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在凌晨打响?以色列不宣而战攻击另一个国家,西方保持沉默
以伊24日刚达成停火协议,以色列就在25日凌晨,对约旦河西岸拉姆安拉地区发动突袭,造成3死7伤。这场不宣而战的军事行动,暴露了以色列在中东“以战养霸”的真实意图
根据现场画面,以军装甲部队沿约旦河突进,重点摧毁了当地农业灌溉设施。
这片被以色列觊觎已久的水域,不仅是约旦40%的水源地,更是以色列南部内盖夫沙漠农业的命脉。
以军方宣称“打击恐怖组织”,但行动中逮捕的17名巴勒斯坦人中,7人是水资源管理局职员,暴露了“借反恐之名行夺水之实”的真实目的。
约旦河的战略价值让这场冲突远超局部摩擦。
作为中东最干旱地区之一,控制约旦河意味着掌握生存主动权。以色列早已通过1967年战争占领戈兰高地,此次突袭则试图将约旦河西岸的水资源纳入控制范围。
数据显示,以色列目前消耗的约旦河水量是巴勒斯坦人的6倍,而拉姆安拉地区的水井一旦被以军接管,将直接影响20万巴勒斯坦人的日常用水。
这种“水霸权”行径,与以色列在加沙地带实施的“断水战术”如出一辙。
西方的沉默构成了冲突最荒诞的注脚。
当以色列战机轰炸伊朗核设施时,美欧立刻谴责“破坏地区稳定”,但对此次突袭却集体失语。
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仅表示“关注局势”,美国国务院则以“不掌握细节”为由拒绝评论。
这种双重标准源于赤裸裸的利益交换。
以色列在中东为美国扮演“战略桥头堡”角色,而西方默许其扩张,以换取对阿拉伯世界的制衡。
正如埃及《金字塔报》所言:“当以色列枪口对准弱者时,西方的人权口号就自动静音了。”
内塔尼亚胡政府的算盘藏着三重焦虑。
一是转移国内矛盾:以军在伊以冲突中消耗300枚“铁穹”拦截弹,国库空虚引发民众不满,突袭巴勒斯坦可塑造“强硬领袖”形象;二是试探国际反应:在伊朗导弹威慑下,以色列急需通过“软柿子”展示军事存在;三是配合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
当美国试图从中东抽身,以色列便以“搅局者”身份维持地区动荡,确保西方无法真正忽视其存在。
拉姆安拉街头的血迹早已说明:在中东,停火协议从来不是和平的终点,而是下一场冲突的倒计时。 其实中东地区乱糟糟的咱们还是不要有实质上的介入为好。只说不做,始终站在道德高地上声援弱者谴责霸凌,扮演好局外的调停者,这才是我们应对中东乱局的最好的选择。 强者就要有强者的姿态,现在的美国以色列谁敢去招惹,大家觉得只要他们不找自己的麻烦就庆幸了,哪像我们现在只要是个人就随时可以挑衅我们一下,知道我们不会有过激反应。前者就是代价最优以攻为守的治国之道。 我不知道怎么回事,伊朗人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停了下来,我感觉这样下去,以色列的国土,肯定会有很大的扩张。因为不论靠目前哪个伊斯兰国家现在的情况,很难独自抗衡,以色列目前的战略就是在中东实行的各个击破,逐渐蚕食的策略。就是看准了伊斯兰世界的不团结,一盘散沙。又有美国人在背后撑着。所以才会在中东唯我独尊,大杀四方, 约旦不是还帮忙拦截伊朗的导弹嘛?也被以色列打了[哭笑][哭笑][哭笑][哭笑] 前些天以伊冲突的时侯,约旦还帮以色列拦截伊朗导弹哩,这才几天过去,就让以色列打上门啦,说啥好呢。 秦合纵连横历史再现!以地事秦,如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阿拉伯国家要有中国智慧!!! 内塔尼亚胡为了个人利益发动战争,以色列🇮🇱的人要清醒了!如果战争继续会使以色列受到严重影响的! 果然是中东小霸王,够霸气,中国有句古话,善恶到头终有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以色列是有高人的。如果以色列不趁着美国霸权还在的时候把自己的实力扩大到能够与中国讨价还价的程度,那么到了美国势力从中东衰退,它就只能困守那么一小点地方,独自面对周围阿拉伯人仇视的压力。它现在的样子应该算是以攻代守吧,苦守只能把自己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