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zcom520 发表于 2025-5-16 20:03

看了小学生的离婚证,我被震撼到了!

和朋友闲聊,她说闺女在写霸道总裁漫画小说!我很惊讶,因为她闺女才小学四年级。


她女儿说:


“嘁,这算什么!她们都爱看,还打赏催更呢!”


可是,小学生知道恋爱是什么吗? 



图源:小红书@林草生


小红书上有不少类似父母的吐槽,大致是说现在孩子们“两极分化”——中学生早恋少了,倒是小学生谈恋爱比例大大增加。



 小学生的结婚证及离婚证


微博上有个引人注目的帖子:


两个小学四年级的孩子,趁体育课自由活动,在操场上举办了一个“小型婚礼”。


几个熟悉的同学是见证,还有个口才好的朋友当证婚人和司仪。


他们还画了一张“结婚证”,有双方头像和各自名字。婚礼现场,他们交换了手链,看起来像模像样。



图源:微博@非著名学术咸鱼


手绘“结婚证”,在小学群体中并不鲜见。


有的是“新人”自己画的;


有的是请朋友画的;


还有的班级更牛,直接在班里设立了一个“地下民政局”,足不出班,新人们就可以得到手绘的结婚证。 



图源:小红书@挽梦


不过同样是“证”,也能看出来“工”不一样。


有的“结婚证”看起来很郑重,字迹工整。有的“结婚证”太简略,一眼看上去只觉得寒碜。



图源:小红书@tim


不过别担心,小学生不是真结婚。


主要改变就是他们会在生活和学习上相互“扶持”,分享文具和零食。


而一旦发生矛盾,他们又倾向于迅速分开,甚至还郑重“离婚”。


“离婚”原因五花八门——和别的女生多说几句话有风险,一包辣条没分享也能成为导火索。


看到一个新闻说,两个三年级学生“结婚”,仅一周后就“离婚”了,原因是女生觉得男生爱作弄人。 



图源:小红书@罗爷说法 这张证上面还留有双方的手印


有个支教老师,意外没收了学生的“离婚证”,才发现他们在因为文具闹绝交。“离婚”前,还不忘给对方最后一次表现机会。



图源:小红书@小汪同学


老师深深感到一丝丝后悔:应该再等等,看他们还会写出什么好玩的……


在“恋爱”的小学生眼里,“离婚”不是什么大事儿,更说不上悲惨。


实际上,在诸多“小学生婚姻”中,女孩子往往是掌握主动权的那一方。甚至不少女生会将“离婚证”叫做领“快乐证”。


一旦感觉不开心,迅速拉对方去“扯快乐证”,主打一个绝不委屈自己。 



作者供图:大人惊讶于孩子说的“快乐证”竟是“离婚证”


这些行为,既是孩子自发的,但深究本质原因,其实还是对成人世界的一种简化模仿。


这是他们探索情感世界的开始,也是成年人网络世界话语体系的延伸。





学生磕CP、炒cp上头




小学五年级男生小聪(化名)的书包里,也藏着一张“结婚证”。


正面是许多爱心和“结婚证”三个大字,上面写着情话:“我对你的爱就像甜甜的蜜糖”。



 
好巧不巧,这张“结婚证”被小聪妈妈收拾书包时看到。


但和前面说的那些情况不同,小聪说这不是他画的,而且也不知道是谁画的,他觉得这可能是个恶作剧。


小聪说一旦班里同学发现哪个男生和女生走得近,就会画一张类似的画,算是“磕CP”。


小聪和那个女孩儿住在同一个小区,放学补课也经常一起走,就被同学们开玩笑了。


类似的“磕CP”现象,在小学中高年级已经相当普遍。


部分学生平时爱追剧、看言情小说,除了磕明星恋综、电视剧外,也会磕身边的真人CP,甚至磕二次元世界里“纸片人”的CP。


这种现象会传染,一旦有人在班上聊八卦,很快有更多学生跟风。


比如一个班里的学霸们,往往是吸引最多眼光的,也容易被磕CP。


六年级的小芬和小阳(化名),就经常被同学们打趣。他俩分别担任语文和数学课代表,每次考试第一名都在两人之间产生。


老师叫课代表去开会,就会立刻有同学传他俩去“约会”了。


甚至两个孩子体育课上跳绳数量一样,也被起哄是“心有灵犀”。


小芬和小阳最初很抗拒,经常彼此找茬。后来发觉大家没恶意,就释然了。
 

图源:《你好,旧时光》剧照


除此之外,班委和高颜值的学生,还有坐得近的男女生,都容易被同学磕CP。


小浩给同桌小佳(化名)分了一半面包,就被同学传流言,还给他们取了CP名“浩一佳子”(好一家子)。


这让两人一度很尴尬,都不太敢说话。


两个人不小心在校园碰到,都会被同学说“咱们的CP发糖了”。


炒CP的风,甚至刮到了老师身上。


微博上有女孩磕自己班主任和英语老师的CP,还将她们写进小说里。


有一次不小心把小说当成作业交上去了,才被发现。


英语老师发现后,简直不知该如何回应,只好点评道:“写得挺好的,下次别写了。”



图源:微博@社死案发现场


对于校园磕CP现象,大家反应不一。


有家长为了和孩子有共同话题,甚至和孩子一起磕;


有家长如坐针毡,生怕自家孩子被磕,影响心态;


老师态度也不一致,有的会在班上开班会正面引导;也有老师觉得不必上纲上线,甚至悄悄和学生一起磕CP。





中学生,流行“科学早恋”




相对小学生谈恋爱的轰轰烈烈,如今中学生的恋爱趋向平淡化、友情化,甚至科学化。


一个学校心理咨询室的老师说,十几年前常有学生找她聊早恋心事;但现在没人再聊感情困惑,她面对更多的是抑郁或抗拒上学的孩子。


现在中学生压力太大,更重要的是他们接受性教育渠道多了,对恋爱的态度比我们当年理智许多,也趋向成熟。


“即使真的谈恋爱,也讲究实用和界限。”


1.以成绩进步为目的


很多中学生谈恋爱前,会权衡是否影响成绩,确定彼此都能进步后,才会确定关系。


2.理性恋爱,不影响学业


一对住校的高中恋人,约定每周只在傍晚散步三次,每次半个小时,其他时间都各自做自己的事情。


3.锻炼与异性交往的能力


有高中生直言:未来两人上同一个大学的概率低,分手的可能性很大。但他们依然愿意付出,毕竟能够锻炼和异性交往能力。


“未来即使分手了,也能提升抗失恋能力。” 



图源:《你好,旧时光》剧照


这样的“科学早恋”,看起来也不错,似乎家长没有什么反对的理由。


几年前,海淀区知名中学有学生谈恋爱,老师请来双方家长,结果家长支持孩子,还跟老师说“你不要干涉,只要不耽误学习就行。”


有的家长甚至开始互相走动,逢年过节多封一份压岁钱。


在很多学校里,一些老师也不反对这样的“早恋”。只要学生成绩好,就让他们坐同桌。如果名次下降,就威胁他们要将座位调到教室两端。 



图源::微博@北京大土豆


不管怎样说,谈恋爱都是需要投入精力的,而且风险也大,更多中学生愿意磕CP。


大家都知道是开玩笑,这在无形中也成了一种社交。





大人话语体系的延伸




中小学生在情感方面的许多行为,有的源自对家人行为的观察,有的来自网络信息。


说到底,都是大人话语体系的延伸。


成年人的婚姻制度和情感模式,早已通过影视剧、家庭对话和社会规则,潜移默化地渗入到他们的认知中。


近年来,随着女性意识增强,大女主文兴起,女生的独立性更强。


这反应到“早恋”中,有小学女生明确表态不结婚、不生孩子,也有人在英文作文中写道:“I have 4 boyfriends,but I love myself.”


将“离婚”说得欢天喜地,不也是现实中不少女性的心理写照吗?


孩子们的行为,其实也值得更多的社会思考:


到底怎样的婚姻和情感观,是我们理想的想要传递给下一代的模样?



你家孩子的班级,有早恋或磕CP现象吗?
在留言区聊聊吧~



编辑丨知微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看了小学生的离婚证,我被震撼到了!