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898876 发表于 2025-6-24 06:04

毒蛇识别及安全防护

近日,海南三亚发生了被不明生物咬伤不治身亡的事件,经初步调查,考虑被毒蛇咬伤的可能性较高。
因此,人人恐慌,在春夏秋最适宜户外活动的时节,还要提防毒蛇出没,让人玩的提心吊胆。
那么本期认真科普,带你认识几种比较常见的毒蛇,以及针对它们的防护措施,为你的户外活动保驾护航。

#1
银环蛇
Bungarus multicinctus
关键词


剧毒  神经毒   夏季夜晚  致死率高
本次事件肇事嫌疑最大的蛇。隶属蛇亚目Serpentes、眼镜蛇科Elapidae、眼镜蛇亚科 Elapinae、环蛇属 Bungarus,本属现有蛇类共12种左右,分布于亚洲南部,我国有2种,银环蛇和金环蛇,都是剧毒蛇。
银环蛇非常好认,黑白环相间,白环较窄,腹面灰白或黄白。一般1m左右长,最粗不超过11cm。但是类似黑白环特征的蛇有好几种,不用分清,见到了都离远点准没错。

在我国分布广泛,浙江、安徽、福建、台湾、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均有记录;缅甸、越南、老挝也有分布。

银环蛇是剧毒性蛇类,以神经毒为主。平均每条蛇一次咬物排出干毒量为4.6mg,而在小白鼠的实验中,皮下注射半数致死量0.09mg/kg体重,换算一下,4.6mg对应的半数致死体重为51kg。
据《中国动物志》有关记载,人们常于夜间被咬,被咬后伤口不红不肿不痛,仅有微痒及轻微麻木感,一般于咬后1~4小时才发生全身中毒反应。在咬伤早期,常因麻痹大意误认为无毒蛇或其他动物咬伤而贻误救治时间,造成严重后果。
银环蛇多栖息于平原及丘陵地带多水之处。在稀疏树木或小草丛的低矮山坡、坟堆附近、山脚、路旁、田埂、河滨鱼塘旁、倒塌较久的土房子下、石头堆下活动。山区住宅附近或田园以及石砾墙脚都曾发现。
其生存的最适温大致在26~30°C之间。夏季,白天隐伏于乱石堆、田埂或墙脚洞穴内,夜间外出活动觅食,尤其是闷热天的夜晚,活动更频繁,常在公路上出现,后半夜至天亮又回洞穴。
#2
眼镜王蛇
Ophlophagus hannah
关键词


剧毒  混合毒  日间  致残率高  有攻击警告
同样隶属眼镜蛇亚科 Elapinae,非常有名的毒蛇,也是世界最大的剧毒蛇。
其颈部能膨扁“呼呼”作响,体背黑褐色,颈背具倒“V”字形黄白色斑纹,体尾背有窄的白色镶黑边的横纹。体型粗长,国内最长3m+,国外有5.5m长的报道。

东南亚、南亚广布;我国见于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

生活在平原至海拔1800m(云南)左右的高山林木中,常在水旁出现,或隐匿在岩缝和树洞内,有时爬上树,后半身缠绕在树枝上,前半身悬空下垂或昂起。能滑翔追捕食物。昼行性。
眼镜王蛇排毒量大,平均每条蛇咬物一次排出干毒量达101.9mg,小白鼠皮下注射半数致死量0.34mg/kg体重。含神经毒和血循毒,被咬后中毒严重。又加上其体型大,毒牙长,伤口深,致残率比较高。
但眼镜王蛇在攻击前会发出警告,老远就能看到,只要不主动招惹,就不会被咬。
#3
尖吻蝮
Deinagkistrodon acutus
关键词


血循毒  善伪装  致残率高  多见  濒危
蝰科 Viperidae、蝮亚科 Crotalinae、尖吻蝮属 Deinagkistrodon蛇类,该属仅有尖吻蝮一种。
大型有颊窝*蛇类,长可达1.5m以上。


“尖吻”是形容其吻端尖而略翘向前上方的形态特征,头呈三角形。体形粗壮,背面正中有一行约20多个方形大块斑又称“方胜纹”。

尖吻蝮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台湾省:浙江、安徽、福建、台湾、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贵州、四川、海南。

栖息于海拔100~1300m的山区或丘陵林木茂盛的阴湿地带,多栖息在洞穴中或落叶、杂草下,也会到人类住所附近活动。
尖吻蝮也被称为“五步蛇”,形容中毒后,不出五步便会昏倒或死亡,以衬托其毒性之烈。实际上,成年尖吻蝮单位毒性并不强烈,对实验白鼠的半数致死量为9.2mg/kg体重,而其平均排毒量为214mg,但其个体大、性格暴躁、毒牙长,咬伤情形比较严重。毒素以血循毒为主,咬伤病例常发。
我国对尖吻蝮的利用由来已久,去内脏后,其干制品称“蕲蛇”或“白花蛇”,为传统使用的中药材。有祛风湿,定惊搐的功效;肉可供食用。故经济价值甚大,产区群众常大量捕捉。但如今据IUCN评估,尖吻蝮已为濒危物种,受到法律保护。
#4
短尾蝮
Gloydius brevicaudus
关键词


混合毒  多见  善伪装  北方亦常见
隶属蝮亚科 Crotalinae、亚洲蝮属 Gloydius。
头略呈三角形,有颊窝,背面两纵行大圆斑,彼此并列或交错。体长不超过半米。

国内广泛分布

平原丘陵地区,坟堆草丛及其附近是蝮蛇的主要栖息地。夏季、秋初多分散活动于稻田、耕地、沟渠、路边、村舍附近,甚至城市园林。凡是有能供其隐蔽及摄食对象的场所,都可发现它们。
短尾蝮毒液为混合毒,其中以血循毒为主。被咬后伤口周围剧烈疼痛、红肿、皮下淤血。临床表现为头晕、视物模糊及复视、恶性呕吐症状,严重者会出现休克、呼吸麻痹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5
竹叶青蛇
Trimeresurus stejnegeri
关键词


血循毒  多见  
同为蝮亚科Crotalinae物种,有颊窝,通身绿色,体侧有白色或红白各半的纵线纹;眼睛红色,尾背及尾端焦红色,体长通常小于1m。

竹叶青蛇是竹叶青蛇属 Trimeresurus分布最广泛的一种,国外可见于越南、缅甸、泰国、不丹和印度;在国内北至吉林、南至海南,东起台湾,西抵甘肃,均有踪迹。

非常常见,多见于中低海拔森林、耕地、灌丛。
其毒性中等,致死率低,但分布广,咬伤案例多。毒素以血循环毒为主,会导致伤口剧烈灼痛、肿胀,并伴随恶心、头晕、吐血或休克等症状。


如何防止遇蛇,被咬伤后如何处理?

值得注意
我国现有抗蛇毒血清共4种,分别是抗银环蛇毒血清、抗眼镜蛇毒血清、抗五步蛇毒血清和抗蝮蛇毒血清。被毒蛇咬伤后使用抗毒血清越早越好!
虽然今年是乙巳蛇年,但希望大家在野外都不要遇到不速之蛇,出行平安!
本文物种相关内容均来自中国生物志库,防护措施参考央广网相关资讯。文中介绍了5种有代表性的毒蛇,而有关每种蛇的分布在生物志库中都有精确到县的分布介绍,欢迎大家查阅,防患于未然。
生物志库新版已于618发布(生物志库升级啦!免费开放,快来体验!),新版新增AI智能问答,轻松了解不同物种间的区别与联系,欢迎体验!

此外,我们还有些在售的蛇类图谱,欢迎选购!


科学权威的生命科学综合数据库
“中国生物志库”!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位
一起阅读科学
欢迎您点亮 ★星标,点赞♥,在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毒蛇识别及安全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