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出现70度地面温度!东北也不能避暑了吗?分析:干热空气引发
一、京津冀热到“铁板烧”,河北高温霸榜全国前十进入6月下旬,北方的气温彻底拉响高温警报。从6月24日的观测数据来看,在干热气团的控制之下,京津冀地区仿佛进入了“铁板烧”模式,户外气温高得令人发指。当天,全国高温排行榜前十的位置几乎被河北站点“包场”,各地气温你追我赶,直奔40℃大关。
以天津西青为例,该站当天录得39.4℃,不仅刷新了当地年内气温新高,也一举跃升为全国第二高温,仅次于河北某些内陆站点。而河北邯郸、保定、石家庄等地更是热浪滚滚,多地突破38℃,一些地区地表温度甚至飙升至60℃~70℃区间,真正做到了脚踩热盘、地气逼人。这种极端的“烤箱”体验并不只是气温高,而是整个人处在一种干燥、炙热、几乎无风的环境中,水分蒸发极快。由于湿度低,虽然人体的出汗感觉没有南方那样明显,却因为蒸发快,极易出现脱水、皮肤干裂等情况。
这一轮热浪的背后,是典型的干热气团在作祟。高层干冷空气下沉,加上地面持续日照,使得空气中几乎不含水汽,这种环境下的气温上升非常迅速,白天气温迅猛爬升,到了午后基本都突破了35℃,极端的直接冲上40℃,而且缺乏夜间的有效降温,形成了昼夜“高温连轴转”的现象。
二、东北热浪升级,高温不再“遥不可及”
东北往年这个时候,常常还保有一丝清凉气息,尤其是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城市,通常是北方人在夏天的“避暑胜地”。但今年这股热浪却直冲东北腹地,让不少人感到“连逃都没地方躲了”。6月25日,沈阳国家站气温攀升至35.1℃,不仅进入高温日,也创下该站近六年来的夏季气温新高。长春当日气温达到34.6℃,哈尔滨也飙到34.4℃,虽然没有正式进入“高温线”——35℃,但几乎是一步之遥。从黑龙江南部到吉林中部,再到辽宁大部,热浪正在逐步蔓延。
东北的高温之所以令人关注,除了相对罕见,还在于该区域通常具备高纬度、冷空气频繁等特征,极端热浪一旦出现,往往预示着大气环流发生了异常调整。这次东北的升温并非短暂波动,而是在副热带高压外围的下沉气流加持下,由干热空气主导的过程。与华北类似,东北这次也遭遇了典型的干热型高温,湿度低、风力弱,导致体感温度并不比南方“闷热高温”更好受。尤其在没有空调或通风条件较差的室内,热空气难以散出,使得城市建筑群也成为“热岛效应”的放大器,傍晚后的气温回落十分缓慢。
从目前的趋势看,未来两到三天内,东北的高温还将持续,高温日的数量在年内可能会明显多于常年同期,这也为当地供电、农业和民众生活带来了不小挑战。
三、南方高温开始起势,“焖蒸”桑拿天也登场了
与此同时,长江中下游等南方地区的高温也开始接棒上演。随着副热带高压逐步控制江南一带,热量在地面不断堆积,加上高湿度环境,带来的是一种截然不同的“湿热型”高温体验。
从6月下旬起,像是南京、合肥、杭州、武汉等地,逐渐迎来了“焖蒸天”的开局信号。虽然表面上看,气温大多还在36℃以内,但高湿度加持下的体感温度却普遍超过40℃,堪称“天然桑拿房”。尤其是到了午后,短时强雷雨频繁出现,俗称“热雷雨”——空气越热,水汽越多,对流也越活跃,一场雷雨前后温差极小,甚至有“越下越闷”的感觉。
不仅如此,随着副热带高压中心逐步西伸北抬,预计在7月初,整个长江流域甚至华北南部都有可能进入副高控制区,届时南方的“焖热”与北方的“干热”会形成遥相呼应,全国大部分地区将进入实质性酷暑状态。此外,这种持续高温也对农作物生长、城市用电、老人儿童健康等方面带来压力。高温高湿下,食物更易腐坏,空调负荷加大可能引发局部电网紧张,气温快速上升也容易诱发中暑、热射病等健康问题。
干热比湿热舒服 都有点冷[哭笑] 东北也热了,也没有办法避暑了。 贵州是避暑的最佳胜地 赶紧来河南,凉快。跨过一条河就到了。 看帖看完了至少要顶一下,还可以加入到淘帖哦!{:10_543:} 感谢分享![喜欢] 进来了解一下 各地气温你追我赶,直奔40℃大关。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