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不要埋怨,我们还没有被产业认同,是因为做得还不够好
作者 | 蓝血创作组来源 | 蓝血研究(lanxueyanjiu)
投稿 | lanxueziben(微信)
城市合伙人招募 | lanxueziben(微信)
蓝血私塾 点击进入>
任正非说:我们的基础研究突破正在结构性深化,我们还没有被产业认同,是因为我们做得还不够好。正是因为我们的出身不好(民营企业),才使得我们更加努力,我们才会更加有希望。我们不被个别西方国家认同,不要埋怨。美国不认同我们,我们就把5G做得更好,争取更多的西方客户。我们为什么给Polar码之父颁奖?就是要让全世界看到华为对科学家很尊重,愿意和我们合作。
在商业与地缘政治的角力场上,当一家企业遭遇围堵与不公时,最常见的叙事往往是悲情、愤怒与控诉。然而,任正非和华为提供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范本。面对“不被西方国家认同”的困境,他的回答如同一记沉钟,敲醒了所有沉溺于外部归因的迷思:“我们还没有被产业认同,是因为我们做得还不够好。”
这不是一句简单的谦辞,更不是懦弱的妥协。这是一种深刻的战略清醒,一种名为“反求诸己”的强大生存哲学。它将所有的外部压力,都转化为向内探索、自我革新的驱动力。
01
从“出身不好”到“必须更好”的内在逻辑
任正非毫不讳言华为的“出身不好(民营企业)”,但这并非自怨自艾,而是在解释一种强大的心理动因:“才使得我们更加努力,我们才会更加有希望。”这句话点破了华为狼性文化的核心——一种源于危机感和生存焦虑的、对卓越近乎偏执的追求。
在许多企业将“背景”作为发展瓶颈的借口时,华为将其内化为一种“非对称优势”的起点。因为没有退路,所以必须向前;因为不被轻易认可,所以必须用无可辩驳的产品实力去敲开市场的大门。这种逻辑贯穿始终,正如任正非所言:“美国不认同我们,我们就把5G做得更好,争取更多的西方客户。”行动,而非抱怨,是华为回应质疑的唯一语言。这种务实到极致的态度,将潜在的受害者心态,彻底扭转为主动出击的战士姿态。
02
真正的护城河:从产品领先到基础科学的深潜
“做得更好”究竟意味着什么?在任正非的蓝图中,这绝非一城一池的得失,而是构建一个对手难以逾越的、深不见底的技术护城河。他清醒地认识到,如果仅仅是应用层面的领先,根基稍有动摇便会满盘皆输。因此,他反复强调基础研究的重要性。
“没有基础研究,产业就会被架空。”这句警示振聋发聩。当华为能够设计出先进芯片,却面临国内基础工业造不出的窘境时,任正非的判断得到了残酷的验证。这让他更加坚定地推动华为与全球顶尖高校合作,为Polar码之父颁奖,向全世界传递一个明确的信号:华为尊重科学,拥抱真正的源头创新。
这并非单纯的附庸风雅,而是最冷静的商业布局。通过“让高校的灯塔照亮华为”,确保公司在无人区探索时不至迷航。他甚至对“自主创新”这个热词保持警惕,强调“一定要踏在前人的肩膀上前进”,这体现了一种超越狭隘民族主义的科学观和全球视野。他要的不是关起门来“重复发明轮子”,而是整合全球最顶尖的智慧,构建一个真正领先的技术体系。这种对基础科学的敬畏与投入,才是“做得更好”最坚实的底座。
03
一种超越商业的领导力范式
任正非的这番言论,早已超越了一家公司创始人的经营心得。它为所有身处逆境的个体与组织,提供了一种极具启发性的思维模式。
当遭遇不公与否定时,将视线从外部的喧嚣拉回自身,冷静地审视:“我们是否真的做得足够好了?”这个问题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力量。它迫使我们放弃抱怨的权利,转而寻求精进的路径。它让我们明白,最可靠的通行证,不是别人的认可,而是自己手中无与伦比的产品与实力。正如任正非所自信的:“我们的产品做得比别人都好,让别人不想买都不行。”
这是一种极其艰苦的道路,它要求长久的耐心、巨大的投入和直面不足的勇气。但恰恰是这种“反求诸己”的清醒与坚韧,让华为在一次次风暴中屹立不倒,并最终赢得了对手的敬畏。归根结底,世界的认同或许会迟到,但真正的卓越,终将穿越一切偏见与阻碍,发出自己的声音。
▼▼
用华为手机三年了,系统更新确实勤快,但电池健康掉得比友商快,看来基础研究还得再砸钱啊 任老的话,居然没有一个点赞和评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