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 研究揭示:ChatGPT 如何改变你的大脑
早上好,我是脑叔,一个爱聊脑的家伙。在当今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几乎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科技对日常生活带来的深刻影响。许多人回忆起过去,还能轻松背诵出多位好友和家人的电话号码,但如今,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大多数人的大脑中只剩下寥寥几个关键号码。这种记忆能力的退化,只是冰山一角。当大型语言模型(LLMs)如 ChatGPT 等工具逐渐融入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时,我们不禁开始怀疑:过度依赖这些工具,是否会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某些更重要的能力呢?
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随着麻省理工学院(MIT)最新研究《ChatGPT 下的大脑》的发布,这一问题再次引起了广泛关注。研究表明,当人们在写作等创造性任务中使用 ChatGPT 时,相较于完全依靠自己大脑思考的人,在神经层面(通过脑电图 测量)、语言层面以及自我报告这三个关键维度上的表现都明显不足。这一发现不仅提醒我们重新审视这些强大工具的双刃剑效应,也促使我们思考如何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避免大脑的“退化”。
参与者一共 54 人,被分为三个小组,每组 18 人。一组使用 ChatGPT 写作(LLM组),一组借助搜索引擎写作(搜索引擎组),而“纯大脑组”则没有任何技术辅助。所有小组都在三个环节中完成写作任务,随后 18 名参与者进行了第四个环节。
神经学层面的发现
神经层面来看,“纯大脑组”在写作时展现出了“更广泛且更强大的神经连接网络”。这意味着,当人们在没有 ChatGPT 甚至不借助搜索引擎的情况下写作时,他们的大脑会更积极地“激活记忆与创造性思维”。借助外部工具的帮助越多,无论是 LLM 还是搜索引擎,脑电图所监测到的大脑神经连接就越少。
有趣的是,搜索引擎组在大脑的枕叶和视觉皮层区域的活动水平最高。研究者解释说,这是因为该组成员需要与屏幕上的视觉刺激互动,他们要观察、分析并筛选内容。尽管 LLM 组也在看屏幕,但他们却没有出现这种活动的增加。研究者推测,这表明 LLM 用户并没有像搜索引擎组那样对视觉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估。而“纯大脑组”大脑中与“语义整合、创造性构思以及执行自我监控”有关的区域,活跃度最高。
行为层面的发现
行为测量支持了神经连接的研究结果,因为“纯大脑组”不仅更能够从自己的文章中引用内容,其引用的准确性也更高,并且他们在自我报告中对文章的所有权归属感更强。
LLM 组中,83% 的成员表示在第一次写作时报告在引用上有困难,这一比例到第三次写作时下降到了 33%。而搜索引擎组和“纯大脑组”在第三次写作时,100% 的人都能够引用自己的论文。引用准确率的变化也呈现类似趋势。
另一个差异出现在对作文所有权归属感的衡量上。LLM 组在所有权上出现了矛盾和冲突,少数人声称完全拥有自己文章的所有权,而 50% 到 90% 的人报告只有部分所有权。搜索引擎组的所有权归属感更稳定,但低于“纯大脑组”。
还有写作内容的多样性问题。LLM 组在每个主题下“撰写的论文在统计上都趋于同质化”,本质上,他们更有可能产出千篇一律的内容。这挑战了人们普遍认为的 LLM 可以作为个体内容创作者后续修改和发展的基础这一观点。研究者指出,只有少数参与者报告说会主动偏离 LLM 提出的“思维路径”;大多数人更愿意顺从其构建(且可操纵的)引导。
不过,研究结果并不是一面倒地反对使用 LLM。当“纯大脑组”在第四次写作中首次使用 LLM 时,他们在所有脑电图频率带段上都显示出“大脑连接的显著增加”。而那些连续三次使用 ChatGPT 的小组成员,并没有出现这种增加。研究团队指出,有策略地在自主努力后引入 AI 工具,可能能够增强参与度和神经整合。
About the author:
Tamim Mobayed, MA, is a Ph.D. candidate at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 studying the moral emotions and their impact on behavior.
声明:本文版权属于原作者,仅用于学术交流! 依赖AI会永久损脑力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