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曝光有学生吸食打火机气体成瘾,吸食会对身体有怎样的伤害?
最近有媒体报道,部分中学生开始吸食打火机里的气体,有人出现“上头”反应,有人发展出类似成瘾的行为,甚至发生了昏迷、猝死、烧伤等严重事件。这不是第一次出现这类情况。早些年也有青少年吸胶水、涂改液、天那水(香蕉水),只不过如今更换了一个更加常见的打火机充气罐。
很多人可能还停留在“孩子好奇”“贪玩刺激”的理解上,但如果我们真的走进这些事件,会发现事情远比表面更复杂。
一、打火机里的气体还能上瘾?
可能听起来很离谱,但确实能。
我们平时使用的一次性打火机,装是以丁烷为主的液化可燃气体,常掺有异丁烷、丙烷等混合组分。这类物质有个共同的特征:挥发性强、易燃、脂溶性高,在常温常压下极易汽化,迅速被人体吸入。
从化学分类上讲,它们属于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我之前看过很多论文,都是在做VOC的毒性相关研究的。
VOC并不罕见,最常见的就是家里装修时可能有的甲醛。像是打火机里的丁烷一旦被人直接吸入,进入肺部后几乎可以在几十秒内进入血液循环,并迅速到达大脑 。
这时候,大脑开始出现短暂的反应迟钝、轻微欣快、失重感、眩晕、幻觉,甚至轻度意识模糊。部分青少年会把这种状态形容为“飘”“断片”“像喝醉了一样”。
这种快速穿透、干扰神经信号的特性,正是它危险的源头 。
但这个与传统的那种神经成瘾性的毒品不同,这种感觉,并不是吸嗨了,而是大脑被抑制了,处在一种类似麻醉的状态,如果硬要分,可能更像是窒息快感的那种行为。
二、这些气体进入大脑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那它是怎么进入大脑的?
当人将气体吸入肺部,丁烷等小分子会迅速通过肺泡进入血液。因为它脂溶性强,很容易穿透血脑屏障——也就是说,它可以直接作用于大脑内部,而不是“间接影响” 。
进入大脑后,这类气体会干扰神经元膜的离子通道功能,例如抑制电压门控的钠、钙通道,破坏突触传递 。这种抑制并不均匀,它可能会让你短暂感到放松、轻飘,但也可能造成运动失调、意识障碍、语言混乱、记忆暂失。
在更严重的情况下,气体还可能干扰心脏节律控制——
有研究发现,吸入丁烷可诱发QT间期延长,这是心电图中的一个参数,说明心室复极被拖慢,容易引发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室颤 。
这也是临床上最令人担忧的结果之一:突发吸入死亡综合症(sudden sniffing death syndrome) 。这个词你在中文互联网上见到的很少,甚至可能这个名字还有好几种不同的翻译叫法,这个真的要感谢我们的国家大力的对毒品的打击。如果你用“sudden sniffing death syndrome”这个英文去搜,你能搜到大量的信息,以及各种24小时的求助热线。
突发吸入死亡综合症带来的猝死猝死往往毫无征兆,可以发生在第一次尝试的人身上,也可以发生在“以为自己已经习惯”的人身上。它来得非常快,在几分钟内心跳骤停,呼吸终止。
这不是中毒性脑病,也不是什么长期的慢性病,而是一次吸入就可能致死的生理风险。
有些人觉得“这东西没有毒品那么可怕”。但事实恰恰相反:它的低门槛和即时作用让它比很多受控药品更危险。
三、为什么是青少年最容易受害?
事实上更加可怕的是,同样面对VOC,青少年面临的风险要比成年人的风险更高。
从神经发育的角度看,人类的大脑在青春期还在发育阶段,尤其是掌管理性思维、自我控制、风险评估的区域——前额叶皮质,它的发育要一直持续到25岁左右 。这意味着,在青少年阶段,很多大脑功能是“半成品状态”,特别容易被外界刺激干扰、偏离原有轨道。
尤其是它的奖赏系统(比如多巴胺通路)发育较快,更容易被短期刺激吸引 。
这意味着,这一时期的青少年,自我控制力弱,但对快感刺激更敏感。丁烷等VOC带来的那几分钟的眩晕、短暂的解脱,很容易让他们在情绪低谷中反复尝试。
与此同时,研究也发现,青少年对有毒化学物质的神经反应阈值更低。哪怕是与成人相同剂量的暴露,也更容易在他们身上引发长期认知障碍和情绪调控问题 。
四、除了“上头”和“猝死”,丁烷还有另一类被严重低估的风险:爆燃
实际上除了刚才提到的成瘾性和毒性的问题以外,也不要忽视了丁烷的物理风险,这东西是打火机的燃料,所以它天然的问题是,会燃爆。
丁烷,是一种极易燃的低沸点气体。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达到1.8%–8.4%之间时,只需要一点点火源,就可能发生爆燃或闪燃反应 。
这意味着:在密闭空间中连续释放丁烷气体,只要点烟、用打火机,甚至一闪手机的电光,都可能触发气体点燃。燃烧发生得极快,释放大量热量,波及所有在场的人。
而且不要忘了,他们是在吸食这种气体,所以燃爆发生的场所变成了气管和肺,这远比在室内的爆炸更加的可怕。
在一般的吸入性烧伤事件中,人在遭遇高温烟雾等危险时,会本能地屏气减少伤害。而丁烷吸入性烧伤,则是由于吸食者主动、持续地吸入高浓度气体,遭遇明火后在呼吸道内发生爆燃,造成呼吸道黏膜严重灼伤,更可能迅速引发呼吸衰竭。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自2024年起开始密集收治到因吸食丁烷爆燃导致的群体伤患。截至目前,该科室已累计收治24批次青少年患者,单次最多同时接诊7个严重的吸入性烧伤患者。
五、那他们为什么会吸这些气体?不是寻求刺激,而是在逃避现实
上头从来都不是目的,逃离才是。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接诊的这些孩子,都是16岁到19岁之间,多是单亲家庭。
在面对青少年吸气体这件事时,我们总习惯性去问:“他们怎么能干出这种事?”但很少有人反过来问一句:
“他们是不是太久没有别的办法了?”
丁烷不是新兴毒品,它不贵、不稀缺、不需要特殊渠道,也不容易被察觉。
几块钱十几块钱的一罐气体,一个角落、一间厕所、一群情绪低落的同龄人,就足够让这种行为悄无声息地发生。
它带来的那种“放空”感,不是快乐,而是短暂的麻木——
几分钟内不用想成绩、不用处理人际、不用压抑情绪、不用证明自己,不用应对那些没完没了的必须要好。
对大人来说,这可能只是一次危险行为;
但对一些孩子来说,那是他们第一次感到不再痛了。
我们不能假设每一个做出极端行为的青少年都是“问题少年”;
更真实的可能是,他们每天都在与极高强度的情绪负荷作战,却没有合适的出口、没有语言、也没有安全的空间。
心理学里有个词,叫“非语言性求助行为”。
你不说“我难受”,但你开始做一些让大人注意到你的事——哪怕是吸气体、刻伤口、试探死亡。不是因为想“坏”,而是因为想活,但找不到路。
这些孩子不是上瘾,而是在崩溃的边缘,用最不体面的方式留下了一句话:
“我撑不住了,但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六、我们该做什么?不是管住打火机,而是听见那些从没被回应的声音
面对这个问题,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要不要管控打火机?要不要排查学生书包?要不要报警?
但真正的重点,也许不在如何封堵,而在于——我们是否已经太习惯于只在孩子出事之后,才意识到他们早就撑不住了。
我们常说“现在的孩子压力大”,但很少具体说,他们到底大在哪儿?
当我们家庭把学习成绩当成唯一的评判标准的时候,当学校把纪律表现当成指标的时候,当孩子面对复杂的社交网络环境的时候,当他们常年处在被比较,被批判,没有人真正的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情绪状态的时候,当他们已经濒临情绪失控的时候,却迎来的是你咋这么叛逆,这么作,不知感恩,不知好歹的评价的时候,你说他们的压力大在哪了?
他们之所以吸打火机气体,不是因为它好用,而是因为它不需要解释、不需要沟通、不需要承认自己很难受。有时候,一个孩子选择吸气体,不是为了刺激,而是为了逃掉五分钟的清醒。
一个打火机几块钱,一个肺部灼伤的孩子躺进ICU,需要数十万的治疗,一生的疤痕和一段空白的青春。
问题不在气体有多毒,而在我们迟迟没有问出那句:
“你是不是,其实过得很累了?”
如果我们还听不懂这是什么意思,那或许这个社会,才是真正该反思的那一方。 我邻居家孩子曾偷偷试过,还好及时被发现,现在想想都后怕! 很好的文章[点赞]。说到问题的关键。应该好好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了。 我以前玩游戏也是,为了麻痹自己,只有游戏时是快乐的[担心] 火机液化气里含苯 是一级致癌物 因为有芳香味也称芳香烃 易挥发易燃 厨房里的天然气也是致癌杀手 现在小孩什么都好奇,有没有喜欢我原味的袜子裤衩子的(46岁秃顶👴🏻大叔) 这是一种怪癖,跟那些吃煤块甚至吃玻璃吃铁钉的异食癖性质差不多 谢谢楼主分享!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