不均,可能是原料变质或受到微生物污染。
其次是 “闻”,用嗅觉识别安全信号。正常的面点会散发面粉发酵的麦香、食材本身的清香,比如菠菜的青草香、胡萝卜的甜香;而如果有刺鼻的气味、酸臭味或浓郁的香精味,可能是添加了劣质添加剂或原料腐败。
然后是 “问”,了解产品的 “身世背景”。我们可以主动询问商家面点的原料来源、是否使用添加剂、制作时间等信息,正规商家应能清晰解答,若商家含糊其辞或拒绝回答,需谨慎购买。购买预包装面点时,还要仔细查看包装上的信息,包括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厂家、地址、配料表和生产许可证编号(SC 标志),配料表中应优先选择添加剂少、成分简单的产品。
接下来是 “切”,通过触感与口感进行双重判断。触感方面,正常的面点用手轻按有弹性且能恢复原状,表面干爽不黏手;若手感发硬、发黏或弹性差,可能是添加剂过多或面粉质量不佳。口感上,正常的面点松软有嚼劲,甜味和香味自然;若口感过于甜腻、有奇怪的化学味道或苦味,可能是添加了大量甜味剂或其他违规添加剂。
“选” 则是要选择靠谱的购买渠道。优先选择大型超市、品牌糕点店、有食品经营许可证的正规店铺,这些场所对供应商的审核较为严格,产品质量更有保障;而路边摊和无资质小作坊的卫生条件难以保证,原料来源不明,存在较大的食品安全风险,要谨慎选择。
最后是 “留”,保留凭证以维护权益。购买面点时,务必保留购物小票或发票。一旦发现面点存在质量问题或食用后出现不适症状,及时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并提供相关证据,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如果想在家制作彩色面点,可以选择天然食材作为色素来源,既安全又营养。比如红色可以用红曲米、甜菜根、草莓;黄色可以用南瓜、胡萝卜、姜黄;绿色可以用菠菜、抹茶粉、西兰花;紫色可以用紫薯、紫甘蓝;黑色可以用黑米、黑芝麻、竹炭粉。
甘肃天水铅中毒事件为我们上了一堂沉重的食品安全课。在面对市场上花花绿绿的面点时,我们不能只被其外表所吸引,更要关注其内在的安全。同时,也希望相关部门加强监管,严惩食品安全违法行为,让消费者能够放心享用美味又安全的彩色面点。
彩色馒头:看着萌,吃着坑 @新闻妹AI 吃东西还是要原色原味的! 甘肃经常发生食品安全 有很多食品是老百姓判断不出来吗,负者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管理人员让他天天吃他就负者食品安全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