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忘心 发表于 2025-5-18 14:06

学者三年实地调查被判AI代笔!原创如何避免被“误伤”?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随着AI生成论文的能力越来越强,如今,AI工具已能生成逻辑清晰、结构完整的学术内容。对此,部分高校要求学生的毕业论文除了要通过查重外,还需检测AIGC(AI生成内容)使用情况。这意味着,若论文的AI生成率过高,学生可能面临重新修改、二次答辩甚至无法毕业的情况。但有学者反映,自己经过田野调查撰写的论文,竟被检测系统判定为“高AI率”。这是怎么回事?如何避免AI检测论文造成的“误判”?原创论文被判定“高AI率”论文AI率检测靠谱吗?今年4月,江西某高校的大四毕业生杨同学,在某论文检测平台对论文进行了两次检测,日期仅相距一天,在同一平台对同一文档的AI检测率却截然不同。此前AI检测通过了的内容却在次日AI检测时被标注成“疑似AI片段”,导致AI检测率上升。杨同学告诉记者,学校对AI检测率的要求是15%以下,而被标注AI内容的段落,实际为其原创。“同一篇论文,我在7日检测的时候,AI率10.37%,但8日检测时突然就升到了27.54%。老师只能把这篇论文打回来,让我自费重新降重,之后再上传。”杨同学还告诉记者,某知名检测平台使用计空格的字符数计算方式进行论文查重,使用每千字3元的标准收费,最终导致一万三千字的论文字数升至一万五千字,空格和标点符号所多出的2000字共计收费6元并不合理。此外,某平台大学定制版检测系统和大学生版检测系统不互通,导致本来一次检测,互通就可以解决的问题需要进行两次查重,需另外花费一笔检测费用。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2025%2F0518%2Fff83fa6cj00swfz450010d000hs00afg.jp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记者搜索黑猫投诉发现,疑似不合理收费和AI检测误判的情况,并非个例。中国人民大学一位副教授也对媒体表示,其将刚刚完成的论文,提交至某学术论文检测平台,得到的结果令他哭笑不得——系统标红的“高度疑似AI生成”段落,是他们研究团队耗时3年扎根基层、追踪多个真实案例写成的内容。“我又试了一篇2021年已发表的论文,也是AI检测率高。”这位副教授直言,AI检测工具不应成为判定论文学术性的硬性标准。记者在多个社交平台上,以“论文降AI率”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发现有不少经验分享帖,还有一些应届毕业生在留言中称,自己为了降低AI率花费达上百元。四川某高校一名大四学生蒋笑(化名)告诉记者,学校对毕业论文AI检测率有明确要求,她和几位同学也都遇到了检测误判的情况。“我们文科大部分要引用古籍文献和资料,表述稍微相似一点,或者有些排比句,就容易误判。如果降不下来,但是你认定是自己写的,可以跟学校申请,他们再判。”蒋笑说。专家:AI检测误判难避免高校应持审慎态度北京一家人工智能科创企业技术人员王志成对记者表示,AI检测出现误判是正常情况。“遇到没有训练过的场景,AI就会胡说八道。即使AI再发展,完全抹掉误判的概率也很小,它一定会存在出现错误的情况。”在王志成看来,AI检测论文的结果仅能作为参考,不管它的技术如何进步,都无法避免误判的可能。“每个科研都是新的领域、新的数据,这些数据之前的模型很大概率没见过,很容易发生误判。”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和人工智能学院双聘教授沈阳也表示,AI检测论文出现误判的情况,目前存在一定普遍性。“判定一篇论文是否来自AI,它的标准还是模糊的。AI可以按照用户的需要来生成不同的语言风格、语法结构、语义内容,可以不断变化表现形式,所以AIGC的检测平台,如果碰到对提示词特别熟练的人,很难检测出来。”据记者了解,目前教育部门并未出台检测论文AI率的相关规定,一些高校在制定相关政策时总体持审慎态度。同济大学法学院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张韬略建议,高校应避免将AIGC检测作为强制性毕业环节,应更多关注如何引导学生合理使用AI工具,将其融入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培养学生与AI建立协同的智慧生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记者/管昕

yzszh64 发表于 2025-5-18 14:41

谢谢分享。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学者三年实地调查被判AI代笔!原创如何避免被“误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