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wa1234 发表于 2025-6-24 16:41

2025年上半年,中国影视圈发生了5件大事,“大洗牌”已经开始了

一眨眼,2025年上半年已经快过去了。
这半年里,国内一片岁月静好,所有事情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倒是国外,各种魔幻、爆炸新闻不断。
这边寡头企业市值暴跌,那边最顶级官商上演连续变脸;
这边轮番轰炸、暗杀,那边又宣称要制造“让世界铭记几百年的大事”。


目前看,国外这种动荡局势,还会延续到下半年。
不过咱们的态度,一贯都是“扫好自家门前雪”。
其实回过头来看,咱们这半年,也面临了不少挑战。
特别是在影视圈,表面一片祥和,但里里外外也发生了不少大事。
当你和往常一样,悠哉追着剧、看着片时,影视圈的很多人都眉头紧锁。
不管是资本巨鳄,还是一线演员,这个上半年发生的事,都注定会让他们难忘。
01、一个“门外汉”掀起滔天巨浪

这个上半年,中国电影的焦点,无疑是《哪吒2》。
破百亿票房时,央视还特意安排了直播。


以为百亿到头了,没想到之后又连续打破纪录,还在海外市场掀起热潮。
更让人意外的是,这部电影只是一部动画片。
再看导演饺子,他是谁?
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毕业生,电影圈的门外汉。


不过英雄不问出处,能靠着过硬本事带动中国电影向前一步,给他再多的光环也不为过。
遗憾的是,整个上半年,除了《哪吒2》外,你想不出其它一部能留下深刻印迹的电影。
比印象更让人沉默的,是票房数字。
上半年电影市场总票房283亿,乍一看还不错。
但其中《哪吒2》一部,就占去了154亿,比例超过一半。


如果没有《哪吒2》,可以想象,电影市场的成绩会有多惨淡。
这种最极致的“火”与“冰”同时上演,称得上二十年难遇。
那上半年的其它电影,都在做些什么?
这其中有陈思诚的《唐探1900》,闷声发大财。
热门IP筑底,拍得也不差,还融入了民族情怀。


在《哪吒2》猛火爆炒时,它靠着小火慢炖,最终拿下36亿票房。
再剩下的那些电影,就乏善可陈了,绝大多数评分都是豆瓣7分以下。
其中也不乏大导演、大明星、大制作。
可惜2025年了,观众的审美已经提升到了一定水准。
退一步说,即使把《哪吒2》的排片都分过来,他们依然撑不了场。
为什么一个非科班出身的医药学生,能够掀起滔天巨浪?


背后的原因并不复杂。
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已经过去,各行各业都遭遇了瓶颈,唯有引入“外援”,才能破局。
他们能带来不一样的视角,也能看出行业的积弊不足。
他们也愿意用五六年的时间,给模式固化、题材走捷径的创作圈,送出致命一击。


这样的改变,其实这几年已经上演过很多次。
国际经济法专业毕业、乐队玩吉他的辛爽,接连拍出了《隐秘的角落》《漫长的季节》;
法学院毕业的郭帆,打造出了《流浪地球》这样的科幻巨制;


从事金融交易的梁文锋,打磨出了DeepSeek,帮助中国AI站上全球一线。
放到影视圈,郭帆、辛爽不是第一个,饺子导演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在未来几年,也许会有更多电影面临亏损,也会有更多破局之人,刺破牢笼。
中国电影的好戏,才刚刚开始。
02、越来越多“大腕演员”,开始“变口味”了

《哪吒2》爆火后,内心最为刺痛的,或许是演员。
客观来说,咱们这边并不算是一个动画受众基础多强的市场。
但就是这样一部没有真人出演的电影,竟然拿下这么高票房。


观众在网络上的情绪,也直接指向了很多明星演员的“本位缺失”——
越来越多一线演员拿着高片酬,表演上落入俗套,吃老本,糊弄人。
戏外还频繁参加真人秀,以热度维持知名度。
与其被他们“骗”,还不如看一部诚意十足的动画片。


不过从上半年开始,你能明显感觉到,一些一线大腕陆续开始“觉醒”了。
他们变换了自己“口味”,主动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力图带给观众新鲜感。
比如王宝强。
这几年他已经转型电影演员,《八角笼中》的成功也证明了他的票房号召力。
但在电影圈好剧本不多的情况下,他也在时隔12年后,重新回到电视剧领域。
这次他亲自物色了一个犯罪故事,自己投资,自己演大反派。


比如孙俪。
观众对她的定义,是“后宫娘娘”,是职场女王。
但今年她也破天荒主演了一部大尺度犯罪剧。




再比如赵丽颖。
不是科班出身的她,这几年却比很多科班演员,对自己还要“狠”。
早几年就参演农村剧、时代剧,把自己演技主动放到放大镜下。
之后又参演了张艺谋的《第二十条》,饰演了农村聋哑妈妈郝秀萍。
片中还有一段强奸戏,从动作到表情,直白呈现,不搞虚的。




今年的《向阳花》里,又演绎了一个刑满释放女性。


你可以夸赞是赵丽颖有上进心。
但皮哥倾向于认为,底层出身的她,只是比其他演员更早嗅到了行业里的危机。
就连杨幂,也开始转型了。
她参演了陈可辛的《酱园弄》,饰演了片中较为复杂的一个角色。




即使会面临观众议论,但杨幂清楚地知道,自己还是得去竭力争取。
看着25岁的易烊千玺,在一次次颠覆自己。
那些早早成名的明星大腕,内心的不安可想而知。


趁着还有机会,不管能不能成功,都需要迈出这一步了。
否则真的被抛弃时,观众不会跟你说一声“再见”。
03、“蛋糕需要重切了”

不久前,光线传媒老板王长田出席上影节开幕论坛时,说了一段话,引发电影圈震动。
简单来说,他借着《哪吒2》票房,希望在票房所得的分配上,整个行业“重切蛋糕”。
“100块钱我们拿到33块钱,怎么维持行业基本的投入?”


《哪吒2》内地票房154亿,按照分账比例,片方分得51亿,影院分得80亿。
但王长田还是认为,如今市场环境不佳,票房萎缩,而片方几乎承担了所有风险。
这种情况下,他们实际只分到33%,觉得实在太少。


他说这话时,语气平缓,但掀起的却可能会是一场“战争”。
国内电影市场的票房分账争端,其实由来已久。
最远古时期,影片上映产生票房,上交基金、营业税后,制片方、院线再行分账,比例是33%对67%。
之后在相关部门的推动下,制片方分账比例不得低于43%。
之后虽然一直沿用43%,但制片方内心一直心怀不满。
2011年,《金陵十三钗》上映时,这一不满彻底引爆成一场硝烟。


当时影片制片人张伟平带头,向院线宣战,要求调整分账票房分配比例。
最终经过多轮拉锯战,院线妥协,让出2%,制片方的分账比从43%涨到了45%。
当时另一位导演冯小刚,也卷入了这场风波。
他在社媒上表示,国外都是对半分,国内很不合理,“制片方承担了最大风险,却只分小头。”


这回王长田说的理由,几乎和14年前冯小刚说的如出一辙。
一些网友替院线鸣不平。
他们认为,只有电影院开了场次、增加排片、安排服务,制片方才能靠票房赚钱。
这些都是持续成本,所以电影院是必须拿大头的。


也有网友认为,得给制片方增加分成。
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说,电影院已经就这样了,到瓶颈了。
这个时候,就该给电影增加投入,好电影才能更卖座。
最终这起“分账之争”会如何解决呢?
参考14年前,最能被双方接受的办法,或许还是“涨票价”。
再苦一苦观众吧。


有一说一,当下很多影片,确实都是亏损的。
但为什么会亏损?
一方面,阵容上砸钱堆明星,动辄就对外宣称上亿成本;
另一方面,品质又不能打动观众,票房勉强收个四五千万,还被观众骂是烂片。
再加上现在大环境不太好,观众审美又在持续提高。
所以亏损这事,其实也不能完全甩锅“分账比例”,片方还是要从自身找原因。


《哪吒2》的票房大爆,其实也暗示了接下来的行业变革规律。
好的影片,只要题材不是太小众,观众不会允许你亏本。
糊弄人的影片,哪怕分账比拉满,影院给你做慈善,最终还是会赔到姥姥家。
04、对待“争议艺人”,官媒的态度,在变化

今年上半年,影视圈惹出过争议的艺人不少。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两起。
一起是黄杨钿甜“230万耳环”风波。
18岁的女演员黄杨钿甜,在成人礼上晒出了名贵耳环,随后被推上风口浪尖,连带其家庭父母一同被挖。


另一起是女演员那尔那茜引发的考学风波。
北京名校读中学,随后通过内蒙古定向委培政策,享受降分录取。
但毕业后,她却未履行协议回到内蒙古,反而去往挪威留学,再进入上戏做起了老师,之后以演员身份进军娱乐圈。


网友评价,“她一出生就站在其他人无法到达的终点。”


单说这两起事件,确实让人气愤。
国家力量也迅速下场,对黄杨钿甜及其父亲展开调查,发布了情况通报。
至于那尔那茜,当舆情爆发后,电视剧《长安的荔枝》播出已近末段。


上戏也发布声明,声称那尔那茜是定向委培生,但并非学校助教。


虽然眼尖的网友,还是从学校官网发现了异常。


之后相关部门下场调查,发布了详细情况通报。
很快在央视播出的版本中,媒体发现,那尔那茜已经被除名。
可以预见,将来《封神3》《镖人》都会受到不小影响。


不过整起事件中,最令皮哥难忘的,是一些官媒的态度。
比如“大象新闻”这类媒体,一直在通过各个渠道,持续追问。


在往年,艺人出现舆情后,大部分都是网络上慢慢淡化,最终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这次几家官媒如此刚猛,确实让人颇为激动。
其实从这些追问里,我们也能觉察到舆论环境的变化。
不管是大明星、小明星,只要是玩弄社会公平,就应该有个结果。
相信这种刚猛,以后会成为常态。


这次风波也给娱乐圈明星提了个醒。
明星的光环,在当下并不能庇护一个人。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行正事,走正道,才能长久。
05、地主家也快没余粮了

最近这段时间,万达电影因为更换logo,上了热搜。
新logo从之前的“WD”字形,变更成了“Rtime”字符。
这个“R”,其实也是代表着去年新入主的儒意影业。


万达电影曾经是影视行业头部资本。
在过去10年,依靠犀利目光,特别是与陈思诚的合作,赚得盆满钵满。
而线下的影城铺设,借着过去电影市场的爆发,也实现不菲营收。
但时至今日,赶上地产界和电影市场双重寒冬,这位昔日的大地主也快没余粮了。
万达电影2024年财报数据显示,去年已经开始出现亏损,毛利亏损金额为5.91亿元。


处于冰河期的万达电影,也宣布开始转型。
他们提出了“1+2+5”的新战略模式。
和普通观众关联最大的,就是在影院这些基础设施上,要重新规划,打造“超级娱乐空间”概念。
简单来说,以前只是提供电影放映,现在要引入体育赛事播放、演唱会等新场景。
值得一提的是,万达电影还准备重新抓起潮玩市场。
或许是近半年潮玩市场的火爆,给了他们启发。
相比万达影业,另一家巨头博纳影业的日子更不好过。
连续的电影数亿金额大投资,但票房却不尽如人意。


去年亏损近10亿,如今累计亏损达到24.5亿,资金压力相当大。
年初向韩寒的亭东影业借款4000万,但不久前,博纳老板于冬还是收到了证监会发出的警示函。




网友笑称,连老板娘金巧巧都已经开始重新参加综艺,和一群新人一起打拼。
能明显感觉到,新生事物源源不断崛起,传统行业面临的危机更大了。
昔日的资本巨头,能否在这场变革中苟活,甚至重新崛起,也许只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
06、中国影视圈的“天”,已经变了

回顾这半年,确实变化很大。
当看到他们有的人被官媒频繁报道、大众力捧,甚至受邀到最高殿堂列席发言;
而有的人却被观众抛弃,甚至因为丑闻,被官媒反复追问处理结果。
种种一切都表明,不管是影视行业还是其它行业,都已经开始“重新洗牌”。
大势所趋下,也足以让更多人警醒。


这些大事,对于当局者而言,或许夹杂着伤痛。
但对于影视行业整体发展,相信都能够正向推动。
在时间的作用下,不管是中国电影还是中国电视剧,期待都能够越来越好。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

mulunbo 发表于 2025-6-24 17:12

把明星片酬降一降

superzhzh 发表于 2025-6-24 17:45

现在的女星都是亲爹花钱捧的,都不漂亮[哭笑]

月光如水 发表于 2025-6-24 17:54

电影亏损的主要原因是阴阳合同的高片酬。

walysj 发表于 2025-6-24 18:19

感谢中央电视台,顶住压力,把电视剧放完。以后估计也看不到了,不应因一个演员废了已经拍好的剧,个人观点勿喷。

hnn 发表于 2025-6-24 19:16

吃饱了太空,说实话,就是见不得别人好,有本事自己上啊,这样的事情不止演员🈶好不好,生活圈子里保不准都有,说别人的,看看自己,哎!那些挖空心思挖别人隐私的人其心可诛[愤怒]

walysj 发表于 2025-6-24 19:57

英雄不问出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25年上半年,中国影视圈发生了5件大事,“大洗牌”已经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