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在上海钓到巨虾,虾钳比成人小臂都长!这是啥入侵物种吗?
信息来源于@大敏子的日常生活,江西水产科技,华南农业大学学报,苏州市农业农村局。上海男子在南闸公园钓到巨虾
2025年6月7日,IP地址是江苏的博主“@大敏子的日常生活”前往上海南闸公园的闸口进行垂钓,结果有意外的收获。他表示:“在南闸公园的闸口原来除了钓海鲈鱼河豚,还能钓大虾啊!
上海的朋友总说资源不好,嘴是真硬啊!”
显然他发布的帖子的重点并不是海鲈鱼河豚之流,而是所谓的大虾。
从其发布的图片可以看到一只体型巨大的虾,博主捏住了这只大虾的虾须,大虾被吊着,一对超长的虾钳自然下落,显得非常夸张,似乎长度超过了虾本身。还有另一个男子用自己手掌去作为参照物,可以看到这只虾的体型比男子的手掌还大!虾钳常规估计都跟男子的小臂差不多,甚至更长了!
从另一张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细节,其虾体呈黄灰色,靠近尾扇的区域突然又变成了蓝色;最显眼的就是超长的螯足,这对螯足跟身体的连接处还是黄灰色的,到了中间变成了鲜艳钴蓝色,然后见变成褐色。从侧面看,螯足长度确实超过体长了。对了,这虾的头特别的大,干净一半都是头。
很明显了嘛!这就是罗氏虾,但具体是什么品种还真不敢说,现在人工杂交繁育的品种特别多。
我只知道这种虾是海鲜自助和火锅的常客,虽然它也不算海鲜。我本人是蛮喜欢吃的,主要是觉得它的虾肉多了种河鲜的味道,头里的膏也足够多。我作为一个海边人真的吃腻海虾了,偶尔就爱来点河鲜。
所谓罗氏虾
罗氏虾是简称,不过学名也就差一个字: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
这是原产于南亚、东南亚及西太平洋岛屿淡水流域的一种淡水虾,其具有广盐性,也能在入海口活动。它们算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淡水虾类之一,不少雄性个体都能达到40厘米的长度,体重达到1斤以上。
最早罗氏虾被引入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体型大,很有噱头,当然也因为味道不错,而且富含蛋白质、镁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我国是在1976年首次引入该物种的,当时是从日本引入了10余只种虾,然后由珠江水产研究所李奕群团队进行研究,最终突破人工越冬与繁殖技术。
经过了多年的持续选育和技术推广,虽然我国并没有原生罗氏虾,但现在我国的罗氏虾养殖产量已连续20余年位居全球首位!占了全球总产量的60%以上,虽然似乎大部分都还是我们自己消化了,但说明需求大啊。
为啥我国的罗氏虾产业如此具有全球竞争力?主要是因为该产业总是不断地自主选育的优良品种。
目前我国比较主力的品种主要是“南太湖”系列,这个系列是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主导培育。该品种中首个通过国审的品种是“南太湖2号”,这个品种的罗氏虾的生长速度相较于普通罗氏虾提升了36.87%!2022年研发的“南太湖3号”居然还在此基础上,使其最大体重增加了21.16%,成活率和饲料消耗率也有很大的进步。
当然还有“数丰1号”和“苏沪1号”等等优良品种。前者是湖州师范学院杨国梁团队联合黄海水产研究所选育,该品种的研发重心在于生长速度,据说只要养殖140天就可达10尾/斤规格!而且养殖的门槛很低。后者则是由江苏鼎和水产联合高校培育成功,是泰州市首个水产新品种。其生长周期仅105天,成虾均重二三两,最大个体半斤。
罗氏虾产业的生态
我国罗氏虾养殖集中于广东、江苏、浙江三省,这三省占了全国90%以上的产量。目前罗氏虾养殖产业不断的扩展,连新疆和陕西都可以有了。能推广那么远,除了能赚钱,肯定也是养殖模式有了模板。确实现在的罗氏虾养殖创新了许多有效的模式。
珠海那边搞起了罗氏虾的生态养殖,通过种植茜草来净化水质、也会罗氏虾提供栖息环境,这使得罗氏虾的成活率提高,而且还省下了很多过滤系统。广东那边则是重点提高混养技术,比如把罗氏虾跟罗非鱼混养,利用残饵循环降低饲料成本;还有些大手笔的企业则是完全的机械化养殖,引入了投饵机与水质监控设备,将养殖成本降得很低。
虽然看起来欣欣向荣,但是这个产业还是有些问题的,主要在于加工产业链单一。罗氏虾基本上都是鲜活的直接拉去卖,加工率仅10%,以冷冻整虾和虾仁为主,深加工潜力没啥研究,导致附加值比较一般。
野生罗氏虾越大越难吃,野生的大的罗氏虾腥味重,而且罗氏虾相对于其他淡水虾本来就很淡的鲜甜口感在长大后就几乎一点都没有了,野生的大罗氏虾虾头的重金属含量非常超模,国内一般餐饮店都不敢用,除非特殊的人工养殖方法培育的否则建议别吃虾头 赞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