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亲曝雷军李斌何小鹏隐秘饭局,4字暗藏千亿大佬相处法则
“无论是雷军还是李斌、何小鹏,我们都隔三差五会一起吃饭聊天”。
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在最新一期央视《对话》栏目中,意外曝光了新能源车圈顶级大佬们的私密聚会。
当主持人提醒“了解对手太多对自己不利”时,李想用四个字概括了他们的相处之道——坦诚相待。
“有什么说什么,相互坦诚的程度都是不能公开的。”李想直言不讳,“也包含给对方特别好的建议,哪怕可能对方听起来并不舒服。”
实话说这看似违反商业常识,因为传统汽车巨头,比如长城汽车、比亚迪和吉利等,相互之间的关系并不属于这种情况。
毕竟因为所谓的“常压油箱”问题,这几家已经撕了好几年。
但李想爆料的造车新势力之间的相处之道,却推翻了这种模式。
毫无疑问,这正在重塑中国科技大佬的竞争规则。
在李想披露这种饭局之前,蔚小理之间的竞争关系其实非常有趣。
前几年,毫无疑问蔚来是当之无愧的老大。
事实上直到现在,蔚来在新能源领域的一些探索依然在延续,比如自己搭建补能体系,并全栈自研了智驾芯片、操作系统和智能线控底盘,等等。
现在很多人唱衰蔚来,主要是其技术红利尚未真正释放,导致了账面亏损。
但另一方面,在当前这个阶段李斌并不认可增程式技术路线,而是宁愿去多建换电站。
换句话说,蔚来可能是最为彻底的颠覆者之一,没有对燃油妥协。
相对而言,李想是现实主义者,他解决眼前问题,并由此让理想通过卖车赚到了钱。
根据李想的说法,他们相互之间的坦诚程度是“不能公开的”,其中很可能也包括了对各自路线的捍卫和辩论。
有意思的一点在于,由于互为长期竞争对手,外界根本无法想象李想、李斌、何小鹏还能够如此融洽相处。
当然还有后来者小米。
李想透露,雷军曾向他征求造车建议,他只给了一句话:“小米车要想成功,你必须all in。”
这真的有点类似于昔日BBA之间的惺惺相惜了。
但是要注意,这种“惺惺相惜”是建立在对市场趋势的共同认知,或者说市场地位基础之上的。
BBA为何能互相认可,甚至还会有一些轻松的调侃?
原因很简单——BBA认为豪车的天下就是他们三家的,所以才会那么超然。
当然,有时奔驰强压宝马一头,有时宝马超越奔驰,而奥迪永远默契地当一个小弟。
但这都无所谓,因为大家都有饭吃——想要性价比、用料足,就去买奥迪;想要开得爽那就是宝马;想要再进一步就是奔驰。
现在蔚小理和小米也达到这种地步,着实感觉他们已经把新能源汽车市场视为囊中之物了。
不过对于李想而言,他那句梗着脖子的“听我讲完”,可能是最具情绪张力的一个瞬间。
不少人因此攻击他。
当然,自从李想创业成功以来,一直都围绕着“走狗屎运”的说法。
显而易见,这是一种偏见。
因为这些人无法接受一个高中生踩中一个又一个风口,并取得巨大成功。
李想此前也并不避讳自己没有上过大学,称这不影响去获取知识,遗憾的仅仅是确缺少一段大学生活体验而已。
但在《对话》中,李想首次还原了“听我讲完”事件真相。
“其实是当时有选手在弄虚作假,我确实急了,”他解释,“只是节目组把前因后果都剪掉了,也就是断章取义了!”
看得出来,他对节目组颇有微词。
但实际上,那正是媒体的惯用套路。
因为唯有如此,才有话题,才有“流量”。
这可能是当时的李想从未预料到的。
不过总体上,这位连续创业者并不回避自己的性格特点。
在日常管理中,他遇到逻辑不通、得过且过、违背公司价值观的情况时,“脾气也会不好”。
但理想汽车内部形成了独特的冲突文化。
“团队里敢跟我吵架的人还是有不少的,”李想坦言,“尤其在开产品会时吵架甚至是常态,吵着吵着,真正的用户需求和价值才能显露出来。”
这种直面冲突的沟通方式,让理想的内部氛围甚至变得理想化。
因为在大多数公司,几乎没有人敢于直接挑战老板。
李想也透露了自己的反常识时间掌控术。
作为三家上市公司的创建者,李想的管理哲学体现在他独特的631时间法则:每天60%时间投入组织建设,30%用于产品评审,仅留10%学习AI新知识。
“创业不是紧绷着硬熬,而是越做越知道怎么抓重点。”李想道出核心,“关键是想清楚‘不做什么’。”
这种极致聚焦让他达到许多企业家难以企及的状态:“我现在经常能做到一天手机不响,够松弛吧?”
当同行疲于应付各种突发状况时,李想通过系统性规划实现了“选择性失联”。
这种能力支撑着理想汽车的战略定力。
当投资人要求做纯电动才给投资时,他们坚持增程路线解决用户续航焦虑——说实话没有几个人能够顶住这种压力。
因为在当时的叙事逻辑中,增程被视为一种已经被“验证”过的过时技术,甚至是“脱裤子放屁”。
但李想硬是从用户需求出发,不但为增程正名,更重要的是识别并精准对接了用户需求。
实话说,这很牛逼。
因为即便当你面临电动车这种超级趋势(有这种预感的人有一大把),但如何从一个小切口切入,并实现商业模式正向循环可能非常关键。
李想证明了他不会随大流,而且在趋势之下去发现真实需求,这就是牛逼之处。
无论是他最早做的“老头乐”,亦或是后来一炮而红的增程车李想ONE,其实都是冲着解决出行痛点去的。
所以他搞成了造车这件事。
当然,现在他搞纯电时又遭遇新投资人反对,但他仍坚持建设超充网络。
李想首次披露了理想在充电基础设施上的秘密投入。
“理想汽车是全世界第一个量产5C的,还是中国高速充电站最多的车企,”他透露,“到今天有955座还在持续快速增加。”
这种超前布局支撑着理想向纯电的转型。即将上市的理想i8和i6,10分钟就能补充500公里续航,充电体验已经达到燃油车水平。
“我们是为家庭用户造车,不是为投资人造车。”李想如此解释理想汽车多次逆投资人意愿的决策。
一年前理想MEGA上市时遭遇水军攻击,如今却成为50万以上MPV销量冠军,验证了他们的产品哲学。
“我觉得理想汽车是我的最后一次创业。”李想在节目中如是官宣。
但更惊人的是他对企业的重新定义:“我们最终一定不是个标准的汽车企业,如果按照我的定义,我们会是个空间机器人企业。”
这就有点像特斯拉了。
因为特斯拉可以把自己公司名字中的“auto”去掉,以强调自己并不单单是一个“车企”。
李想的终极目标已经明确:“未来我们就盯着一件事:AI硬件终端做出像iPhone那样颠覆性的产品。”
从泡泡网到汽车之家再到理想汽车,李想的三次创业跨越了互联网发展的不同阶段。
而且他的确每次都踩中了风口。
李想自己也说过,即便是中彩票,也不可能三次中500万吧。
所以他把生意做大跟运气有关,但关系不大。
若想交流互联网话题,可关注以下权威账号,每日吃新瓜。 新势力坦诚合作或成行业新趋势,传统车企该学学这招 任何企业只有给客户不断创造更多需求和价值,才能在激烈和内卷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奋斗] 这四个人经常偷偷聚在一起密谋怎么对付余承东呢。四个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武当派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