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女性皮肤细胞转化为精子:日本学者正全力推进该技术,称将在数年内成真 | 科研圈日报
“科研圈日报”主要关注科研圈与研究者个体、科研圈与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之间的重要互动。点击 这里 可以查看往期内容。微信推送模式又双叒叕变了!如果不想错过更及时、更优质的学术资讯,别忘了点击右下角的“”和“”,科研圈日报每个工作日与你相见ღ( ´・ᴗ・` )
· 生命科学
将女性皮肤细胞转化为精子:日本学者正全力推进该技术,称将在数年内成真
人类体外配子生成技术示意图。制图:卫报;来源:Mitinori Saitou and Katsuhiko Hayashi, Science magazine
近日,据英国《卫报》(The Guardian)消息,当地时间 6 月 30 日,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第 41 届欧洲人类生殖与胚胎学学会(ESHRE)年会上,体外生殖领域先驱、日本大阪大学(University of Osaka)发育遗传学家林克彦(Katsuhiko Hayashi)教授表示,将成人皮肤或血细胞转化为卵子与精子的人类体外配子生成技术(IVG)正在快速推进,预计他的实验室还有大约 7 年的时间实现这一颠覆性技术。届时,这项技术将对生殖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可能改变人类的生育方式。而且,他认为该技术或是解决全球人口老龄化和生育率下降等问题的潜在手段。
此前,林克彦因首次用两个雄性小鼠的细胞培养出了小鼠幼崽而入选 2023 年《自然》(Nature)年度十大人物。在此次会议上,林克彦展示了他们团队的最新进展,包括在实验室培养的睾丸类器官中成功培育出小鼠的原始精母细胞。但这些细胞在发育到精子细胞的前体阶段时死亡,未来他们希望通过改进类器官的氧气供应来解决这一问题。同时,他们已开发出人类卵巢类器官,有望在未来实现体外培育人类卵子。而从女性细胞中培育精子也或是可行的,尽管在技术上极具挑战。这项技术有望让不孕不育者、高龄人士乃至同性伴侣拥有诞下生物学后代的机会。但目前,该技术仍面临着巨大的安全与伦理挑战。相关机构正在探究如何确保实验室培育的精子和卵子的安全性,以及在临床应用之前需要完成哪些测试。(《卫报》)
相关阅读:《自然》2023十大人物揭晓
· 研究趋势
中国科协发布 2025 重大科学问题
7 月 6 日,在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主论坛上,中国科协发布了 2025 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
十大前沿科学问题:
1.流形的拓扑和几何分类
2.希格斯粒子性质和质量起源
3.准金属替代过渡金属用于精准合成与催化反应的可行性研究
4.台风路径异常与强度突变
5.宏观生态系统空间格局形成机理与系统间相互作用机制
6.基于密码学视角的人工智能安全新理论和防护体系
7.多维度、可重构超分子机器组装
8.暗能量与哈勃常数危机
9.作物野生近缘种在提升栽培种抗逆特性的育种潜力
10.人体微生态与宿主的交互调控机制
十大工程技术难题:
1.复杂模型的设计-仿真-制造一体化算法与理论
2.深海规模化采矿装备与环境扰动抑制
3.区域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外调水-海水协同利用与治理技术
4.面向通信与智能融合的智简网络技术体系
5.生物制造复杂器官
6.煤炭与共伴生能源资源一体化开发技术
7.新一代低能耗低成本碳捕集与封存技术
8.先进航空机载系统能量综合与智能管理
9.大宗食品原料及高值配料的生物制造技术
10.建立基于临床和多组学大数据的新药研发体系
十大产业技术问题:
1.突破大型及超大型海水淡化工程高端装备进口瓶颈
2.超超临界汽轮机叶片抗氧化性能提升
3.面向深空资源开发的自主采矿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研究
4.面向产业的智能无人系统自主能力评测系统建设
5.芯片间高速光互连(光-I/O)技术产业落地
6.衰老状态下再生生物材料开发
7.实现能源电力“安全-低碳-经济”综合平衡的路径
8.卫星遥感数据的智能化处理与产业化应用
9.基于合成生物学与AI驱动的智能响应病虫害生物疫苗
10.脑功能评估与脑机智能闭环干预
(新华网)
· 人工智能
OpenAI 反击:连挖特斯拉、xAI、Meta 四名高级工程师,AI“抢人大战”愈演愈烈
AI 巨头间的“人才争夺战”正在持续升级。被 Meta 连挖数人后,OpenAI 近日终于开始反击。据《连线》(Wired)当地时间 7 月 8 日报道,OpenAI 联合创始人 Greg Brockman 通过 Slack 发布内部消息称,从竞争对手特斯拉、xAI 和 Meta 那里聘请了四名高级工程师,包括特斯拉前软件工程副总裁 David Lau、xAI 前基础设施工程负责人 Uday Ruddarraju、xAI 前基础设施工程师 Mike Dalton 以及 Meta 前 AI 研究员 Angela Fan。他们将加入 OpenAI 的扩展团队(scaling team),负责管理后端硬件和软件系统以及数据中心,核心任务之一是由 OpenAI、软银集团和甲骨文于今年 1 月份官宣的“星门计划”(Stargate),这对于 OpenAI 实现通用人工智能的使命至关重要。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各大公司之间对人才和资源的竞争愈演愈烈。Meta 首席执行官 Mark Zuckerberg 此前通过高薪和大量计算资源已经从 OpenAI 挖走了至少七名研究人员。另外,据彭博社(Bloomberg)最新消息,Meta 成功从苹果公司招募了苹果基础模型团队负责人、杰出工程师庞若鸣(Ruoming Pang)。(《连线》、彭博社)
· 金属有机化学
科学家成功合成一种新型有机金属化合物,挑战了化学中的一个重要规则
图片来源:冲绳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
“18 电子规则”是金属有机化学领域的一条重要经验规则,即当金属中心电子数与配体贡献电子数之和达到 18 时,体系最稳定。这一原理为催化和材料领域的多项革命性进展提供了理论基础。然而,近日来自日本冲绳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OIST)的研究团队合成出首个拥有 20 个电子的稳定二茂铁衍生物,挑战了传统的“18 电子规则”。相关研究于当地时间 7 月 7 日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精巧设计新型配体系统,成功构建出含有 20 个价电子的二茂铁衍生物,其分子结构中铁原子与氮原子形成特殊键合,碳、氢原子各就各位。更令人振奋的是,这两个“超额”电子赋予了分子非常规的氧化还原特性,使二茂铁家族成员突破了传统的氧化态限制。这项突破有望为化学研究带来新的可能性,催生新型催化剂。 (冲绳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 医学
研究揭示 HIV-1 病毒突入宿主细胞核的关键分子机制
病毒衣壳是包裹病毒基因组的保护壳,其成功通过核孔是病毒在宿主体内成功“落脚”的决定性步骤。三十多年来,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Ⅰ 型(HIV-1,本病毒最常见和最致病的毒株)衣壳如何穿过细胞核的“守门员”——核孔复合物(NPC),一直是病毒学领域的未解之谜。近日,一项发表于《自然-微生物学》(Nature Microbiology)的研究,首次详细揭示了 HIV-1 病毒进入宿主细胞核的关键机制。研究发现,HIV-1 病毒并非简单地强行闯入细胞核,而是通过其病毒衣壳物理弹性与宿主细胞 NPC 动态适应性之间的精密协同来实现这一过程。
研究团队利用原子显微镜和冷冻电镜断层扫描等先进物理成像技术实时分析了病毒衣壳在核输入过程中的形变。结果显示,衣壳具有显著的机械韧性,在通过核孔的狭窄通道时能够瞬时变形而保持结构完整,这一发现打破了此前的刚性衣壳理论和衣壳过早解体模型。进一步研究还发现,NPC 本身并非静态结构,而会根据接近的病毒衣壳动态调整其通道大小和选择性屏障特性。核孔作为一个选择性过滤器,会优先导入较小的病毒核心,同时自身会扩张和变形以适应其通过。这种结构可塑性可能对基因组维护、转录调控和细胞应激反应等具有更广泛的意义。传统抗逆转录病毒疗法主要靶向病毒酶,易产生耐药性。新研究为开发新型抗 HIV 药物开辟了全新途径,提示可以通过基因突变等方式破坏病毒衣壳的机械性能,如增加硬度等,来阻止其进入细胞核,从而减缓耐药性的出现。(Scienmag)
编写:莫喻枫、杨梦、字鑫楠、屠蒙蒙、王怡博
编辑:王怡博
封图来源:unsplash 这样下去,男性需要消失吗? 牛B 出生就缺父亲 传说中的女儿国就要诞生了吗? 定论为时尚早[呲牙]估计人造子宫普及了,他还没普及。 自己生自己 男人可以消失了[哭笑][哭笑][哭笑] 不就是克隆了吗? 出来的孩子是不是都是女孩?或者是XX的男孩?也就是一代人,没有下一代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