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ili0677 发表于 2025-7-9 16:58

地方财政“吃紧”,是没地可卖?看完一个县的部门数量,有答案了

当青岛市的土地出让金从2020年的1000亿元骤降至2023年的435亿元,缩水幅度高达六成;当全国293个城市中仅剩上海财政能够自给自足;当2025年地方财政赤字预计达到惊人的2.9万亿——我们不得不直面一个现实:地方财政的寒冬已经到来。


地方财政“吃紧”,土地市场断崖式下跌被普遍归为罪魁祸首,当然这个也确实有数据可查,2025年前4个月全国卖地收入9340亿元,同比再降11.4%,土地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比例从2020年的46%断崖式跌至20.28%。然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中国2862个县级行政区的政府大院,答案逐渐清晰——庞大的行政架构与刚性支出,正在土地财政退潮后显露出惊人的吞噬力。


一、土地财政退潮,地方金库将出现断流危机
房地产市场的深度调整直接切断了地方财政的主动脉。2021年全国土地出让金达到8.7万亿元的历史峰值,而到2025年预计仅剩2.7万亿元,跌幅近70%。这种断崖式下跌在地方层面更为惨烈,三年间全国土地收入缩水接近3.8万亿元。


这种崩塌源于三重压力夹击:政策调控,在“房住不炒”定位下,“三道红线”等政策直接压缩了房企拿地能力;市场预期转变,开发商对非核心区地块信心丧失,多地超三成土地流拍;房企资金枯竭,恒大等企业债务危机后,“利润不够,宁可不拿”成行业共识
随着土地财政模式瓦解,地方财政缺口从2021年的10.1万亿扩大到2023年的11.9万亿。即便中央转移支付增至10.5万亿,仍有1.4万亿赤字如同黑洞无法填补。
二、除了土地之外,县级机构膨胀同样也是不容忽视的
在中国2843个县级行政区划中,每个县政府都运转着一套完整的行政机器。根据现行体制,一个标准县通常设有28-30个科级部门,涵盖发改、财政、教育、公安等职能。


这些部门领导职数配置看似精简——每个部门设1名正职、1-2名副职。但当乘以全国2862个县级行政区,财政供养人员规模膨胀为天文数字。
更值得警惕的是行政成本的结构性膨胀:中国行政开支占财政总支出比重高达26.5%-40%,远超德国的2.7%、美国的9.9%。这些资金如血液般源源不断输入庞大的行政机体。
三、钱是如何被“吃”掉的
当土地收入锐减,地方财政的真实流向浮出水面:
偿债成为头号吞噬者, 2023年前8个月,全国地方政府发债5.4万亿元,其中2.3万亿(超40%)用于偿还旧债。随着偿债高峰来临,2025年地方赤字预计飙至2.9万亿。


教育、医疗、社保支出占据地方财政支出50%以上。在老龄化加剧下,这部分支出如同上了发条般只增不减。
其次,全国公路每年收支缺口超7000亿元。随着路网老化,养护成本持续攀升,多地在公路收费到期后不得不恢复收费。
四、如何解决财政困局呢?
首先可以推行无纸化办公,压缩复印纸用量10%;全域性会议每部门每年不超过1次;2022年会议费压减20%。这些举措直指行政成本痛点。


出售停车场经营权、转让国企股权,唤醒“沉睡”资产。当然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可以进行行政单位重组,全国乡级单位减少,行政层级压缩,也能成为破解财政困局的终极手术刀。
在土地财政落幕的时代,行政架构与财政能力已严重失衡。而且内行人表示,机构精简每降低行政成本占比1%,就能释放近3000亿财政空间。财政的危机从来不只是钱的危机。当“精简”不再停留在双面打印的纸张上,而深入到行政架构的基因重组,地方财政才能真正走出寒冬——这不是一场简单的节流,而是一次政府职能的涅槃重生。

镜花水月 发表于 2025-7-9 21:48

不是没地可卖,是国家不允许卖地了吧[哭笑][哭笑][哭笑]

com2 发表于 2025-7-10 10:02

谢谢楼主分享!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地方财政“吃紧”,是没地可卖?看完一个县的部门数量,有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